哈申吐雅
摘要:內蒙古地區豬養殖行業發展迅速,在豬養殖階段,可能出現水腫病,斷奶仔豬發病率較高,致病菌為大腸桿菌。如果發病,豬可能出現眼瞼水腫、肢體麻痹或者共濟失調等急性癥狀,還有可能出現突然死亡現象。在豬群當中體格健壯,身體漲速快的豬可能先發病,一旦流行會造成嚴重的養殖損失。鑒于此,下文對于豬水腫病發病原因進行探討,并對此類疾病的綜合防治措施運用詳細說明,以供參考。
關鍵詞:豬水腫病;發病原因;綜合防治;措施
1 豬水腫病的發病原因
1.1 病原因素導致
由于水腫病屬于血溶性大腸桿菌病源導致。在仔豬處于哺乳期間,腸道內部可能存在此類病菌,并不會致病。但是,受到斷奶、天氣變化和飼料變化等影響之下,就會導致豬機體免疫力下降,腸胃功能發生紊亂,微生態的平衡性受到破壞,使得大腸桿菌大量繁殖,產生毒素,腸道吸收毒素以后,細菌進入血液,導致毒血癥發生,發病豬出現死亡現象。
1.2 母體抗體因素
在仔豬出生以后,母乳是其獲得母源抗體的重要途徑。大腸桿菌抗體能夠在仔豬體內存留一個月左右。但是,在斷奶以后,仔豬不能繼續獲得抗體,那么就可能受到病菌影響,出現水腫病。
1.3 消化功能因素
剛出生的仔豬由于內部器官發育還未完善,器官容積相對較小,胃部不能分泌淀粉酶,胰臟、小腸同樣如此,不利于對飼料中的養分消化吸收,如果飼料當中含有大量植物蛋白,那么可能導致腸道發生過敏反應。當腸絨毛受損以后,就會導致消化不良,豬出現腹瀉癥狀。腸道內部沒有消化的氨基酸、淀粉和蛋白變成細菌的營養物質,使得大腸桿菌繁殖速度不斷加快。如果豬免疫系統發育還未健全,體內抗體水平低,就會抑制細胞免疫作用,難以抵御病菌入侵,發生水腫病。加上腸道內部胃蛋白酶缺少,當飼料中的植物性蛋白過多,可能對小腸絨毛造成損傷,抑制蛋白吸收,由于豬消化功能受到影響,對于腸胃造成刺激,腸道內部物質發酵腐敗,出現消化不良或者腹瀉等癥狀,誘發水腫病[1]。
1.4 養殖技術因素
如果環境的管理不當,消毒措施運用不合理,資料添加不科學,飼喂量不合理,都會導致豬出現水腫病。同時,如果飼養環境變化,氣候環境變化,受到長期運輸或者斷奶不合理等問題的影響,也有可能導致此類疾病發生。除此之外,養殖人員未按照規定的免疫流程,做好免疫接種工作,也是導致水腫病高發的重要因素。
2 豬水腫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2.1 控制營養應激影響
豬養殖過程當中,早期斷奶利于仔豬生長,同時對于母豬繁殖能力的提升也有重要影響。但是,早期斷奶對于仔豬可能產生心理方面、環境方面、營養方面的應激。營養應激反應極為激烈,對于豬生長的影響也相對較大。所以,仔豬斷奶之前還需要及時補充飼料,降低其營養應激反應。在仔豬7d齡的時候,即可添加豬料誘食,保證仔豬斷奶之前對于植物性飼料的適應性良好,鍛煉其腸胃消化技能。在斷奶7d之內,不可更換飼料,超過7d以后,逐漸更換仔豬飼料,以控制營養應激方面的影響。
2.2 合理配制飼料
因為仔豬斷奶以后胃酸的分泌量不足,蛋白酶活性也相對較低,對于蛋白含量高植物飼料的適應性不強。所以,斷奶以后21d日齡以內,應控制飼料中的蛋白量在19%以內,如果是植物蛋白,應控制在15%以內。與此同時,豬養殖過程,如果飼料當中的微量元素缺乏,也會導致豬營養發育不良,影響其對水腫病的抵抗能力,所以還需要在飼料當中添加微量元素。考慮到仔豬可能出現貧血現象,由于鐵元素的補充量不足,對于豬正常生長造成影響,還會誘發感染大腸桿菌類型疾病,腹瀉和水腫病也有可能發生,所以可以在飼料當中添加含有鐵元素的物質,或者注射補鐵劑。如果豬體內缺乏維生素E,免疫器官可能受到過氧化物方面的破壞,導致機體的抵抗力不足,所以,還需要在飼料當中加入亞硒酸鈉維E添加劑,加強養殖管理,預防水腫病發生。
2.3 采取藥物防治措施
對于豬水腫病的藥物防治,主要是在仔豬斷奶14d之內,在飼料當中添加抗生素,選擇土霉素粉,500g藥物和500kg飼料配合,讓仔豬自由采食。喹諾酮類、利特靈、新霉素的添加,同樣對于水腫病有預防功效。除此之外,還可使用類毒素,如SLT-2V采取主動免疫,對于14d齡、42d齡的仔豬進行肌肉注射,SLT-2V間隔兩周注射一次,每次劑量25μg。被動免疫主要是對42d齡仔豬注射SLT-2V免疫球蛋白。
2.4 及時采取免疫注射
當前,針對豬水腫病、黃白痢等疾病研發出的疫苗,對于大腸桿菌都可起到防治作用。在仔豬斷奶之前,可為其皮下注射基因工程疫苗,能夠將腹瀉率有效降低,水腫病發病率也有下降。使用水腫病、滅活菌二聯疫苗,對于懷孕母豬,特別是產前20d的母豬進行注射,或者為出生以后15d齡的仔豬注射,能夠降低豬水腫病的發生率,疫苗防治效果顯著。所以,內蒙古地區,為了預防豬水腫病,可以使用上述免疫措施,還可要求仔豬在15d齡左右統一注射疫苗,免疫期為30d,新購仔豬可注射鏈球菌和水腫病二聯疫苗,能夠達到120d的免疫期。
