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德冰

《語文課程標準》對于初中階段學生的寫作要求是:“寫簡單的議論性作文,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毕胧棺h論文更出彩,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鮮明而新穎的觀點
中心論點是一篇作文的統帥,是議論文最關鍵的部分。中心論點必須明確,絕不能模棱兩可、似是而非;作文的中心論點還必須正確,即要符合國情民意,符合社會公德與民族優秀傳統。有學生寫《談忍讓》,中心論點是:忍讓是一種懦弱的行為,是一種低級的為人處世手段……這顯然太過極端,違背了我們傳統觀念中所提倡的寬容忍讓的品德。
理論上,中心論點可以在作文開頭、中間、結尾出現。孟子的《魚我所欲也》開篇便提出了中心論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吳晗的《談骨氣》在第一段就提出了“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中心論點。這提示我們,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是寫議論文的一種重要技巧。
縱觀近幾年各地中考作文中的議論文,題目要求無非三種。一是題目即論題,如“教養”“歷練”“最美的風景”,我們依據論題提煉出相應觀點即可;二是題目即觀點,如“小亦可為”“母愛是最強的正能量”;三是半命題作文,要求將題目補充完整,補充的內容就是觀點,如“?_______是青春的亮色”“人生最貴的是________?”。
最難的當屬閱讀材料,提煉觀點。如2021年四川自貢的中考作文題:
閱讀以下材料,從中選擇你感觸最深的一點,把你的故事感悟寫一寫。
一塊石頭躺在地里,他針對時雨發出了非議:“嘿!它算出足了風頭,它有什么了不起!你瞧,人們像恭候貴賓似的,對它歡迎備至。它到底做出了什么功績?只不過飄灑了兩三小時!人們何不打聽打聽我的身世!我長期住在這里,文靜、謙虛、隨遇而安、彬彬有禮。但我從未聽到過感謝之詞。怨不得人們咒罵這個世界,的確一點也不公平?!?/p>
“住嘴吧!”發話的是只蟲子,“雨下的雖短,但滋潤了干旱的土地,它將農夫的期望變為現實。你在地里完全無用,而且多余?!?/p>
對于這樣的材料,我們可從不同角度確立中心論點。從石頭角度,可寫的論點有“與其抱怨,不如實干”“放下嫉妒心,讓世界充滿陽光”等。從雨的角度,可寫的論點有“只有真心付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等。從石頭與雨的關系,可寫的論點有“無用與大用”等。
二、合適的作文結構
提取完中心論點后,我們就需要根據論點及論證的需要,選擇合適的結構形式。單就議論文本論部分而言,結構形式通常有并列式、層進(遞進)式和對照式。
并列式結構可分為論據并列式和分論點并列式。論據并列式,指所有的論據都直接用來證明中心論點;分論點并列式,指各個分論點之間是并列關系。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一是“是什么”,如吳晗的《談骨氣》,三個分論點是:骨氣,是富貴不能淫的品格;骨氣,是貧賤不能移的人格;骨氣,是威武不能屈的氣質。二是“為什么”,如文章《逆行者最美》的三個分論點:逆行者最美,肩負的是責任與擔當;逆行者最美,傳遞的是信心與力量;逆行者最美,守護的是生命與希望。三是“怎么做”,如文章《語言的力量》的四個分論點:語言的力量,貴在言之有物;語言的力量,貴在言之有理;語言的力量,貴在言之有情;語言的力量,貴在言之有德。并列式結構的優勢是能使作文內容豐富,增強論證氣勢。
層進結構就是在論證過程中由淺入深、由點到面,層層推進,各層的前后順序不可隨意變更。層進式結構通常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行文,也就是圍繞中心論點,討論“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問題?!度嗣袢請蟆返脑u論《修身立德,走好人生路》,圍繞中心論點先提出修身立德不是口號,而是具體行動的觀點,回答了“是什么”的問題。然后寫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廣大青年立什么德,既是個人選擇問題,更決定了整個國家和民族的選擇怎樣的道路、堅守怎樣的價值觀、成就怎樣的事業。這是在回答“為什么”的問題。接著寫修身立德要做到見賢思齊,努力提高自我修養;修身立德要做到知行合一等。這是在回答“怎么做”的問題。
對照式結構是在提出中心論點后從正反兩方面提出分論點或擺出正反兩方面的論據,通過對比突出其中一方面的正確性。這樣的結構對比鮮明,能使論點更加突出。如習作《遭遇挫折,笑對痛苦》,作文先從正面寫遭遇挫折、笑對痛苦是一個人明智而正確的選擇,再從反面寫如果遭遇挫折時沉湎于痛苦,一蹶不振,結局往往不堪設想。將正反兩個觀點對照,突出強調了面對挫折和痛苦的正確態度,從而證明中心論點。
三、論據的選擇與使用
1.正面論據與反面論據相結合。
有比較才有區別,事物在對比中才能顯出差異,是非優劣在對比中才得以凸顯。
2.事實論據與道理論據相結合。
道理論據精辟、深刻、權威,但僅有道理論據會顯得空洞無物;事實論據具體、真實、可靠,更加淺顯易懂,但僅有事實論據,會缺乏深度。唯有將二者結合,才可以使中心論點更有說服力。需要注意的是,事實論據與道理論據相結合,并不是簡單地把所選用的事實和道理羅列出來,而是要使事例的要旨與道理的內涵對應一致。
3.不同角度論據的有序結合。
我們常提到的古今中外、不同領域只是表面的角度,不同角度論據的有序組合需要嚴密的論證思路的支持。只有建立清晰的邏輯鏈條,根據論證需要選取論據,才能更有說服力。
如周國平的《人的高貴在于靈魂》,這篇文章用了五個事實論據:一是阿基米德面對劈向自己的劍,依然專心研究他的“圓”;二是第歐根尼不顧亞歷山大大帝的詢問,繼續他陽光下的沉思;三是王爾德入境時,用才華報關;四是少女置身鬧哄哄的車廂,全神貫注地讀自己的書;五是青年畫家們節衣縮食來首都看畫展。阿基米德是科學家,第歐根尼是哲學家,王爾德是文學家,這三個人都是古代外國不同領域的代表人物;少女和青年畫家們都是普通人,少女代表的是現代中國人的個體,青年畫家們代表的是現代中國人中的一個群體,這五個事實論據極具代表性、典型性。不僅主體人物涉及古今中外,而且體現的內涵也不同。阿基米德是面對生命威脅仍不停止思考;第歐根尼面對顯赫權勢,依然沉思;王爾德無視物質財富,珍愛藝術才華;少女無視喧鬧浮躁,保持精神追求;青年畫家觀摩名畫,執著追求理想。作者從名人講到普通人,名人事例更權威,而普通人的事例更貼近我們的生活,親切感更強。這五個不同角度的論據有序組合在一起,體現了作者縝密的論證邏輯。
其實,若想使議論文更加出彩,除掌握必要的寫作技巧外,更需要我們認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既要廣泛閱讀書籍,又要關注社會熱點事件,用心積累素材,開拓思維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