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華/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獸醫站 225411
口蹄疫的病原體是口蹄疫病毒,主要侵害豬、牛、羊等偶蹄動物,具有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特點。患病后的家畜主要以體溫升高,口腔黏膜、趾間和乳房等處發生水泡,影響采食和生長。如若病情持續蔓延,將會對豬牛等家畜的生產性能帶來不利影響,不僅會降低養殖企業的經濟效益,還存在人感染口蹄疫的風險,也可能由于染病動物尸體處理不當,而引發大型公共衛生安全事故。
在自然條件下,本病以牛、豬、羊最為易感,牛水、駱駝、鹿、象和兔也能感染;在實驗室條件下,雞、鴨、豚鼠均可感染,海豬和乳鼠最為敏感,狗和貓不易感。野生動物中以黃羊、野牛和野豬易感,而且所有易感動物中以幼畜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
人類的感染,主要是直接或間接接觸了患病動物所導致,近年來也認為可通過空氣傳播。常見的病人是因接觸了畜產品或從事相關工作的職業人員,如飼養員、獸醫、技術人員或畜產品加工廠人員等。潛伏期3~8d,常以突然發病為典型。患者癥狀有輕有重,初期體溫升高,頭痛,精神不振,2~3d后,口腔內灼熱,口、唇、舌、咽部皮膚周圍或黏膜出現水泡,或者手、足、鼻、面部皮周發生水泡,伴有疼痛、暈眩、腹瀉等癥,用藥干預一周后,水泡破裂結痂脫落,患者痊愈。
由于口蹄疫病毒類型較多,易變異,對外界的抵抗能力較強,感染動物種類較多,所以本病在世界上的分布地域很廣,傳播和擴散速度較快,沒有嚴格的發病季節,且目前沒有有效的藥物和特效療法,一旦暴發,對人畜危害極大,國際將其列為A 類動物疫病 。由此可見,口蹄疫對整個畜牧業的發展影響很大,所以應重點進行防控。
口蹄疫的發生,不受季節氣候的限制,主要是病毒的存活可能與氣溫高低、光照強弱等因素有一定關聯,因此,口蹄疫多見于秋末冬初階段。在口蹄疫的流行傳播之中,由于豬群、牛群數量相對有限,豬牛感染后發病程度也有明顯差異,康復后的病豬、病牛自身能形成一定免疫能力,但是隨著仔豬、犢牛的增多,使豬群與牛群存欄基數進一步擴大,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增加豬牛感染病毒的概率,口蹄疫的傳播有一定的空間范圍,加之環境的不斷變化,通常間隔5~6 年左右,本病容易出現周期性大規模暴發情況。
患有口蹄疫或正處于病毒潛伏期的家畜,其糞便、唾液、體液等都含有病毒,是病原的攜帶者,受到病毒感染的飼料、水源、農具、病畜本身與病畜呼出的氣體,這些都是病毒傳播的有效路徑。近些人研究人員發現,含有病毒的塵埃隨著風而傳播,傳播范圍一般可達到50~100km 左右,為此,口蹄疫經常呈現遠距離的跳躍式發病現象。在易感動物分布較為廣泛區域,若出現口蹄疫病情,傳播速度會明顯加快,具有大流行性散播的特點。
口蹄疫可侵害多種家畜,在所有偶蹄動物中,牛對本病最為敏感,豬的排毒量最大,因此本文以這二種各具典型家畜逐一進行介紹。
3.1 生豬的臨床表現口蹄疫在規模集約化豬群中發病率較高,特別是大群飼養的豬舍,一年四季均有發生,沒有明顯的季節性。感染初期,生豬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1~2d 后才會出現發熱癥狀,精神沉郁,不愿采食,隨后癥狀突顯。以口腔和蹄部紅腫、水皰為主要特征,鼻鏡和乳房周圍皮膚也常能見到水皰,隨著病情逐漸發展,水皰破潰,患病皮膚結痂、脫落;如有繼發感染,患處病變加巨,炎性深度侵蝕會導致蹄殼脫落,患肢不敢著地。
仔豬或哺乳仔豬可因吮乳帶毒乳汁而感染發病,典型癥狀較輕或沒有,多以變質性心肌炎和骨骼肌炎敗血而死,病死率常在60%~80%或更高。
育肥豬和成年豬感染后,多以高熱,不食,精神沉郁為主,頭、蹄、乳房周圍皮膚發生水皰,幾日后水皰破潰形成爛斑。如果沒有合并其他感染,經2~3 周后,爛斑結痂愈合。對于蹄部感染的病豬,病程稍長者可能存在蹄葉感染,甚至蹄殼脫落。
妊娠母豬受感染時間和病毒載量不同,可發生流產或早產,乳房和乳頭周圍皮膚也可發生水皰,能引起母豬乳房炎和泌乳下降。如果是產后哺乳期母豬受到感染,還可通過乳汁將病毒傳染給產房仔豬,導致仔豬出血性胃腸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3.2 牛的臨床表現牛口蹄疫的臨床癥狀與生豬相似,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以下三點:其一,口腔黏膜、唇內黏膜、齒齦、舌面以及乳房皮膚表面發生1~3cm 的白色水皰,趾間出現明顯的紅腫癥狀;其二,當蹄趾間的癥狀十分嚴重時,病牛站立不穩,身體發抖,嚴重時無法站立;其三,病牛精神沉郁,食欲明顯減退,流涎。與生豬不同之處主要表現為:牛發病的潛伏期相對較長,且發病階段,病牛的體溫相對較高。