2.5 優化養殖環境管理
為了預防豬水腫病發生,需要重點做好養殖場所的環境管理工作。實踐表明,大腸桿菌是導致豬發病的重要原因。所以,對養殖場所全面消毒,預防此類疾病十分重要。具體而言,在養殖過程,應該對養殖場地面和墻壁進行嚴格消毒,消滅大腸桿菌。消毒過程可以選擇來蘇爾(1%),或者石灰乳(20%),還可選擇火堿溶液(3%)對于圈舍進行全面消毒,每隔14d消毒一次。在仔豬斷奶前后,還需使用驅蟲劑進行驅蟲,防止受到寄生蟲的影響,為大腸桿菌入侵提供條件,控制水腫病發生。養殖場內部病菌傳染源管理也十分重要,需要定期對圈舍采取消毒措施,保證內部的飼料殘渣、糞污等及時清理,使用自動飲水器,對于疾病流行有效控制。
2.6 其他預防措施
如果養殖群出現豬水腫病,治療難度相對較大。如果豬病程相對較長,可利用抗生素、磺胺類藥物采取治療措施。通常利用磺胺甲基嘧啶、土霉素等進行治療。但是大部分水腫病發生病程較短,如果仔豬發病,可能快速死亡,所以預防工作十分重要。除了上文當中提到的環境消毒、圈舍清掃等管理措施以外,還需要注意產房管理,對于產房內部所有物品進行消毒,避免微生物滋生。盡可能選擇自繁自養方式,控制從外部引入生豬或者種豬。如果需要從外地引入種畜,則應對產地疫病情況進行全面核查,嚴格禁止從疫區引入種豬。從外地引入生豬,禁止直接與養殖場原有的豬群進行混合飼養,應該先隔離觀察,檢驗其是否存在常見疾病,待隔離期達到要求以后,新引入品種沒有異常狀態,就可認定為其是健康豬,可與健康豬群采取混養措施。對于母豬采取妥善的營養管理措施,保證日常能夠滿足豬機體生長需求,對于飲食管理全面調整,保證喂食定時和定量,讓母豬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滿足其營養需求。因為水腫病的致病因素相對較多,所以疾病預防也應該多措并舉,注意對懷孕母豬的管理,為其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特別注意微量元素、維生素等物質的添加,防止出現缺硒癥狀。注意產前、產后的護理工作,提高母豬本身抗病能力。母乳能夠為自助提供母源抗體,所以仔豬出生以后應該快速飼喂初乳,獲得充足的抗體,抵御水腫病發生。控制斷奶以后出現的營養應激、環境應激反應。如果仔豬需要長途運輸,還需要準備青飼料,供仔豬采食,避免其缺乏營養物質,導致患病。
2.7 科學選擇藥物治療
水腫病的治療應該把握“四早”治療原則,即早發現、診斷、隔離、治療。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利用抗菌藥物和維生素C共同搭配,對于是一種病的治療效果相對較好。在治療的同時,還需要控制對病豬產生的驚擾。可根據病豬的癥狀,選擇藥物和治療措施。為了控制豬全身癥狀,可選擇黃安密定鈉,用量為25mg/kg,添加葡萄糖(50%),用量10ml,通過混合的方式耳靜脈注射。還可選擇硫酸卡那霉素,用量4ml,添加6ml維生素C,3ml維生素B,之后添加10ml葡萄糖溶液(50%),同樣采取耳靜脈注射。為了保護豬心臟機能,在治療水腫病過程,可選擇安鈉咖(10%),用量4ml,利用肌注方式用藥。對于病情好轉的豬,還需要采取鞏固治療措施,選擇氧化可的松,用量30~50mg,或者選擇慶大霉素,用量6~8萬單位,進行肌肉注射,每日用藥一次。如果為了預防同批養殖的豬患病,還可為每頭豬服用磺胺密定鈉1片,連續用藥3d[2]。
3 結語
因為豬水腫病屬于細菌性傳染病,由于仔豬斷奶之后,體內免疫球蛋白的數量減少,加上飼料內部蛋白含量較高,缺乏礦物質和維生素或者氣候驟變,有可能影響豬群抵抗力,為病菌繁殖提供條件。為了對此類疾病進行全面預防,需要做好養殖管理工作,控制仔豬斷奶最后的營養應激,合理調配飼料,利用藥物和疫苗等及時預防,一旦確診,可以選擇藥物治療措施,通過科學的養殖管理,及時防治,控制疾病的流行,降低養殖場生豬死亡率,保證養殖效益。
參考文獻
[1] 黃雁.豬水腫病的發病原因及綜合防治措施[J].吉林畜牧獸醫,2021,42(7):23,26.
[2] 姚長宏.豬水腫病的發病原因及綜合防治措施[J].農家參謀,2021(21):127-128.
313750190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