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2014年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囑托:要探索一條符合自然規律、國情地情的路,自我開發,然后推廣。全國政協委員、蒙草生態董事長王召明將總書記的囑托牢牢記在心里,用了八年時間去摸索、實現。
“總書記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指導原則,也是連接機制。作為企業,更多的是要通過這種連接機制去思考、實踐,如何來呈現。”全國政協委員、蒙草生態董事長王召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什么要做關于生態草的產業?因為這個領域相對是個空白,能夠深度發力、創新。現在糧食、蔬菜種業國外相對成熟,但沒有生態草這個概念。
敕勒川草原曾經是呼和浩特市周邊砂石遍地、黃沙漫天的廢棄地,2012年,王召明和他的蒙草團隊用適地鄉土植物、多樣性建植方案模擬自然環境,改良土壤、重建植被群落。到現在已經10年了,這里從荒石灘恢復成綠草如茵、野花盛開的草原,蚯蚓、野兔、紅隼、綠頭鴨等小動物也都回歸了,和諧共生。去年在這里還看到了赤狐,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
“生態的一個邏輯,不是看草長多高、多密,而是要看一平米草原上,有多少植物的種類、有多少蚯蚓、生物等,再看土壤里頭微生物的含量。”王召明說。
致力于“馴化鄉土植物修復生態”的王召明,將研究鄉土植物、發展特色草種業科技視為人生追求。近30年,以采集馴化野生鄉土植物種質資源為起點,在全國建立10多個專項種業研究院,因地制宜建設特色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和鄉土植物繁育生產體系。因為王召明和蒙草團隊的努力,一株株小草不僅扎下根須,而且逐漸蔓延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草原。
種業(源)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相對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多樣的生態系統類型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在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蒙草的科研人員扎根這里,收集、引種、馴化、保存、運用適地鄉土植物來修復自然生態的多樣性,運用自然種源與生態大數據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各級政府的支持下,蒙草建立了北方特色鄉土種質資源“保、育、繁、推”一體化應用體系,收集存儲鄉土植物和農作物種子4.8萬份,標本近12萬份,土壤140萬份,建設北方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三秦種質資源庫、青藏高寒高海拔耐低氧種質資源庫、黃河流域西北地區種質資源庫、蒙中醫藥種質資源庫等18個種質資源庫。這其中都是有生態、經濟、科研價值的種質資源,特別是地區特有、珍稀瀕危的,最長可存儲50?100年。對我國北方的特有植物、珍稀瀕危植物的安全得以保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有力支撐。
王召明說,目前草種、草業的科研,大多數是細了、專了,從應用角度,需要一些大生態系統研究,需要一個全球的生態系統的綜合體系。這是真正的青山綠水的核心,也是我們總書記說的尊重自然,尊重生態。
王召明及其帶領的蒙草團隊,是種業修復恢復生態系統大軍中的一員,也是孜孜以求的呼吁者、實踐者。
早在2013年,王召明第一次以全國政協委員身份參加全國兩會就提交了一篇題為《在北方生態環境建設中加強鄉土植物應用》的提案,呼吁:“生態建設應重視、倚重鄉土物種,保護鄉土植物。”
2016年全國兩會,王召明就“我國牧草產業發展”提出“適合本地生長的抗寒、抗旱、高產、優質牧草品種供應嚴重不足”,建議“國家在重點生態建設工程中增加草種基地項目”。
2019年全國兩會,王召明繼續關注“中國特色種業的保護與應用”,呼吁:“買來的種子能種出一片草坪,種不出一片草原。建議挖掘保護道地原生物種、藥用植物、生態環境用種等特色種業,從政策、科研等各方面加強特色種業的保護和應用。”
2021年,王召明建議“建立國家特色種業種質資源庫,做好我們自己的特色種業”。10年如一日,王召明持續關注“種子保護”。
