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永峰/新疆巴州畜牧工作站 841000
新時代下,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高品質羊肉需求量不斷增加。另外,由于羊肉口感鮮美、肉質細嫩、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因此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故造成羊肉需求量不斷激增。與日俱增的市場需求,從而帶動了我國肉羊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但現階段肉羊養殖技術較為傳統,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對于肉羊生產性能及養羊業經濟效益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為解決上述問題,改善目前我國肉羊養殖水平,滿足市場需求,實現我國肉羊養殖技術標準化目標,本文將從肉羊養殖技術要點出發,對現階段我國肉羊養殖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改善措施進行闡述,以供養殖人員參考。
目前我國肉羊養殖技術缺少實用性以及經濟性。大多數養殖場內仍采取傳統的飼養模式,堅持自繁自養方式,因此導致肉羊品種優勢出現退化,肉羊生產性能及羊肉品質下降。這不僅導致肉羊商品率下降,而且也導致養殖經濟成本上升,對我國肉羊養殖業的發展十分不利。基層肉羊養殖戶采用的肉羊飼養模式,仍以分散飼養模式為主,小規模養殖場較多。由于缺乏專業、系統的養殖模式,因此與市場斷軌。但由于規模化、集中化飼養模式成本較高,若沒有相關部門的政策扶持散戶很難接受大成本投入,且對市場風險的抵御能力弱,對后續經濟收益影響較大,從而也導致了散養模式與市場之間的矛盾。另外,我國肉羊養殖技術人員文化水平低,養殖技術落后,無法適應現代化飼養管理要求,因此難以實現真正的標準化肉羊養殖。其次,養殖人員缺乏專業的防疫培訓,因此對疾病防控缺乏重視,造成肉羊免疫率低,導致肉羊常見疾病如羊快疫、痢疾、羊猝疽等發病率高,對羊群危害較大,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散養模式下,大部分養殖人員缺乏分群混養意識,導致不同品種、不同階段的羊只同舍混養。例如,將山羊和綿羊進行混養。混養容易導致體質較弱的肉羊在出現疫病后感染同舍內的其他健康羊只,從而導致疾病發病率大幅度上升。另外,飼養密度不合理,羊舍內羊只數量較多,羊與羊之間密切接觸,從而增加了傳染病的發生和擴散概率。傳統飼養模式下,為控制養殖成本,養殖人員選用的飼料種類較少,營養水平不均衡。尤其冬季缺乏新鮮牧草,飼料品種較為單一,無法滿足育肥羊、妊娠期母羊等特殊階段的營養需求,從而導致營養不全面,肉羊機體消瘦、抵抗力下降等。其次,散養模式下羊舍內外環境衛生較差,舍內的糞污、墊料等無法及時清理,對于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未進行科學合理的處理,因此導致排泄物內的病原體大量滋生,污染周邊環境,產生疫病。羊舍內通風條件不良導致有害氣體大量堆積,養殖場內缺乏合理科學的消毒措施等均可造成大量病原體滋生,誘發疾病。環境溫度控制差,冬季室內溫度較低,夏季室內溫度較高的都可降低羊脂飼料轉化率,導致其抵抗力下降,容易引發肺炎、腹瀉、羊快疫等疾病,嚴重的會造成大批量羊只死亡。
2.1 羊舍選址和布局養殖場建設前應對建設場地進行選擇,通常選擇地勢較高、向陽、避風的地區,同時養殖場應建在遠離居民生活、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無污染的區域。禁止在農田、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居民生活區等建設養殖場。羊舍應建設于向陽背風的地區,羊舍內應選擇鋼筋、水泥、木條制成的漏縫地板。漏縫寬約為1.5cm,便于糞便、尿液排出。另外,羊舍整體長度應小于40m,采用雙列式。羊舍內凈道與污道應分開,同時需設立運動場。根據飼養的肉羊品種、年齡、體質等進行合理的分群飼養。合理的羊舍布局是肉羊標準化養殖的前提。同時,合理的布局也是滿足肉羊生活環境的關鍵。為確保肉羊健康的生活,需對養殖場進行有效的環境控制。同時在飼養過程中需對養殖場內布局進行合理科學的劃分,每個區域行使不同的功能。飼養過程中通常可將養殖場劃分為三大功能區,分別為生產區、管理區和防疫區。生產區內應包括羊舍、運動場、飼料儲存室。該區主要用于肉羊生長和運動以及飼料的存儲。管理區域主要用于產品的生產加工、原料的儲存、用水排放、飼養人員辦公場所和居住場所等。防疫區主要是作為病羊的治療和處理區域。該區域內應配備隔離舍、糞污處理區、獸醫室等。不同區域應行使不同的功能,對養殖場進行合理的區域劃分,不僅可以充分利用養殖空間,而且可使肉羊飼養管理更加科學有序,對于疾病的防控更為有利。
