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漢紅/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王化畜牧獸醫站 236300
蛋雞養殖不僅能促進農民增收方式多樣化,還能促進養殖經濟效益增長,故而要提高蛋雞養殖技術水平。蛋雞不同生長階段對飼養需求不同,如果忽視這個問題,各個階段飼養管理存在不合理性,勢必會導致蛋雞生長出現問題,養殖經濟效益會大打折扣,所以要加強不同階段飼養管理。
蛋雞育雛階段管理非常重要,在7~40d 后,應加強溫度和濕度管理,同時應做好飼料供給,為雛雞合理喂水以及斷喙。雛雞各個方面還比較弱,自身調節溫度能力比較差,免疫力不強,需要加強對其管護,有效防止應激反應,同時也能減少雛雞出現問題可能性。
1.1 溫度管控雛雞能不能存活,與管理密切相關,而溫度管控是關鍵部分。蛋雞孵化出來以后1~3h 之間,對于溫度有一定要求,管理人員要進行干涉,確保雛雞所處環境溫度維持在35℃~37℃之間,以滿足其更好存活與減少應激反應需要。雛雞在孵化4d以后對溫度要求不是很高,可適當降低,在7d 之內溫度保持在34℃~36℃之間就可以。雛雞孵化14d 以后,飼養中溫度控制在34℃左右即可。正常以后雛雞管護中溫度保持在26℃左右,可滿足正常生長需求。具體溫度應根據蛋雛雞實際狀況確定,偏弱的溫度高1~2℃。
1.2 濕度管控育雛期間飼養管理之中,濕度控制是重要部分,因為無論是濕度太高,亦或者是濕度太低,都不利于蛋雛雞生長。雛雞在從蛋殼中出來以后,在1~10d 之內濕度要高一些,一般需要在65%以上,但不宜過高,保持在70%以下。10d 以后養殖中濕度可適當降低,控制在60%以上,盡量不要超過65%。隨著雛雞出殼日期不斷增長,在30~45d 濕度繼續降低,最后飼養濕度保持在50%就可以。
1.3 飼養管理育雛雞中飼養管理是重中之重,管理好壞直接影響成活與生長狀況。喂養需要合理選擇飼料,但在喂食之前需要先讓雛雞飲水,保證一定的量。通常在出殼3d 需要喂水,不過不宜添加東西,需直接喂純凈水。這是因為雛雞各個方面機能比較弱,如果過早在水中添加葡萄糖和維生素等,易于導致其難以吸收,并使機能負擔過大,進而對發育和生長造成不良影響。飼養人員不可能一直喂水,因而在出殼3d 以后應讓雛雞使用器械飲水,過程中做好調教,一般需要2d 適應,后期就可自行使用乳頭飲水。需要強調的是雛雞免疫力低下,應選擇符合質量要求乳頭,并在使用前依照要求對其消毒,同時要將其水清水沖洗,以降低細菌、病毒感染風險。
乳頭飲水器要考慮到雛雞生長情況,設置可調節的,根據雛雞個頭調整,避免出現夠不著飲水乳頭,或者是過低經常用其玩耍,造成細菌感染亦或雞舍內濕度偏高等情況出現。雛雞飲水后喂食飼料,選擇適合幼齡雞食用,易于吸收和消化的飼料,可在喂水3h 候后進行。喂食飼料每次小量,可多次喂食,以避免幼雞吃撐和消化不良。喂食應選擇全價飼料,保證能夠為幼齡雞提供所需各種營養物質,使其可更好生長。全價飼料有前期與后期,1~3 周喂食前期,4~6 周喂食后期。在幼雞出殼一段時間,飲水和飼料中可依照相關要求,適當添加抗菌藥物和營養物質,促進雛雞更好生長。
1.4 斷喙管理育雛飼養管理中應做好斷喙,預防和控制互啄。這項工作一般雛雞出殼9d 左右進行,飼養人員要采用專業器具,對雛雞進行斷喙,上下喙剪去程度不同,上面剪去1/2,下面剪去1/3。斷喙有一定必要性,不僅能減少雛雞相互啄羽毛和肛門等情況出現,還能避免飼料浪費,有助于雛雞生長。斷喙要根據情況展開,身體強壯雛雞需要斷喙,而整體比較弱雛雞可省去這個環節。斷喙前和斷喙3d 左右,應在飼料中可適當添加抗生素,不僅能起到增強體質與預防疾病作用,還能有效降低應激反應出現機率。
1.5 免疫接種育雛階段蛋雞管理之中,需要及時依照動物防疫法要求,對雛雞進行免疫接種。蛋雞疾病比較多,根據接種要求在適齡期接種,通過這種措施預防疾病。蛋雞養殖中及時注射預防疾病疫苗,可提高幼雞體內的抗體水平,使其在生長中具有抵御疾病能力,從而降低常規疾病與傳染病出現,提高好育雛成效,為養殖經濟效益提升奠定基礎。
雛雞在育成階段管理主要有兩個部分,一個是體重管理,另外一個是飼養管理。