潛伏期一般2~7d,平均2~4d。發病時,體溫在40℃~41℃,感染會導致病毒出現肌肉震顫、食欲減弱、精神萎靡等不適癥狀,且在2d 之后,在硬腭、舌面等部位容易出現許多小水皰。此時的病牛難以正常伸舌采食,飲水也十分困難。病毒感染分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入侵處的病毒增值,患處僅表現為肉眼可見的口蹄水皰癥狀;第二階段是病毒進入血液,隨著血液循環達到身體各處臟器,此時皮膚和黏膜出現明顯的繼發性口蹄瘡。經12~26h后,水皰會逐漸潰爛,導致病牛出現吞咽困難,體溫下降至正常,5~7d 后,爛斑迅速愈合,病牛全身癥狀逐步好轉。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生豬,成年牛的死亡率更低,一般不超過1%。如果病毒毒力較強,病牛也會出現突然惡化,因強毒攻擊心肌麻痹而突然死亡。
豬牛口蹄疫的常見癥狀表現為,在豬牛的蹄冠、蹄叉、皮膚、口腔、胯部等位置出現不同程度的潰爛區和水皰。加之,豬牛一旦患病,其精神也會變得萎靡不振,體溫突然升高,食欲不振,如若病毒侵害至蹄部位置時,蹄部的溫度也會明顯升高。豬牛也會表現出跛行狀態,使蹄殼逐漸變形脫落,嚴重情況下,豬牛病體臥地,無法站立。當水皰破裂之后,會出現暗紅色糜爛面,如若沒有細菌感染的癥狀,大約半個月內患病部位會逐漸好轉;反之,蹄部破損較為嚴重,愈合期也會進一步延長,一般為20d 左右。

通過對豬牛口蹄疫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表現,可初步進行診斷。為了更進一步了解病毒類型和相近類癥鑒別,可就地取材送實驗室進行檢查確診。
5.1 平時的預防措施
5.1.1 政府與有關部門的支持引導政府與有關部門在基層家畜口蹄疫防控中,展現著科學引導、優質服務的積極作用,特別是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畜牧獸醫站等基層組織,能夠為當地養殖戶提供優質服務,并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加大口蹄疫的宣傳力度,以集中教育、海報宣傳、文件宣傳、微視頻推送、公眾號推送等方式,讓廣大養殖戶接受良好教育,了解一定的口蹄疫的防控方法,避免口蹄疫的蔓延與擴散。
5.1.2 強化口蹄疫的主動防疫意識現階段,對于大型養殖場,其口蹄疫的防控意識普遍較高,且在實際生產中,都能根據有關流程,做好家畜疫病的主動防疫工作。但是對于規模相對較小的養殖戶或者個體養殖戶,沒有嚴格的防疫流程,更沒有主動接種條件和防疫檢驗條件,如若出現口蹄疫,容易導致大范圍擴散。為此,有關部門應對這一部分群體加大宣傳力度,不斷強化養殖戶對口蹄疫的主動防疫意識。
5.1.3 注重日常監測和巡檢環節在日常飼養期間,飼養員需要對家畜健康狀態展開細致觀察與巡視,記錄好日常飲食、飲水、體溫、活動情況。通過為家畜建立健康檔案,重點監測家畜的蹄部、口腔、乳房等口蹄疫癥狀容易出現的位置,如若發現異常,需對病畜及時隔離診斷,以免疫情的擴散與發展。
5.2 疫情后的防控措施
5.2.1 疫區的徹底消毒一旦出現口蹄疫疫情,應立即上報防疫機關,嚴格劃定疫區,封鎖場區,控制人員和車輛進出,病畜需就地撲滅,并做好無害化處理,防止疫情進一步蔓延。需要對場內的各個區域、所有工作者、牲畜以及有關物品展開全面消毒,盡可能將口蹄疫的傳播路徑切斷。一般情況下,場區每周進行2~3 次的系統消毒,具體為外部環境、基礎設施、進出養殖場的工作人員與運輸車輛等。
5.2.2 緊急接種對疫區周圍和疫區內未感染的易感動物進行緊急接種。接種時注意疫苗的菌型應與當地流行毒株相同或相近,疫苗接種前一定要做好回溫處理,注意操作方法和使用劑量,最大程度減少家畜應激反應,減少猝死機率。
綜上所述,家畜口蹄疫的傳播速度較強,危害嚴重,盡管接種疫后的死亡率降低,但仍會給養殖戶帶來無法挽回的經濟損失。為此,各級養殖企業要不斷學習科學的養殖技術,運用先進方法,做到科學養殖,只有這樣,當口蹄疫發生后,才能從源頭上控制口蹄疫的發生,把損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