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明
(大慶油田文化集團有線電視中心,黑龍江 大慶 163000)
提升電視新聞節目質量,需要同步提高畫面呈現質量,能通過科學藝術手段,給觀眾帶來視聽享受。不僅需要有專業人員使用照明設備、移動平臺等設施開始拍攝活動,更需要攝影人員有豐富的同題材節目拍攝經驗,并能夠深入分析節目的特點,從獨特角度,按照畫面鏡頭的規律,呈現出表達表象和深層含義的立體新聞形象,全方位展現節目內容。在融媒體背景下,只有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互動感、體驗感、代入感,才能夠增強其對觀眾的吸引力。
專題報道類的電視新聞節目,通過連續、系列等方式,可以深刻還原事件的經過,更深層次地讓觀眾理解該事件的前因后果。畫面或拍攝鏡頭在節目中扮演的是主體敘事的角色,觀眾需要跟隨著鏡頭看故事、信息。這就要求在拍攝畫面時要做到夠細夠深。細是要求畫面處理時,不能遺漏關鍵性或細節性的內容,整個畫面內的元素要足夠細膩和生動。深則是要能夠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全方位挖掘專題背后的故事,鏡頭能呈現探索感。
該類電視新聞節目又可分為政治主題、人文主題兩方大類。由于政治專題是通過客觀事件、事實,呈現一種思想、態度和觀點,所以不能應用有主觀色彩的光效、濾鏡,要盡量還原真實的畫面。而人文題材的節目要兼具紀實、娛樂性,所以可以在畫面拍攝時融入一些藝術效果,通過逆光等不同處理手段,使得光線突出人文精神和品質。同時,要考慮到時長對于畫面拍攝的影響,考慮不同階段光線等的強弱變化,可以根據拍攝內容選擇合理的時段。例如,用日出時的逆光光效,呈現農人勤勞質樸的品質。并要確保整個節目前后拍攝畫面,或不同內容下的光線反差較大,給人帶來更強烈的感受[1]。
而在色彩處理時,要將色彩視覺、心理學知識應用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打造靈動畫面感覺。要從色彩確認、布局和整體基調等方面,使得處理色彩形成的最終畫面感受,與新聞要傳遞的內容和觀眾接受到的情感是一樣的,觀眾的情緒等也會隨著畫面色彩的變化而跌宕起伏。例如,用灰白為主基調的畫面,呈現緊張肅穆的專題氛圍,而隨著專題中的問題被解決,畫面中就會慢慢增加更多綠色、藍色等有希望、有活力的顏色,且整個畫面的彩色基調逐漸增多,帶動觀眾喜悅、熱情的情緒變化。或者在主畫面、主色彩基調的背景之上,適度增加紅色、藍色等平和或有生機的輔助色彩,傳遞出希望、生命等專題內容。
該類新聞是社會輿論的重要來源和組成部分,又是引導輿論方向的一種手段,不只是客觀陳述事實,更需要表達主持人或該節目團隊對事件的觀點看法。畫面或鏡頭在此時就要具備較好的陳述、抒情和表達的功能,成為節目語言中的一部分。首先,要確保節目觀點是客觀的。鏡頭要有意減少主持人、攝影師通過畫面傳遞出的個人情感傾向或主觀情緒。其次,要在客觀陳述的基礎上,用含蓄的方式,通過鏡頭傳遞感情信息。用與主角人物情感、情緒價值一致的畫面,更生動地再現事件。另外,需要考慮到該類節目時間的特點,盡量在有限時間內通過信息的集中處理和關鍵獲取,保證為評論提供依據。
該類節目同樣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對宏觀或社會大問題的報道評論,二是對生活內容、現象的含蓄點評,對這兩方面也有不同的光線和顏色處理需求。進行光線處理時,如果是社會大問題類的節目,在客觀陳述事件時,根據事件的價值基調,合理處理光線的明暗和整個畫面的影調,以側面襯托事件帶來的影響。或根據新聞中主人公的情緒,調高光線的亮調,加之強曝光燈的處理,用合理光線表達多層次的含義——事件不容樂觀,但人物內心卻充滿了希望。結合主持人、評論員的觀點輸出,給觀眾帶來不同的感受。同時,在一些稍顯特殊的評論類新聞中,也可利用頂光、腳光等,達到更深層次的畫面效果,表達更有深意的信息[2]。
