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婷,王 成,賈躍進,陳燕清,趙 勇
(1.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醫療集團中心醫院,山西 太原 030024;3.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晉中 030619)
三伏貼屬于中醫穴位貼敷的一種,發泡也屬于中醫治療天灸的一種,又稱自灸、發泡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在“三伏天”借助自然界的陽熱之氣,于人體特定穴位貼敷藥物,通過藥物的透皮吸收,刺激局部皮膚、穴位、經絡,使皮膚出現發熱、紅腫、水泡等現象,以激發全身經氣,實現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該法尤其適用于呼吸系統疾病,近年來倍受人們的關注,已經普遍應用于各大小醫院、各類中醫診所。筆者從事本院三伏貼穴位貼敷工作12年,發現部分患者因為顧慮、害怕發泡和貼敷過程中出現發泡而中途停止治療,嚴重影響其就醫效果和依從性。針對發泡這一現象,醫家見解不一,有人認為是良性反應,也有人認為是過敏反應。筆者通過查閱資料和總結臨床經驗,從藥物的選擇、藥物的配制、貼敷的時間、貼敷發泡機制及效果、發泡護理等方面探討發泡現象。
三伏貼多選用辛熱、溫散之藥和少許能透皮發泡的藥物,將選取藥物研末后,取姜汁或大蒜汁調成糊狀,根據病情的不同,選取不同的穴位進行貼敷。丁冰等[1]分析穴位貼敷治療過敏性鼻炎的選穴及用藥規律,總結出使用頻率最多、相對固定的主要藥物為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我科使用多年的治療呼吸系統類疾病的穴位貼敷藥物是由芥子、醋延胡索、細辛、甘遂、麻黃、附子等用姜汁調配而成,其中芥子、姜汁為主要發泡藥物。芥子性溫、味辛,可入肺經,具有溫肺化飲、發散風寒、散結止痛、去除皮里膜外之痰的功效[2],遇水后可形成具有刺激性的揮發油,貼敷于皮膚可增加皮膚的滲透性,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從而增加藥物的吸收,還可刺激皮膚引起局部發紅、起泡[3]。生姜性溫、味辛,可入肺、脾、胃經,具有散寒化痰、止咳止吐、辛溫走竄的功效。生姜含有的姜辣素和姜酚可抗菌、抗過敏、擴張血管,高濃度的姜汁會刺激皮膚引起發泡[4]。《張氏醫通》記載,用芥子、醋延胡索各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研末,入麝香半錢,拌勻,用姜汁調配涂抹于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可治療冷哮。研究顯示,取炒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研末,用生姜汁調配,貼敷于背部腧穴,治療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肺部各觀察指標均改善[5]。其中,細辛解表散寒、溫肺化飲、通竅止痛,其含有的揮發油可降低皮膚的屏障功能,使藥物更易吸收[6]。甘遂苦寒,有大毒,可逐水消腫、破積散結,與芥子相使配伍可散寒凝而化痰滯。延胡索性溫、味辛苦,具有行氣止痛活血的功效,可治療一身上下諸痛,用于治療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疾病,延胡索有抗菌、抗腫瘤作用等,貼敷于穴位既可加強行氣化痰散結之功,還能緩解發泡引起的疼痛[7]。
以呼吸系統疾病為例,筆者臨床常用的藥物劑量為,芥子100 g,甘遂50 g,細辛、醋延胡索、麻黃各200 g,附子150 g,然后研末用姜汁調配。一般而言,發泡藥物芥子的用量比例小于其他藥物總量的20%,姜汁調配時要用新鮮生姜加100%的溫開水打汁,然后濾去姜渣再用。上述方法配制的貼敷藥物一般不會發泡或發泡較少,如果芥子比例超過20%或生姜汁太過濃厚,則發泡率會明顯升高。陳燕清等[2]認為,芥子的比例為20%時效果最佳。吳錦榮等[8]比較以50%、100%、150%、200%比例的姜汁調配三伏貼藥物時患者的皮膚反應,發現100%的姜汁調配效果最好,而且發泡率最低。金海鵬等[9]觀察芥子不同配比時三伏灸對支氣管哮喘的療效,發現生芥子與熟芥子1∶2為最佳比例,且患者的依從性更高,皮膚反應更小,哮喘癥狀也明顯改善。宋曉平等[10]探究發泡藥物斑蝥、芥子的發泡規律,發現斑蝥和芥子等貼敷藥物的劑量大小與發泡率、泡的大小呈正比,且單味發泡藥物劑量每穴≥0.05 g時出現發泡。筆者經過多年臨床實踐發現,相同的藥物配比,若貼敷穴位選擇太多,如超過15個則容易發泡,而且出現一次發泡現象,泡痊愈后間隔10 d再次貼敷時,即便減少穴位數量和發泡藥物比例仍然會出現發泡現象,這一現象還有待更多實驗證實。
