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青 王泉
閱讀教學,是檢測學生閱讀能力、概括能力、表述能力的綜合陣地。閱讀,是學生對寫作情景的再現,是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的載體。
閱讀是學生的一種個性化行為。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教師,應加強指導、引領和點撥,讓學生培養濃厚、廣泛的閱讀興趣,掌握閱讀的技巧、方法,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
調動學生的感官,進行瘋狂朗讀。
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口讀耳聽,口耳并用,增加向大腦傳輸信息的渠道。這不僅使閱讀真正活起來,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記憶和理解。讀書重在: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
緩緩朗讀,慢慢思考,細細品味,將“讀”“思”“悟”“品”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對優秀篇章、名言佳句,反復誦讀,做到“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味”,乃至愈讀愈有味,趣味無窮。
聲情并茂,培養語感和情感。朗讀時聲音響亮,抑揚頓挫,節奏分明。將自身的感情融和到讀物中去,增強文章的形象感、意韻感和情趣感。
學會精讀,做到“讀書入神”。
面對一篇文章,即使意思明白了,仍不可放下不管,還是要讀。起初要讀慢些,出聲不出聲均可,但要字字清楚,隨著詞語意義的需要,有疾有徐,有高有低,口中成聲,心中體會思路和語言的條理,尤其是前后的銜接。這樣讀兩三遍,熟些了,放下。過幾天,再讀……直到純熟,上句沒讀完,下句像是沖口而出為止。自己的語感就培養出來了。
這樣,就須全神貫注或一面吟誦一面體會,由慢而快的讀多遍,直到讀熟了,到嘗到其韻味為止。
循序漸進,進行三遍式閱讀。
我們在閱讀文章時,就可理清閱讀步驟,掌握閱讀方法,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快速閱讀文章,從文中搜索信息,整體感知。根據自己的感悟,找到文章的特殊之處,自己不明之處,或者是自己不懂的地方。注意文章的開頭、結尾,過渡,每一段的開頭和結尾等。
第二步,精讀文章,品味文本,深入分析。根據自己的閱讀目的,對段落、語句、詞語等進行品味,從修辭、表達方式、感情色彩、成語運用、寫作手法等方面,進行深度剖析。這樣能理解到文章的精髓。但是要避免,盲人摸象、窺豹一斑的現象。
第三部,再讀文章,局部分析,解決問題。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進行了三遍閱讀之后,就基本上從一定高度上掌握了文章的結構,也會從一定深度上理解文章的內容了。這樣之后,再分析文本,就會水到渠成了。
激發學生的閱讀動力,進行主動閱讀。
學生只有明確了讀書的目的,才會產生閱讀的動力,才會產生閱讀的興趣。學生進行主動性的閱讀,就會把閱讀當作一種樂趣,當作生活的一部分。
根據閱讀需要,掌握閱讀方式(瀏覽、粗讀、速讀、精讀):
不同的文章,我們有不同的閱讀目的。這就可根據需要開展:瀏覽、粗讀、速讀和精讀。
瀏覽,閱讀報紙雜志,作為消遣,了解大體內容,即可用瀏覽的方式,看看題目、開頭等。不必全文都看,可用“跳躍式”的瀏覽,也可用“掃描式”的瀏覽。
粗讀,就是指泛泛而讀,或者說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可粗略的獲得一些粗淺的、基本的知識速讀,快速理解,快速記憶,這是一種高效率的讀書方法。
精讀,即認真、仔細、深入地研讀。完整地、準確地“消化”書的內容,“吃透”書的精神。采用精讀的閱讀方式要做到“三求四要”,即求理解、求消化、求運用;要讀通、要讀熟、要讀深、要讀活。因此在精讀過程中,往往既動腦、又動手,通過做讀書筆記來幫助理解和記憶。精讀的閱讀方法通常是對一本書來說的,但有時也可以選擇一本書中的一章或一節進行精讀。
問題引導,掌握文本:
在學生閱讀完一篇文章后,可以讓學生自問,自己根據文章的實際提出幾個問題,如:
文章寫了什么內容?文章表現的主題是什么?文中寫了幾個人物,用了什么描寫方法,留給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文章的題目怎樣理解?等等。
學生在自問這幾個問題后,基本上就了解了文章的大體了。在這個基礎上再分析文本,就簡單多了。
學生理解了文章的主題之后,那么詞語、句子、人物形象等就好理解了,因為寫作時,作者是扣著主題展開的。文中的內容是為主題服務的。
教亦有法,學無定法。閱讀,是學生感悟、理解、欣賞的過程。
399150033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