王召明說,我國雖然是植物大國,卻不是鄉土種業強國。生態修復用種缺乏,基礎應用的科學研究、育繁推體系、市場化流通,都處在初級階段。鄉土植物的研發和壯大,民族草種業體系的建立迫在眉睫。現代化進程中,有些地區種植了許多進口草坪和引進樹種,綠化效果是有了,但綠化成本過高,養護成本過貴,不適合北方地區干旱、缺水的地情。我國種業發展需要創新化、鄉土化、資源化和數據化的新模式。
用大數據建立順國情合地情的生態指數
草原生態保護不能就草原而論草原,而是要系統地監測和保護。生態指數建立在生態大數據基礎上,通過生態大數據可以了解每個地方的自然要素情況、產業要素情況。做生態修復也要與時俱進,要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智能、精準、遠程動態管理山水林田湖草不同生態,開展創新性變革。
王召明認為,要通過檢化驗或跟蹤監測特定坐標點“水、土、氣、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生態數據并量化成規律,以明確該區域資源狀況、怎么保護、怎么修復、怎么利用、水火預警及病蟲害防治怎么布網管護,適合做什么生態產業、應該種什么花草樹木等,實現智慧平臺一網監管,數字化方案自動生成。
王召明提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礦、氣象、土壤、生物資源等生態本底數據,建立起一整套生態指標、指數體系,形成西部地區“生態產業一張圖”,從而找到更加符合生態規律的監測、保護、修復、評價、補償、發展措施,構建更廣域的“人與自然和諧生命共同體”。
“做生態不僅僅是種樹、種草,它是一個生態系統的恢復,生態系統恢復,它是水土氣、人草畜、生物、微生物構成了一個生命共同體。無論是礦山修復、草原修復,甚至一片公園綠地、小區綠地就是一個小生態、一個共同體。”王召明說。
王召明用了一年的時間沿黃河流域調研農、林、草鄉土種質資源的現狀和問題,涉足內蒙古、甘肅、青海等地。王召明說,農業上,沿黃流域特別是西北的“河套”地區,自古就是農作物特產區域,但是缺乏選育保護特色種業,引進外來品種日趨嚴重。林草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生態草種稀缺,90%都要依靠進口,林木栽植外調居多。具有生態功能、藥用價值的野生鄉土植物生境退化、多樣性遭破壞,相關品種繁育保護技術落后。
為此王召明提出,建設沿黃流域國家級“農林草鄉土種質資源體系”。一是收集保護沿黃適地原生的“農、林、草”鄉土種子,分區位、分功能、分特點的儲藏標本、數字檢測、延續基因、育繁應用。沿黃流域草場退化、風蝕沙化、土壤鹽漬化等,需要選育當地適生植物可持續的修復保護。二是政府或企業牽頭建設高標準種質資源庫,加強鄉土種質資源的規模化繁育推廣。種質資源庫是自然植物的生命備份,保護鄉土種質資源培育良種,打造獨特風味品質的特色品牌農業,提高農民的收入和優化產業結構。三是建立沿黃種質資源大數據,追根溯源。每一粒種子都是一個區域的符號或品牌,設立種業大數據,為特色種子建檔立卡,形成獨一無二的身份證。
“期待一顆‘種子的理想,在這樣一個春天綻放。”王召明說。
讓年輕人參與到生命共同體建設中
歷經百年開采的滿洲里扎賚諾爾礦山,經過地方政府統籌治理,不僅山青了、草綠了,更成為動植物的美麗家園。小白狐、野鴨、百靈們都來安家,還有嗷嗷待哺的小鷹。蒙草80后博士生帶領年輕科研團隊在扎賚諾爾礦坑里一蹲就是五年,克服了礦山修復中“水簾洞、流沙河、火焰山”等水流、地質、土壤的困難,實現了百年老礦的綠色蝶變。
生態系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命共同體。著眼植物與植物、植物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人與動植物包括微生物的共生關系,蒙草還成立了生命共同體研究院,讓剛畢業的90后年輕人負責,專門研究“招蜂引蝶,招鳥喚獸”。開發出很多有趣的生態課程《被彈射的種子》 《蚯蚓的故事》 《候鳥的故事》《輪回之果》等,在全國建有10多個不同主題的生態館,已成為各地學生的科普基地。這些場館全年免費開放,讓孩子們從識花認草中感知生態的意義。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不是經濟要壓倒生態,是生態里頭取出經濟要素,這是總書記經常說的一個核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王召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