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是特定群體在特定區域的長期發展,它結合了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包括習慣、審美、情感、生活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地域文化要素包括地方文化景觀、地方藝術、工藝品和日用品。組織和提煉當地的文化元素,并定義必要的設計元素符號。在地域文化元素系統中理解和交流信息,信息通過發送和接收之間的互動創造意義。
設計時需要對復雜的地域文化要素進行象征化、總結、分析和提煉,并形成簡單、獨特、人性、個性、象征性、代表性和具有啟發意義的新設計符號。想要提煉出可以用于景觀設計的元素符號,就得經歷從認識到應用的整個過程,并從形態、顏色、物質、隱喻、寓意等多方面進行調查、總結,提煉出優秀的設計元素,使地域文化在設計中更好地體現。在明確理解地域文化以后,消化和吸收地域文化的本質內涵,靈活應用于景觀設計中。
在信息高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下,景觀設計越來越普遍和同化,沒有個性和特色可言。原本是當地獨特的文化,現在可以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地域文化相互交融,而代表性文化正在慢慢消失。相同外觀的街道和廣場正在全國各地開始修建,其結果是該地區獨特的地域景觀逐漸消失,伴隨著的是大規模相似景觀的出現。
地域個性是由地域習慣、歷史、文化、產業、生活習俗和其他因素構成的,但是一直有一部分景觀基本上不會從這些方面考慮,結果就是形成沒有個性的景觀。與此相反,當訪問這些古代村莊時,使用自然土地所建造的房屋形狀、房屋周圍的植物柵欄和石墻,可以讓人們看到整體設計的完整性,讓人們強烈地感受到地域獨特的氛圍。這樣也符合景觀設計的原則―“―以人為本”,考慮到物理層次和人們的精神層次也就是人們對景觀的心理感知。然后,對于這個地方的人們來說,氣氛越濃,他們就越能確信這是他們的家鄉。對于其他地方的人來說,他們希望參觀并體驗這種獨特的感覺。
中國傳統文化與其他文化相較而言,是一種相對穩定的文化形態,形成和發展于中國古代社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有必要深入分析公園的歷史,了解當地的文化,并盡可能地維護場地的文化價值。通過整合該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民族節日、民間信仰和傳統生活方式等,可以極大地豐富城市公園設計的內容和形式,展現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地域特色,并且當地文化的多樣性也能被繼承和延續。
在設計中公共設施是輔助設施的一種,它與人們生活的室內和室外大環境密切相關,公共設施還是一種新環境產品設計,它是城市開發的工業產品設計和環境設計相結合的產物,和其他建筑物有著相同的點,作為城市開發和城市建設的必要條件之一,其是根據人類的發展和變化而產生的。人類的文明程度與城市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公共設施的產生和發展,同時,公共設施和城市環境有著相同的性質,它們都具有文化、多樣性和特異性設計的特性。公共設施作為城市景觀不可缺少的要素,它的形狀、不同的體量和多種功能給城市景觀設計增加了更多豐富的內容。
食蟻獸的嗅覺極為靈敏,能嗅出蟻穴的位置。找到蟻穴后,它們會用利爪小心地把蟻穴撥開,使蟻穴不至于被完全破壞。食蟻獸很聰明,它們不會一次就把一個蟻穴吃空,而是吃掉一些獵物后,再換一個蟻穴繼續吃。這樣一來,就可以保證自己領地中的白蟻或螞蟻能夠繁衍生息,自己能長期有食物吃。食蟻獸已經處于滅絕的邊緣,全部種類的食蟻獸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在設計中,色彩是最直觀、最具視覺沖擊力的,色彩搭配直接影響游客對景觀本身的認可度。因此,色彩的選擇非常重要,既要符合當地文化,又要與整體環境相融合。因為顏色固有的特性會隨著時間、空間等因素發生變化,所以空間的色彩能幫助人們想象自己與空間的情感連接。顏色在不同的空間場景中具有不同的屬性模式。每個地域空間都有自己的空間色彩體系,或強或弱,或簡單或復雜,代表著景觀設計的文化理念和地域特征。