而在處理色彩時,要結合色彩的變化、對比、寓意,以及冷暖色調等對個人情感的影響,恰當使用。與專題報道類節目類似,同樣是通過其色彩的改變影響觀眾的情緒。例如。用大范圍鋪蓋的整體畫面色彩,表達該類評論節目的主要觀點,使觀點更明確,無須記者或主持人更多的文字、語言表達,就可以實現有力的評說。該類節目的特性又限制了攝像機對于情感的宣泄,所以可以選擇一些能讓人產生聯想的色彩處理方式,進行含蓄信息傳遞,用情感共鳴“說”出更有力的話。比如,用更加醒目的、與畫面整體色調明顯有差異的色彩,進行顏色搭配,既提升新聞高度,又讓觀眾深刻銘記。
該類節目是整個電視新聞體系中最常出現的、最重要的部分,顯著特點是簡單明了、時效性高。觀眾對節目的認可度、接受度好。該類節目拍攝時,攝像機要達到快速、平穩、簡短等一系列要求,使畫面精煉且內容豐富。由于節目涵蓋了時政、娛樂生活等多個題材,要表達更多的信息量,所以單一畫面的持續時間以3 秒左右為最佳,并配合人物靜態、動態等多個畫面內容,傳遞立體生動的新聞信息,且每一個畫面都是有用的。另外,要避免通過新聞給觀眾傳遞某些觀點,而要做到只是客觀真實地傳遞內容,由觀眾自己去思考或判斷。
在進行光影處理時,其基本含義并不是進行畫面的渲染、修飾,而是要通過光線等的合理選擇,進一步襯托新聞內容。根據突發類、程序類、會議類等節目的性質,選擇不同的光影處理方法。例如,突發新聞不可能事先預料,也就無從談起現場光線布置,所以要盡量捕捉現場的光源——手電筒的光、路燈、汽車的燈光。選擇恰當角度,用還原的光線效果營造真實畫面感覺。可預見性的程序、會議新聞就要提前踩點,了解現場光線環境,用三角布光等方法取得良好的畫面效果。會議場所內如果光線充足,能滿足拍攝需求,但光線分布不均,就要進行白平衡矯正,突出會議主要人物,保證人物面部清晰。
同樣基于消息類新聞的特點,其在畫面色彩處理時,雖然也會對觀眾產生情感心理影響,但卻沒有其他藝術作品或新聞內容那樣高的色彩要求。要以盡量還原的方式,保證畫面色彩基調適當。首先,要抓住整個畫面中的主體,確認主體顏色。再控制遠中近等景別,捕捉背景、環境的顏色,使環境配體、主體之間的色彩關系更協調。或營造整體歡快熱鬧的節日氛圍,或達成優雅古典的溫馨環境。另外,考慮到消息類新聞畫面零碎的特點,要做好色彩布局,盡量凸顯主要內容與畫面的層次關系,重點色、過渡色、基調色不會混亂或者難以捕捉,不會給人造成視覺沖突,或者情緒、心理的不適[3]。
無論哪種節目的類型,其新聞本色是不變的,所以在細節處理時,首先要保證拍攝精準,既方便進行后期畫面編輯,也不會由于實時播報帶來內容歧義。
其一,要嚴格按照拍攝的準則,精準捕捉內容。攝影師要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較強的政治、道德等的敏感性,不會為了吸引觀眾、制造節目熱點話題,而通過鏡頭語言顛倒是非。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前提,拍攝有意義、有內容、觀眾認可接受的畫面。在拍攝時要同步審核被拍攝對象是否是真實的、客觀的,采訪的過程是自由的、互動的。再通過動靜態相結合的方式,凸顯節目的核心內容。
其二,在拍攝之前要做好設備檢查和預熱處理工作,確保攝影器材齊全,有老舊跡象的設備工具,仍可正常運轉。并提前調整光線位置或做好布景。另外,攝影師要不斷提升自我技能,總結工作經驗,將既往參與的新聞拍攝項目分類、反思,并與同行、同事積極交流,學習使用最新的攝影技術、設備,完成更高層次的畫面拍攝。例如,使用無人機航拍呈現雄、壯、奇的自然景觀;或通過水下拍攝設備,完成專題考古報道。
其三,要能夠合理選擇拍攝的角度,保證要拍攝的內容是準確的、精細化的,不會影響觀眾接收信息。可將人物放在整個畫面的核心或中央位置,占據畫面的大部分面積,輔助類信息處在邊緣,有干擾性的內容不會被攝入畫面之中。而如果報道的是事件、事實,則要鎖定現場,并配合主持人、記者的報道過程,循序漸進推進場景變化,靈活選擇拍攝的畫面中是事物占主體,還是背景人物占主體,用科學構圖方式精確傳遞出內容。另外,要求新聞攝影記者具備較好的臨場應變能力,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新聞現場的實際需求,更換攝影器材,選擇拍攝工具,調整光圈、距離、照度,使新聞畫面達到理想狀態。
