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子印
《中國勞動經濟史(1949—2012)》是聊城大學宋士云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中國勞動經濟史”(批準號:12BJL017)的研究成果,2020年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021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綜合運用經濟學、歷史學、法學、管理學等多學科方法,以中國工業化、市場化和現代化的推進為背景,以勞動力資源配置方式變革為主線,系統研究了1949—2012年中國勞動經濟的發展變化,全面展現了這一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分析了隱含于其中的變遷原因,闡釋了勞動經濟制度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探討了勞動經濟演變的內在規律,并提出了未來一個時期勞動經濟的發展建議。
與其他作品相比,該書有三個突出的學術貢獻。
其一,規模恢弘,系統全面。勞動經濟本身涉及范圍非常寬廣,包含豐富內容。如果再加之以時間維度對各階段進行比較,展示其發展演變,內容將更加繁雜。從而,系統全面研究勞動經濟史的難度可想而知。基于此,目前分析大多是著眼于某個方面和某個時段,或是關注城市勞動經濟,或是改革開放后勞動經濟,或是勞動力供求和工資,或是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但是,這種研究由此產生的成果零星而分散,不能從中窺其全貌,難以對勞動經濟的整體發展做出恰當判斷,也不足以為中國勞動經濟制度的優化改進提出有效的政策借鑒。與之不同,該書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經濟的發展歷史,包含了城市和農村,按照勞動力供求、勞動力就業與流動、勞動力培訓、工資與收入分配、勞動者保障、勞動關系等六大問題展開,時間、區域、內容都極為龐大。不過,在規模恢弘的背后,都貫穿以勞動力資源配置方式變革為核心線索,實現了內容豐富而主線統一。由此,該書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在同領域極為少見,有很高的史料參考價值,從歷史實踐層面為中國勞動經濟健康發展和勞動經濟制度完善提供了極有意義的借鑒。
其二,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研究歷史,一方面,需要展示史料,還原歷史細節,這是歷史學的再現功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系統發掘和探究這些歷史圖景,揭示歷史邏輯,得出事實所蘊含的規律,這是歷史學的反思功能。從而,歷史學的研究需要遵循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原則。否則,只有資料的堆砌和羅列,而沒有基于歷史環境下對問題成因和后果的探究,那只是一本具有綜述性質的教科書。從這點出發,該書揭示了歷史邏輯和未來指向,較好地做到了史論結合。比如,該書依據不同時期的實質內容和主要特點,將1949—2012年中國勞動經濟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各有主題,這已是科學的工作,是系統化知識的產生。又如,論述勞動關系轉型的起步時,在展示勞動關系轉型的史料之后,進一步分析了該階段的特點,并隨之闡釋了其產生原因在于計劃和市場兩種資源配置機制的摩擦和互動。再如,論述工資制度的初步改革及工資水平變化時,在運用史料顯示實際平均工資低速增長之后,分析了其形成原因,提出當時的工資只是準市場化模式,尚不能成為體現勞動力需求與供給均衡的調節機制。還如,在論述各階段的勞動經濟發展之后,作者提出,新中國勞動經濟史,是一部從改革開放前“生存”到改革開放后“生活”的蛻變史。所有這些,都表明該書在展現史料的同時也揭示了歷史邏輯,實現了歷史學的再現和反思功能的融合,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其三,突破學科,多元融合。歷史軌跡是多維的,對歷史的展現應該是多方面的,即使經濟史,也并非只拘泥于經濟層面。因此,該書采用了多種研究方法,試圖突破學科局限,以多元融合展現歷史場景。在運用經濟學理論方面,該書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指導,也嘗試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對中國勞動經濟制度的變遷進行研究和闡釋。在采用歷史學方法方面,該書用史學方法挖掘、考證史料,并按歷史發展邏輯分析勞動經濟制度演變的軌跡。同時,該書采用了動態的或進化的研究方法,把勞動經濟的發展變化放在了中國工業化、市場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來觀察和把握。另外,該書也采用了比較研究方法,通過對不同時期的勞動經濟制度的考察,分析其各時期的變化與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制度績效以及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而且,該書還采用了個案與整體分析方法,在關注研究范圍的全國性和整體性的同時,適當注意了各地區、各省份的具體發展情況,并以此作為佐證和支持材料。這種突破學科的多種研究方法運用,避免了將歷史人為地分割成不同側面,增強了勞動經濟史研究的整體性。
總之,該書對1949—2012年的中國勞動經濟史進行了全面系統梳理,以新穎的視角,沿著特有主線,用史論結合、述評并舉的方法,揭示了新中國勞動經濟發展的規律與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