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河南省鶴壁市淇縣農業農村局 456750
母豬在生產后,由于各種因素造成的感染,或需要進行流產,從而致使母豬子宮的黏膜和肌層出現炎癥反應,最終引出現子宮內膜炎。母豬一旦患此病就會出現發情期不正常的各種舉動,母豬在受孕的過程中不孕和流產幾率較高,嚴重時會因敗血癥出現個體死亡。母豬在臨產時,機體盡管已經為胎兒的順利排出作出了各種調整,但由于胎兒體型較大,加之各種復雜因素,胎兒在排出母豬子宮體內的過程中,子宮內環境會受到外力的壓迫造成各種損傷,而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和治療就會引發子宮內膜炎,進而導致母豬出現受孕障礙,最終直接影響養豬場的經濟利益。因此,相關的人員應該重視豬場養殖的母豬子宮內膜炎的診斷與防治。
1.1 生產操作不當母豬在進行生產的過程中,無法自然分娩時,人工在輔助分娩的過程中,相關的器械、物品等消毒存在問題,助產中手法不當,整個過程過于粗暴,導致提高了豬子宮受感染的風險。另外,母豬產房清潔和消殺工作不夠徹底,造成母豬生產后子宮內膜炎高發。
1.2 內因感染母豬自身身體健康狀態較差,而養豬場在喂養的過程中營養供給不足,母豬免疫力維持在地位水平。當進行生產的過程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刺激,機體易發生感染。
1.3 遺傳引發種豬在配種的過程中,自身會攜帶相關的致病原,而經過配種生產后的仔豬,由于長期生活環境在母豬體內,借助胎盤吸收營養,易受到感染。這種豬基本不發情,當出現子宮內膜炎后,醫治難度較大,應該妥善進行處理。
1.4 未完全治愈在長期對母豬子宮內膜炎的治療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現工作人員簡單地認為子宮封口即為治愈子宮內膜炎的標準,從而導致母豬喂養結束后出現二次感染,病情較為嚴重。這就需要工作人員在治療的過程中,應該從診斷和相關的治療出發,確保完全治愈,避免二次感染的發生。
母豬子宮內膜炎發病的時間常常在其生產后的2~3d 之內,整個發病過程病情較為緊急。母豬的精神狀態明顯下降,進食量降低,體溫異常升高,在呼吸的過程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其呼吸較為急促,鼻腔較干。在對母豬的外陰進行檢查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發現其周圍出現充血和重大狀況,軀體蜷縮呈弓狀,陰道分泌物臭味較為濃厚,對其分泌物進行觀察,可見有零碎的胎衣出現。母豬在患子宮內膜炎時,奶水不夠充足,一些母豬還會出現便秘情況。工作人員未關注或者在治療的過程中未完全治愈的情況下,母豬的子宮內膜炎就會轉為慢性,即使母豬結束喂養后也不會發情,經過反復配種后會出現不孕,或者直接流產的發生。
3.1 實驗室診斷在對母豬病料樣本進行采集時,工作人員應該配置高錳酸鉀溶液對母豬外陰進行清潔,對母豬陰道中的膿性物質進行采集,并將病料樣本帶入實驗室進行涂片制作,經染色處理后在顯微鏡下進行檢查。以大腸桿菌感染引起的子宮內膜炎為例:在涂片染色時,可選擇革蘭氏染色法進行染色,工作人員在顯微鏡下就能發現桿菌,其沒有芽孢和莢膜,無法進行運動。之后,將病料接種在普通瓊脂培養皿、麥康凱瓊脂培養皿、鮮血瓊脂培養皿上培養。在經過一段時間后,普通瓊脂與鮮血瓊脂培養皿上會出現菌落,這些菌落灰白色,形狀呈圓形,鮮血瓊脂菌落周邊沒有出現溶血環。而麥康凱瓊脂培養皿培養出的菌落呈紅色,而伊紅美藍瓊脂培養皿出的菌落呈黑色。結合以上的實驗室培養結果分析可以得出,其病原為大腸桿菌。
3.2 膿性診斷要點母豬子宮黏膜出現膿性病變后,工作人員在診斷的過程中就會發現母豬的精神狀態不良,進食量大幅下降,體溫出現異常升高,母豬的產乳量也會明顯減少,在對陰道進行檢查中會發現有大量的膿性黏液排出,子宮口擴展,可定位膿性物質的分泌部位為子宮頸。
3.3 纖維蛋白性診斷要點母豬在患有纖維蛋白性炎癥時,除了有精神狀態、體溫、進食等顯著變化之外,還可以明顯看到其陰道口有紅色的組織排出,母豬如果平躺在地上,受到壓力的影響,黏液的滲出會加大。纖維蛋白性子宮內膜炎對母豬子宮的損傷極為嚴重,其在破壞子宮黏膜的同時,還會對其內部的血管和肌層造成損傷,從而導致大量的纖維蛋白原出現,導致肌層出現壞死現象,養殖場的相關工作人員在診斷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并采取對應的治療措施,就會致使子宮壁出現穿孔,致病原進入血液,最終引發敗血癥導致母豬出現死亡。