2.2 選育優良品種選用優良的肉羊品種是提高養殖經濟效益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保證羊肉品質的關鍵。由于不同品種的肉羊生長速度、羊肉口感、營養價值等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品種選育過程中應結合當地實際需求,選擇適合的品種進行雜交改良,從而保證肉羊的產肉量和品質。養殖場可引進優良的肉羊品種與當地的母羊進行雜交,從而改良后代羊只的生產性能。通過不斷提高繁育技術,擴大發情、排卵、人工授精等技術的應用,從而提高優良品種的普及率以及種羊的繁殖能力,最終實現肉羊生長發育周期短、抗病能力強、產肉量高、口感細嫩等生產目標。
2.3 加強環境控制良好的環境控制可保證肉羊正常生長發育,減少疾病的發生。同時清潔衛生的環境條件也是肉羊標準化健康養殖的關鍵。養殖過程中通過不斷加強環境衛生控制和管理,從而預防各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羊舍的環境控制工作主要包括定期對羊舍進行殺菌消毒,保證舍內溫、濕度適宜,定時進行通風換氣等。制定科學合理的消毒制度,從而保證羊舍內外環境衛生,可有效抑制環境內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從而降低病原菌的感染。由于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養殖過程中還需對飼養密度進行合理控制。羊舍內密度應保持合理,不宜過密。另外,肉羊養殖過程中還需對環境溫濕度做好嚴格把控工作。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夏季做好防暑工作,避免因溫差過大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引發疾病。其次,濕度不宜過大否則會造成環境內病原菌的大量繁殖,引發多種傳染病。同時,還應做好室內的通風換氣工作。羊舍內應配備通風設備,隨時保持室內空氣質量良好,防止有害氣體大量聚集,侵染羊只呼吸道等,引發疾病,阻礙肉羊正常的生長發育。
2.4 保證營養全面、均衡做好肉羊環境控制工作外,還需對肉羊提供充足、全面的營養。肉羊養殖過程中常用的飼料主要包括秸稈,牧草,青貯飼料等。為了保證羊肉的品質,飼喂粗飼料的同時還應混合飼喂適量的精飼料,例如大麥、玉米等。肉羊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提供營養充足的飼料,通常粗料搭配干草能夠幫助肉羊消化功能提升。對于日常飼喂量,應根據肉羊種類、生長階段、體況等進行適當調整,不可過多或過少。日常飼喂主要以粗飼料為主,可有效提高肉羊的消化力。肉羊在18 月齡時刻進行育肥,該階段內肉羊對能量需求較為旺盛,為減少養殖時間,提高飼料轉化率,養殖人員應提供高能量飼料。除此之外,日常飼養過程中飼養人員應多加觀察肉羊消化情況,平時發現異常,并進行調整,從而降低養殖損失。肉羊育肥階段內應加強精飼料的比例。同時做好清潔飲水的供給工作,保證供水充足,冬季還應注意水溫控制。
2.5 疾病防控為降低肉羊疾病的發病率,養殖人員應做好定期免疫接種工作。定期接種疫苗的同時還可提供適量的維生素,礦物質,幫助機體提高抵抗力。肉羊養殖過程中常用的疫苗有羊大腸桿菌病滅活苗、羊鏈球菌病滅活菌苗、羊四聯苗等。除此之外,養殖人員還應定期對肉羊進行體內外驅蟲工作,減少寄生蟲病。
2.6 加大扶持力度政府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各自職能,不斷完善肉羊養殖扶持政策,保證充足的資金供應,為肉羊養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相關部門應做好標準化養殖技術的推廣,為養殖人員提供定期培訓,使其擁有充足的養殖知識。
2.7 做好肉羊繁殖對引進的肉羊應進行疫病檢疫,隨后進行隔離飼養,待其確定不攜帶任何疫病后才可混群飼養。繁殖工作的順利進行有助于肉羊品種的不斷改良,同時對肉羊數量的增加至關重要。提高母羊繁殖技術,準確判定發情期、配種期,做好妊娠期飼養管理以及羔羊早期斷奶等工作,從而顯著提高母羊繁殖性能,為后續肉羊出欄量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市場對羊肉需求量較大,因此肉羊養殖業發展空間廣闊。飼養過程中,傳統飼養模式無法滿足現階段市場需求,且嚴重影響羊肉品質和產量,因此做好標準化肉羊養殖技術的提升至關重要。養殖人員應加強對養殖技術的了解,運用科學養殖方法,不斷優化養殖環境、做好疾病防控工作,從而提高肉羊生產性能,保證我國羊肉市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