今天的文化形式應該要體現和展示今天的經濟與技術成果。雖然有必要探索和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但不是說簡單地對傳統文化進行模擬。與之相反,必須挖掘綠色文化的本質內涵,并將其融入現代人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當中。建筑作為一種科學,對它的設計需要轉換、抽象、變換傳統元素,來達到時代對設計的嚴格要求。
城市的歷史文物、空間格式和建筑特色繼承了城市文明,并表達了城市的地域特色。在新建或者是改建的城市公園中,必須要嚴格地保護歷史建筑。嘗試保持城市的原始紋理和格式,并適當保護和推廣具有傳統地理特征的建筑物。例如,中國著名的蘇州園林,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可以觀賞,可以游玩,可以居住。它龐大的規模和獨特的景觀構造,吸引了很多游客來觀光,也增加了外來人員對城市建筑文化的了解和認同。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是指政府通過特許經營權、合理定價、財政補貼等事先公開的收益約定規則,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等公益性事業投資和運營,以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為特征,發揮雙方優勢,提高公共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和供給效率。[注]2015《政府工作報告》縮略詞注釋,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xinwen/2015-03/11/content_2832629.htm,2015-03-11。 PPP模式對于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改善投融資環境、激活民間資本、深化供給側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寶島公園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漢是“水城”,江河湖泊縱橫交錯,水域占市域的四分之一,而武漢寶島公園就是一個環湖公園。這里有湖北獨有的荊楚文化、黃鶴文化、東湖文化等等,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這里的一花一木。武漢的歷史文化體現在斷臂、亭臺、亭臺、湖泊中,武漢的都市精神不斷升華著文化的境界和品味。由于武漢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這些元素可以適當地融入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中,給人以不同的視覺享受。
如果從歷史文脈的角度來看的話,其實在設計中,傳統的地域文化和現代文化是一個連續性的發展過程,并且互相作用和影響,它不是孤立和對立的。互相作用和影響在這里實際上意味著傳統地域文化對現代文化的影響,而現代文化也影響了傳統地域文化,傳統地域文化結合現代文化,可以讓我國的現代設計更加完美。發展出一條既簡練、注重功能、強調環境保護、減少污染、高度統一形式與功能,又具有真正“中國味”的設計和創造之路。僅僅停留在達到相似性的表面效果肯定是不夠的,要把藝術概念帶入設計中,讓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來體現民族神韻。
拆除破壞的襯砌混凝土板、保溫板、封頂板,內坡壩腳部位埋設內排水設施,整平壩坡后鋪設保溫板,然后現澆厚混凝土。混凝土強度等級采用C30,現澆混凝土板厚10 cm。封頂板采用C30現澆混凝土板,尺寸為30 cm×8 cm。現澆混凝土板襯砌的渠段每4.2 m設橫向伸縮縫一道。
我真沒想到,她竟然這么看輕我,我很憤怒,身體仿佛被一把利刃割著,渾身蟲噬般痛苦,于是我大聲說:“你等著瞧!你有什么了不起,難道你是珠穆朗瑪峰嗎?我還不能超過了。”
根據寶島公園的現狀,對寶島公園現有的狀況和條件進行設計和改造,融入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如漆器紋飾的鳳尾紋,將白虎、鳳鳥作為崇拜對象,制作出白虎、鳳鳥圖騰。寶島公園的一條棧道和一條綠道把湖心島和岸線陸地相連,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寶島公園原來的設計基礎上,選擇保留了龍虎塔,湖心島東面的觀景臺,連接湖心島和岸線陸地的棧道和綠道。在湖心島設置了5 個主要節點將整個小島分區串聯,劃分為娛樂區、活動區、休閑廣場等。公園設置了許多硬質設施,并將文化元素提煉至這些設施中,包括硬質鋪裝、噴泉小品、休息涼亭、戶外座椅、景觀燈、果皮箱、花壇等等。在景觀設計過程中,必須把適用、經濟和美觀三個方面結合起來,它們是密不可分的整體