3.4 慢性炎癥診斷要點母豬子宮內膜炎進展為慢性炎癥主要是膿性和纖維蛋白性子宮內膜炎治療方法不得當,治愈效果不徹底,從而導致其逐漸變為慢性。而轉為慢性后,母豬的相關病癥表現不明顯,只有母豬在產期時才能發現其泌乳量過少,陰道口有透明和淺黃色液體流出。母豬在停止喂養仔豬后,在經過多次受孕依舊無法懷孕。
4.1 加強母豬的日常管理在豬場養殖的過程中,子宮內膜炎是母豬常見及好發的疾病,母豬患這種疾病后,生育能力下降,經過反復配種后依舊無法懷孕,疾病嚴重時會引發死亡,這對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影響較大,養殖工作人員應該借助母豬日常的管理對子宮內膜炎進行預防。在對母豬子宮內膜炎進行疾病的調研分析后發現,母豬患子宮內膜炎與養豬場日常管理不當關系密切,工作人員要結合引發母豬患子宮內膜炎的因素進行研究,將其相關的預防納入到日常的管理中并積極落實。母豬在待產時,工作人員應該在其生產前后對其軀體表面進行全面清潔和消毒,并對產房的環境進行處理,確保母豬生產環境不會存在相關的致病原。在進行消毒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結合消毒的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消毒制劑,如在對母豬外陰、臀部等部分消毒時,可以配置高錳酸鉀溶液,其濃度應該控制在0.1%,從確保消殺效果的同時不會對母豬產生不良刺激;而在對母豬產床消毒時,工作人員則需要葵甲溴氨進行消毒,其溶液濃度應該保持在0.4%,從而起到良好的消殺效果。母豬在生產的過程中,養殖場的相關工作人員應該依據母豬的生產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催產素的使用,避免催產素的濫用引起的痙攣問題。母豬在結束生產后,工作人員為了確保母豬能夠盡快恢復,幫助其子宮收縮,可以對其肌注產后康,幫助母豬盡快排出子宮中的胎兒相關組織等,避免母豬子宮發生感染。而當發現母豬子宮內膜炎較為嚴重時,工作人員可以直接配置合適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對其子宮進行清潔,并結合母豬的病情酌情用藥,從而達到防控的目的。在免疫接種中,養豬場應該結合豬養殖的具體情況和子宮內膜炎的發病情況,采取合理有計劃地進行免疫預防。母豬生活的圈舍和柵欄相關的物品應該在日常中及時進行清潔和消毒,母豬在待產中應該對其本身和環境周邊做好清潔和消殺工作,以便于減少致病原對其子宮的侵襲。在母豬妊娠中,工作人員應該充分認識到營養供給對母豬免疫的影響,借助全面均衡的飼料喂養,讓母豬與仔豬的營養供給得到保障,借助相關營養素的添加,確保其自身的抵抗力能夠應對生產中的感染風險,從而降低母豬身患子宮內膜炎的幾率。
4.2 構建疾病防疫體系養豬場在疾病防疫體系的建設中,應該對養豬場進出的車輛、人員、物品等內容進行嚴格的控制,及時采取有效的消殺工作,避免致病原入侵養豬場,從而導致母豬身患子宮內膜炎。同時,還要積極進行日常的體驗和免疫防疫,即在飼料中添加脫霉劑,確保母豬進食干凈、衛生、營養。另外,工作人員在出入養豬場中,都要及時進行消毒。養豬場每周要定期消毒一次,在解剖豬時要在規定的地方進行,盡量遠離母豬圈舍。
5.1 西醫治療母豬在身患子宮內膜炎后經實驗室診斷確診后,相關的工作人員可以借助藥敏實驗的結果對母豬進行對應的治療。在進行藥物治療的過程中可以肌注產后康進行治療,每頭豬每天注射兩次,單次注射劑量為30mL,每3d 為2 個治療周期,在治療的過程中還需要添加維生素C,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在對母豬子宮進行清洗治療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配置濃度適量的高錳酸鉀溶液,整個清洗過程直至其變為清澈才可,另外也可以將正林菌素與生理鹽水進行混合,并將其置入母豬子宮內。
5.2 中醫治療在母豬子宮內膜炎的治療中,中醫有著自己的獨特優勢。相關的工作人員結合辨證施治的原則,結合子宮內膜炎相關的中醫理論,借助藥物的煎服與西醫治療進行配合,從而實現對母豬子宮的活血化瘀、氣血雙補的目的。在中藥的方劑使用上,常常借助黨參、白術、益母草、當歸等藥材適量添加減,并在熬煮后直接投喂一次,一般治療周期在5d 左右。
母豬子宮內膜炎引發的病因眾多,養殖場的相關工作人員應該重視該病的診斷研究,借助病因分析和確診內容,采取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從而將養殖場的經濟損失控制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