真實與精準不同,真實強調的是減少人為的介入,還原事件的本來面貌。但“減少”并不是完全棄之不用,而是要合理應用真實性技巧,堅持將真實情況反饋給觀眾,提升節目的公信力。
首先,要保證畫面拍攝穩定,不會出現過多干擾內容而影響觀眾的直觀觀察與判斷。需要攝影師以觀眾視角和其觀察事物的習慣,使得畫面與主持人或現場情境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出于不同節目的需求,可靈活使用俯視、仰視、平視等視角:帶觀眾了解宏大場景則作俯拍或全景拍攝;記錄建筑等高大事物可通過仰拍使畫面涵蓋的內容更豐富。觀眾通過橫向、縱向,正面、側面等不同角度,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減少由拍攝主觀帶來的新聞瑕疵。
其次,盡量用固定鏡頭,而非移動鏡頭拍攝。如若需跟蹤事態發展,要減少鏡頭的移動頻率、幅度。要掌握軸線知識,確保拍攝的畫面和方向在軸線同一側,減少給觀眾帶來的不連續、不穩定印象。并盡量做到快穩且準,有一定的專業敏感和洞察力,可以第一時間發現變化多樣新聞信息中的關鍵要素,判斷其價值,再通過畫面鎖定等方式呈現內容,尤其對于一些轉瞬即逝的部分,要快速捕捉、真實記錄。如果涉及到后期畫面剪輯,要確保拍攝的素材是可用的,且減少無用內容的加入,避免給后期工作帶來較多的負擔。如果需要使用其他攝影方法,保證畫面清晰真實,則要盡量減少技巧性內容對真實性的影響。比如,通過加大光圈的方式已經可以達到足夠清晰的拍攝目標,就不需要額外調整色彩,或畫面呈現的鏡頭人物關系、敘事節奏[4]。
同時,要具有后期編輯的意識。前期拍攝的畫面就要有一定的順序、章法,呈現初期的編輯狀態,體現要編輯的關鍵位置,也預留出適當的編輯空間和敘事范圍。尤其是聲畫不同步問題,會給畫面編輯帶來較大的影響,會讓觀眾對該新聞的真實性產生質疑,所以要善于利用不同的設備或不同的拍攝角度,達到聲音畫面一致的目的。比如,使用便攜式采訪燈、三角架,既提高畫面質量,又保證拍攝相對穩定。現場環境較為雜亂,需要跟上記者、主持人的步伐進行移動,可能會導致采錄的聲音不夠真實,就可用輔助錄音器材,或調高主體對象音量,確保整體畫面真實、一致和諧。
新聞節目種類不同,對藝術效果的呈現也不同。除上文已經提及的,通過光影色達到藝術效果的方法,還需要將鏡頭看作會說話的人,以達成確定畫面藝術要求為前提,使用拍攝技巧。
首先,要做好畫面藝術的布局,確定畫面主體,例如主要人物、事件。之后,要突出主體的同時拍攝背景和其他條件,重視細節顏色、內容對整個畫面的烘托作用;或可以補充文字、語言,讓觀眾了解時間、地點,使新聞藝術效果更好。
其次,要掌握一定的畫面語言規律,將后期剪輯中的部分工作提前至拍攝階段,做好動靜態鏡頭的銜接,保持人物運動或關系與拍攝方向的一致性。合理選擇景別畫面,搭配長短鏡頭,運用固定、運動等鏡頭處理方式,呈現由遠景到特寫的、一定程度上的畫面遞進或組合。
最后,也可以將藝術編輯所要達成的效果,以計劃的方式記錄下來。比如,想呈現疊畫、靜幀、壓縮效果,在前期拍攝時就有重點地捕捉完整畫面中的不同要素。尤其是進行人文情感專題類的新聞節目拍攝時,可選擇不同亮度、色度、白平衡、偏色的畫面拍攝角度,給后期編輯提供豐富素材。或將整個節目切分為不同的拍攝主題,分別完成同一時段或光影效果中的主景別、主人物、主故事拍攝,盡量使有同一橫向聯系的要素呈現藝術相關性,達成盡量真實下的藝術還原目標,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新聞內容。
電視新聞節目既是輿論導向型工具,又是藝術生活的組成部分。而畫面作為新聞語言中的關鍵要素,可以給觀眾帶來最直接的視聽雙向感受。確保節目畫面與節目的基調、定位、立意、要傳遞的信息一致,就需要攝影師等專業工作人員,將關于光影色和拍攝技巧的理論內容付諸于實踐,靈活應變,并能夠做好實踐總結和反思。同時,要求專業人員需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不斷吸納新的攝影攝像知識,從而不斷提升新聞節目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