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馳華
在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屬于重要的教育任務,因此,職業能力的培養也逐步和學科教學有所聯系。在職業能力視角下,語文教學應該有所改革,為學生提供綜合能力培養的環境條件,促使學生成為掌握專業知識,擁有職業能力的優秀人才,實現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
一、改革教學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屬于學習的重要主體,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實際完成教學,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教師應該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對教學的方法進行改革。在職業能力視角下,為發展學生能力,教師可以將微課教學、課前預習等方法運用起來,在課上組織合作學習的活動,鼓勵學生小組間的合作探究。而在信息化時代,教師還需要多多運用信息化教學,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提高其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
比如,在《再別康橋》教學中,為鍛煉學生能力,教師應該組織自學活動。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可以播放《再別康橋》的朗誦吸引學生注意,再提出“閱讀詩篇,了解作者,體會詩篇感情,分析詩篇手法”等任務,要求學生自學。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利用書籍、網絡等形式查找資料,在分析問題后自主嘗試解決問題,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使其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也能獨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二、改革考核方式
在傳統考核中,會更關注學生有沒有掌握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關注學生的書面成績。而此類考核形式,使得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認識出現偏差,認為語文學習只需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即可。但實際上,在學生參加工作后,他們在死記硬背中培養出的能力無法發揮作用效果。所以,在職業能力導向下,教師需要改革考核的方式,在考核中關注學生的綜合表現、學習過程等等,以考核的改變促進學生學習狀態的改變,真正促使學生培養語文綜合能力。
比如,在《沁園春·長沙》教學中,傳統考核關注學生有沒有背誦詩詞,能不能翻譯詩詞,能不能了解作者在詩詞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在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教師需要在關注傳統考核內容的同時,做到關注學生的學習參與過程。一些學生在詩詞翻譯中非常積極,幫助小組成員尋找詩詞作者的資料,幫助組員翻譯詩詞,這體現了他們身上合作團結的精神,教師需要對學生此方面的能力進行評價;關注學生的感受感想。傳統考核以標準答案衡量學生的學習,但在新的考核方式中,即使學生提出和參考答案不符的觀點時,只要言之有理,教師都應該肯定他們的獨特思維;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當學生參與崗位工作后,自評互評有利于他們的進步。因此,教師要求學生評價自己的學習、他人學習,有利于學生提高反思能力,為其職業發展打好基礎。
三、改革教學內容
在現階段,社會發展十分迅速,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標準在出現變化,而在語文教學中,學校所用教材往往沒有變化,這使得人才培養出現了和社會需求不符的狀況,非常不利于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因此,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結合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職業能力的培養需求,對語文教材內的內容靈活選擇和運用,積極拓展課外新的知識內容給學生,保障語文教學的先進性、科學性。
比如,在《長江三峽》教學中,為使得語文教學擁有職業教育的特色,教師可以在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后,拓展一些新的知識內容,設計一些新的教學任務。如,教師可以拓展長江三峽的工程施工資料,促使設計、工程、水利等專業的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同時,也能開闊眼界。教師也可以設計為長江三峽寫導游詞、以英語介紹長江三峽等任務,促使學生以課文為基礎,鍛煉自己的專業能力。
在高職院校,語文教學需要有職業教育的特色,在將知識教育做好的同時,滲透職業能力的培養措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保障人才培養的效果。教師應該對教學的方法、內容和考核做好改革,在實踐運用中不斷改進,以科學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職業能力,促使學生在崗位中擁有更高競爭力。
320950033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