2.1 體重管理養殖中要針對體重動態監測,明確其體重變化,在此基礎上與標準體重對比,掌握雛雞體重處于哪個水平,然后就體重未達到要求的應當增重。通過調整喂養方案或者其他手段,使雛雞體重達標。蛋雞出殼4 個月以后性成熟,與產蛋有比較大的關聯,自然也會影響養殖效益。通常情況下育成的蛋雞體重增加,產重量也會變高,因此需要根據蛋雞情況做好體重管理。
育成階段蛋雞養殖要做好測重量工作,應在出殼18d 左右展開,與正常值對比,保證體重合格率在80%以上。一旦在測重中發現同個批次有多只蛋雞體重不合格,應做好原因分析,尤其是喂食飼料營養方面,然后及時進行調整,確保通過后期飼養可使蛋雞體重水平符合標準。測體重中還要強化疾病的檢測,保證能夠及時發現蛋雞存在的問題和處理,最大限度控制由于疾病引起發育不良或者死亡,保障蛋雞養殖經濟效益。
2.2 飼養管理蛋雞育成階段飼養中脛骨管理是關鍵,這是因為其狀況與家禽生產能力關聯大。一般情況下蛋雞脛骨長度符合要求,生產能力會更好,意味養殖收益更高,反之亦然。因而應在養殖中關注脛骨生長情況,采取必要手段進行強化,促進脛骨長度達到標準,或者是發育更好,以保證產蛋量達到預期。
蛋雞育成階段管理中要根據生長情況調整飼料,既要滿足對營養物質需求,又要避免過量和過少攝入食物情況出現。喂養以育成階段全價飼料為主,契合85%以上蛋雞生長需求。飲水中可添加維生素、葡萄糖等,但不宜過多,堅持適量原則,同時避免長期使用。蛋雞飼養中舍內溫度適中,保持在15℃~22℃之間,雞舍內養殖密度不能太大,依據內部空間合理控制,通常情況下1m3飼養10~15 只蛋雞。養殖區域內通風和光照條件要好一些,保證性成熟不存在問題,這種情況下蛋雞產蛋量有保障,雞蛋品質也會更好,養殖收益會更高。平時做好雞舍衛生管理,飼養人員及時清理,防止因為細菌使蛋雞感染疾病。
3.1 前期飼養管理蛋雞產蛋前期管理之中,需要將雞舍打掃干凈,并做好清洗,同時要依據要求全面徹底消毒。雞舍中安裝的相關設備進行檢查,比如測溫設備,必須要保證沒有問題。過程中發現不準確進行調試,總之要保證能夠真正發揮功能和呈現雞舍真實情況。雞舍內控制好溫度,需要保持18℃,為轉群提供良好條件和環境。蛋雞轉群時間有差別,通常在4 個月之前,這個過程中既要做好斷喙,又要依照規定免疫接種。
雞舍中存在糞便,易于自身蚊蟲與寄生蟲等,飼養管理中要根據常見寄生蟲有針對性驅除。可選用的藥物比較多,比如左旋咪唑。蛋雞轉群以后管理中調整飼料是關鍵,一般在7d 后調整,選用專門的針對進入到產蛋期蛋雞飼料。選擇飼料鈣含量要符合要求,保證維持在2%。產蛋階段前期管理要補充維生素,主要補充維生素A 和C。產蛋前做好調整,將發育與生長狀況相當,產量時間相當蛋雞分在一個雞舍,防止因為部分蛋雞體型小和體重少,搶不到食物的情況出現。
3.2 高峰期管理蛋雞產蛋有一個高峰期,這個時期管理要做好溫度、濕度等控制,前者要保證在15℃以上和23℃以下,后者則要保持在65%最后。產蛋高峰期對光照有一定要求,雞舍自然采光達不到要求情況下需要人工干預,最好保證蛋雞所生活區域內光照在16h 左右。
蛋雞產蛋時間有一定規律,絕大多數時候在上午產蛋,但也有下午產蛋的,所以需要及時撿蛋,防止由于雞啄蛋或者是活動中碰撞,致使雞蛋破碎,從而影響蛋雞養殖經濟效益。產蛋會消耗體能與營養,因此需要做好營養補充,選擇營養成本齊全的飼料,并要增鈣。高產蛋期養殖中飼料中蛋白質含量要提升,從原來的15%左右提到17%左右。高產蛋期對飼料要求高,但是不能隨意變換飼料,并且要做好驅蟲和驅鼠。
3.3 后期管理產蛋進入到后期以后,產蛋量會變少,相應的體能和營養消耗變少,需求也會降低。故而在飼養中可進行營養調整,降低營養供給,與高產期相比產蛋量明顯下降,通常降到80%時候,飼料要更換,選用產蛋后期飼料。這樣做就能有效預防由于營養過剩而產生各種問題,也能避免由于脂肪堆積而造成產蛋能力快速下降。
產蛋后期管理要做好鈣含量控制,蛋雞42 周齡以上,在62 周齡之下,飼料中鈣要為3.6%。在這個周齡之后鈣含量要增加,應保持在3.8%,既能避免產蛋能力下降過快,又能保障雞蛋質量。掌握蛋雞狀況,該淘汰要及時淘汰。
綜上所述,蛋雞不同生長階段需求不同,對飼養要求有差異,因而要明確蛋雞各個階段特點和需求,有針對性且科學合理進行飼養管理。以此實現最優化飼養,確保產蛋量和品質提升,促進養殖效益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