。實際上,美觀本身就是適用的,即具有觀賞的價值。實際上,美觀自身就有適用的含義在里面,也就是說,它具有裝飾性的設計美學價值。打個比方,把假山單獨放在一處,精心雕琢出來的景觀小品和美化環境的裝飾等設計要素,可以創造出獨特的精神文明氛圍,使環境更加優美(如圖1)。
寶島公園原名鯇子湖,占地16 萬平方米,其中水面10 萬平方米,湖心島1 萬平方米、岸線陸地5 萬平方米,常年水位是18.2 米,水深1.2—1.6 米。寶島公園被居民樓環繞,市民們飯后都會來這里散步,老人會來這里鍛煉身體,是鬧市之中的一處幽靜之地。但是從寶島公園整體的布局來看,除了供人休閑散步的環湖綠道,鯇子湖內的中心島自身并沒有什么能吸引游覽者和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內部只有一個觀景平臺、一個中心節點和大的空曠廣場,整體就顯得很普通,且沒有地域文化元素作為設計理念的支撐,沒有把寶島公園的優勢和當地的地域特色體現出來。
4.2.1 內部分區設計
在設計中進行區域劃分,內設休閑區、活動區、觀景區,動靜結合,通過景觀節點將整個中心島串聯起來,讓公園整體的設計與周邊建筑更加協調(如圖2)。城市公園是一個公共空間,設計是為人服務的,要滿足不同層次和不同年齡段的公眾的需求,是公園最基本的要求
。劃分動靜區能讓公園的布局更加協調,融入地域文化元素能讓大眾最大限度地體驗公園的舒適度。硬質設施和植被的體量色彩比例搭配要協調,疏密相宜,濃淡有致。在進行設計規劃時,保留一定的自然景觀能讓植物物種更加多樣,保留本土的特色和文化(如圖3)。在寶島公園的景觀設計中,可以通過裝飾、造型、色彩等表現手法,從物體的造型、水體的設計、植被的構成等方面來體現地域文化的創新。
有八個設計要點要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體現:(1)襯托、烘托要相稱。如紅樓夢中出現的“大觀園稻香村”這一景觀,不僅主景富有詩情畫意,還有配景油菜花和土井等。(2)適度的畫面平衡。意思是在景觀設計中需要點景的時候,在主次關系上、色調鳳格上、景觀質量上使原本的景色更有輕重,有濃淡、有冷暖。(3)對比和呼應要有目的。如果覺得主次、濃淡、輕重之間的對比不明顯、不突出的話,可以在設計規劃中加以對比和呼應,在原始場景周圍添加一些比例、體積和色度變化較大的場景,以達到互相突出的效果。(4)連接要有節奏變化,若斷若續。如果景點或景觀之間的距離分散,可以在它們之間放置一些場景作為“過渡”,將整個景觀串聯起來,從而達到聯系的目的。(5)穩定畫面要有力度。在一些場景中布置的風景看起來非常繚亂時,可以增加分量足夠的另一種景物來點景,就能起到控制和沉穩的效果,從而減少畫面中躁動的因素。(6)適當深化場景。如果發現原來景觀的色彩、形狀、紋理等分量的氣氛不足時,可以通過加重、加密、加深高度和長度等手法來強調物體。(7)帶領引導要藏露結合。當某處景點隱藏在樹林之中不易被發現時,可以添加高塔和危亭來指引游客來訪,或著是在景點外設置路亭和指示標牌來告知游人尋訪,隱約中又有著不一樣的樂趣。
4.2.2 設施設計
MRS液體培養基,膜過濾條件下添加偏重亞硫酸鉀溶液,調整SO2終濃度為20 mg/L、40 mg/L、60 mg/L、80 mg/L。其他試驗步驟詳見1.2.2。
地域文化與城市公園景觀是不可分割和相輔相成的,它們的融合與相互聯系充分反映了該區域的社會文化因素
。區域文化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支持、知識內涵和文化環境,而另一方面,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社會的統一,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利益,直接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知識經濟的出現和經濟社會一體化的加速,地域文化在提高地區經濟競爭力和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追溯到城市的誕生,房屋、公園、車水馬龍的集市也在人們的生活中出現,但是生活中只有這些地方是遠遠不夠的,就好比新建成的房子,沒有內部設施就無法居住。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景觀常見的休閑坐椅、指示牌等簡單的基礎設施就出現了,這也滿足了人們的娛樂、休閑、學習需求。