臨床上三伏貼開始貼敷的時間大約在每年7月份,貼敷5~6次,除頭伏、二伏、三伏外,還需在頭伏的前10 d和三伏的后10 d各貼敷1次,每次貼敷2~4 h。貼敷藥物按正常比例調配,一般而言,貼敷時間在4 h內不會發泡或發泡較少,大于4 h則發泡者增加。貼敷時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及貼敷處產生的感覺,在貼敷的規定時間內調節時間,但不要自行延長貼藥時間。三伏是由傳統的干支歷的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而推算出來的,在小暑和大暑之間。夏至后的第3個庚日,即三伏中頭伏的第1日,初伏固定為10 d;中伏是夏至后第4個庚日至立秋后第1個庚日的前一日的這段時間,也叫二伏,中伏有長有短,有可能是10 d,也有可能是20 d;末伏是三伏的最后一伏,指立秋后第1個庚日至立秋后第2個庚日的前1日這個時段,共10 d。三伏貼的理論依據源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三伏天為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段,此時以溫陽之法祛除寒氣,是治療虛寒性病證的最佳時機。劉源等[11]在三伏天、三九天采用穴位貼敷防治小兒哮喘,發現三伏天貼敷效果優于三九天,且貼敷的次數與療效呈正比。筆者也在臨床中發現,貼敷5~6次比貼敷3次的效果更佳,因此在三伏前后各加1次貼敷,且按療程全程貼敷效果更優。羅力等[12]比較日常天灸與三伏天灸治療陽虛質哮喘患者的療效及對體質的影響,發現三伏天灸的治療效果優于日常天灸。三伏貼要堅持按療程治療,告知患者一般需連續貼敷3~5年,如此可更好地保證藥效的發揮,使經絡處于持續興奮應激狀態,從而保持祛除病邪的力度和連貫性。
貼敷發泡的機制和效果,可以從貼敷藥物作用于人體發揮的藥理作用和藥物對穴位的刺激兩方面進行闡釋。
(1)藥理作用 貼敷藥物主要選用辛熱、溫散之品,藥物藥效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達到除濕散寒、溫補陽氣的作用,意在提升人體陽氣。《黃帝內經》指出人的生命活動必須依賴于陽氣的正常運行,陽氣運行通暢才能保持精神活動和臟腑功能活動,陽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3個方面。①陽氣為人體生長發育的動力,是人體之本,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②陽氣有抵御外邪的作用,從而預防疾病。③陽氣具有溫陽溫養功能,溫養神氣,使人精神慧爽,溫養筋脈,使筋脈柔和柔韌。“春夏養陽”,三伏天人體腠理疏松、經絡開放、血脈暢通,而穴位是氣血輸注之處,此時刺激特定穴位,可激發體內陽氣,榮養五臟六腑,溫暖四肢,從而使人體陰陽平衡。
吳道群等[13]認為三伏天貼敷相應經絡、穴位,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還可以改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內分泌功能。李月梅等[14]分析天灸對哮喘模型大鼠細胞因子及特異性轉錄因子的影響,發現天灸可調節整體免疫功能。孫德利等[15]探討斑蝥天灸對環磷酰胺小鼠造血功能的影響及其機制,發現斑蝥天灸可調節神經系統,增強血細胞的造血功能。馮卓等[16]分析三伏天天灸對陽虛質人群血漿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影響,發現天灸可調節陽虛質患者的內分泌功能,升高血漿中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從而改善陽虛體質。婁國菁[17]探討發泡療法及其機制,認為穴位貼敷除了對咳嗽、感冒等有效外,還可調節機體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和大腦皮質,從而改善機體的反應性,增強其抗病能力。
(2)藥物對穴位的刺激 貼敷選用的藥物主要為芥子、細辛、甘遂、斑蝥等促進皮膚透皮吸收和刺激發泡之品,貼敷穴位主要選用膀胱經腧穴。穴位貼敷“發泡”屬于中醫灸法中的一種,蘊含“天灸”或“發泡灸”的機制,古人以發泡為佳。孫思邈《千金翼方》記載,治瘰疬未潰者,宜天灸,以毛茛鮮者搗泥,縛疬上,帛束之,俟發泡棄之。《醫心方》引《小品方》云:“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則病不也。”以上古籍都記載了天灸發泡的功效。吳宇航[18]回顧性研究三伏灸發泡情況對支氣管哮喘兒童療效的影響,從中醫癥狀評分、肺功能各項指標、兒童哮喘控制測試評分(C-ACT評分)、支氣管哮喘發作次數、自評療效滿意度評分5個方面證實貼敷發泡的效果優于無發泡的效果。筆者臨床觀察發現,貼敷發泡后效果更佳,貼敷發泡與直接灸瘡類似,發泡后可對腧穴進行連續刺激,從而增強療效,加強內外溝通,加快氣血運行,使陰陽調和,達到治病的目的。
貼敷后貼敷部位皮膚微發紅、局部瘙癢、灼熱均屬正常現象,數日后可自行痊愈。如出現小水泡,無須破損水泡,用棉棒涂抹碘酒和燙傷膏,避免抓撓,等待水泡自然愈合即可;如水泡如桂圓大小,甚至更大時,先用碘伏消毒,然后用無菌針于水泡的下方將其戳破,使泡液流出,然后保護好外皮,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干燥,傷口暴露于空氣中可加快愈合,無須紗布包扎。若局部皮膚嚴重紅腫,潰爛疼痛,發生感染化膿時,應及時就醫,不可自行處理。發泡期間應少食辛辣刺激食物,禁食生冷食物。筆者臨床觀察發現,三伏貼發泡僅會損傷表層皮膚,一般不會感染,泡痊愈后,不會留有瘢痕,但多數患者可能會在貼敷處遺留顏色深淺不一的色素沉著,色素沉著消退時間不等,少則1~2年,長則5~6年。此外,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貼敷,皮膚不易愈合或瘢痕體質者慎用。
雖然多方面研究表明穴位貼敷發泡后治療效果更佳,但仍需從患者的感受、舒適度、接受度等方面考慮,是否要發泡。避免穴位貼敷發泡現象,可精準選擇藥物,尤其是發泡藥物的使用劑量;調控好發泡藥物的配制比例;貼敷時間根據患者年齡、個體差異適當調節,不要過長,同時要及時查看、關注貼敷后患者的皮膚變化;貼敷穴位要根據患者病情合理選擇;分清楚是正常的發泡反應還是嚴重的過敏反應,及時做出正確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