文化元素的應用形式和技術是多種多樣的,不局限于一種固態。例如,它們可以應用于墻壁的浮起、地面鋪裝的風格或景觀雕塑的形態。設計中融入民族性地域文化元素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法。具體體現在實際物體上的文化感是現實存在的,其形式是直觀的視覺上的表現,其附加的意義是間接的。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將文化要素提練后加以應用,并把文化作為載體中包含的象征性要素來使用,這樣民族性地域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然后經過元素符號的表象、內涵及實物把它加以延續,在物質、形式、精神各個層面上得以展示和發展。
寶島公園景觀設施包含了休閑座椅、垃圾桶、涼亭、報刊亭、售貨亭、花車、標志牌和入口建筑等等。地域建筑文化是城市景觀設計的文化資源,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現在的設計一般是基于古代建筑來改變建筑的形態,反映了文化元素的造型和色彩,合理地利用現代科技和新材料,在創新的基礎上保留傳統文化元素。
1)寶島公園的主入口:根據武漢的地域特點,注重造型中的線性表現,在各種線性形式中,曲線占主導地位,追求流暢、節奏的視覺感受。考慮到荊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紅黑色調,因此大門以紅色、黑色和灰色為主。屋頂的翼角高高翹起,大門用的是著名的榫卯結構,圍欄用木質和水泥石墩相結合,體現荊楚建筑的大氣,讓游覽者從入口就能感受到濃厚的地域文化氣息(如圖4)。
2.對每個工作步驟進行場景化分析,場景化分析可以從人員要素、工作特征要素、工作環境要素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每一個要素所需要考慮的問題和內容見圖5。
2)戶外座椅:通過對武漢地域色彩元素的提煉,室外休閑座椅以紅色為主加以黑色的線條紋路,造型以曲線為主,讓整個形態更具張力,椅腿和座面兩旁的扶手不是幾何那種直線的形式,而是波浪式的曲線形態,尾部運用卷軸的造型,加以云紋元素裝飾,更顯文化韻味。這款帶有荊楚文化的戶外座椅,材料上用的是室外常見的防腐木,具有防潮、防腐蝕、防蟲蟻的功能,在景觀中,木質的小品總會讓人更加貼近大自然(如圖5)。
公園的服務主體是人,游客的個人體驗和歸屬感對于城市公園景觀的建設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將地域文化充分融入當地城市公園的各個位置,然后通過不同的感官溝通和感受,讓游客最大限度地參與,這能讓城市居民對地域文化有一個全新的、獨特的認識。現代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必須把“親人”放在重要位置,尊重自然和歷史,尊重城市文化和文脈。因此,在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中,有必要根據場地的現狀進行思考和分析,深入挖掘該地區的文化特征,充分打磨該地區的文化元素,并將其反映在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中
。
[1]胡喜愛.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觀小品設計中的應用――以《將樂縣高唐鎮鎮區環境改造提升規劃》為例[J].現代園藝,2020,43(22):82-83.
[2]韓璐.城市公共藝術中地域文化元素的應用分析[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09):54-55.
[3]田鑫.地域文化融合下的張家口主城區公共設施設計研究[D].河北建筑工程學院,2020.
[4]趙夏清,李宏偉.地域文化在城市廣場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工業建筑,2020,50(04):200.
[5]賈冰.地域文化元素在特色小鎮中的設計應用與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