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國

在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有一座小縣城從東到西跨度650公里,到處是郁郁蔥蔥的樹林、清波蕩漾的河流,美得醉人,這就是全國唯一、甘肅獨有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今年51歲的全國政協委員賀穎春,是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第一中學副校長,作為一名生于斯、長于斯的教育工作者,她從1992年合作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今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畢業后回到家鄉,就把青春奉獻給了教育一線。
“我認為政協委員不是一種職務,而是一種責任。”賀穎春時刻牢記初心和使命,以奮斗者的姿態和干勁,勇于擔當,繼續辦好根植于民族地區的優質教育、積極為自治縣的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
教育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息息相關
賀穎春說:“教育、生態依然是我關注的重點。”多年來她始終將目光聚焦在這兩個領域,向兩會提交的多個生態環保和少數民族地區教育領域的提案都得到了國家相關部委的答復,這讓她備受鼓舞,便開始了新的探索,想通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發力,使裕固族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創新、發展。
但肅南縣地廣人稀,裕固族人口少,本民族沒有文字,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只有口口相傳的民族語言文化,豐富的游牧文化生活深刻影響著現代裕固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認知。
裕固族有句諺語:“要想找到珊瑚和瑪瑙,就得下到大海里;要想找到寶石和碧玉,就得翻過萬水千山。”這句話代表了當地牧民對教育的態度。
賀穎春回憶,她作為在改革開放初期入校的學生,那些來自祖國大江南北的支邊老師,他們的所言所行、愛崗敬業、愛校如家、愛生如子的情懷和精神鼓舞了她。后來之所以選擇了教師職業,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支邊老師的言傳身教和耳濡目染,她也用自己的真誠和善良引領了一批又一批學生,使大家能夠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勇敢掌舵正確航行,為西部民族地區的教育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肅南縣山大溝深,很多地方交通不便,草原上沒有固定校舍,學校就隨著牧民遷移,教師們騎馬巡回教學,逐漸出現了許多馬背小學”。賀穎春說,后來在國家民族教育政策的支持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的教育發展迅速,但是看到成績的同時,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是當前民族教育發展急需解決的。比如,整體來看,民族地區的鄉村學校中還普遍存在教師年齡偏大、教育觀念滯后、知識結構老化特別是信息化教學能力偏低等問題。教師們課程多,課時任務重,尤其是鄉村貧困兒童、留守兒童多,進一步加重了教師的教學負擔,新鮮血液亟待補充等等。
正因如此,為讓民族教育更上一層樓,在之前的全國兩會上,賀穎春相繼提交的提案中都有教育類的:《關于支持發展人口較少民族地區雙語教學工作提案》《關于加大西部民族地區師資力量的提案》《關于促進人口較少民族邁向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提案》,在她看來,教育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息息相關。
“建議各級政府能夠進一步加大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比如在能夠提供資金支持的前提下,依托各地的師范學院建立鄉村、民族地區教師培養基地,培養一批具有本地戶籍的本土化教師。同時,制定出臺鄉村和艱苦邊遠民族地區緊缺學科教師引進和培養的優惠政策,允許民族地區根據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自行制定本縣教師招錄計劃。”針對西部民族地區教師隊伍的建設,賀穎春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2014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少數民族界委員聯組會。現場聽到總書記對民族地區的情況非常熟悉,談到了草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等很多方面的問題,她感到激動不已。
聽了總書記的講話,賀穎春對于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心更大了,也正是那一年,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裕固族教育研究所正式成立,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裕固族學子積極地為裕固族文化“代言”,每年8月都會舉辦以民族語言文化傳承研究、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改革研究等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許多專家學者給民族語言文化教師授課。同時,她作為研究所骨干,積極探索裕固語、漢語雙語教育實踐,研究所的成果也助推民族語言文化在學校更好地傳承,并通過校本課程開發、民族文化進課堂、民族文化社團展示等方式,讓校園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關注和保護生態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賀穎春帶到兩會的提案,每年都不例外的是,總有一件提案是圍繞祁連山生態保護與發展的,這也是她心里最牽掛的地方。
肅南縣境內不僅有2600多萬畝天然草原,還是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紅線三大功能交錯疊加的特殊區域,同時也是最早實施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的重點區域,“我出生在祁連山腳下、成長在大草原上,關注生態、保護生態,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2013年,初次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賀穎春開啟了連續多年圍繞祁連山生態保護與發展建言獻策的履職之路,傾聽基層群眾最真實的聲音,把握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提出有價值的建議成為了她始終秉承的理念。
第一年,賀穎春在提案中呼吁加強對祁連山森林、草原、冰川、雪山等資源的保護,受到有關部委的重視;第二年,賀穎春的提案側重于各項政策的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就建立祁連山生態功能區補償機制和牧區移民安置的問題分別作了答復;第三年,她建議進一步明確祁連山生態功能區主體地位、盡快啟動實施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三件提案,環環相扣,一件比一件更深入。
“其實在我的家鄉,不止我一個人在關注這個問題,我周圍的人都會為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做出自己的貢獻,比如前幾屆全國政協委員都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我從他們手中接過了接力棒,這是理所應當、職責所在。”賀穎春的話語中充滿了自豪。
賀穎春說,祁連山在生態文明建設全局中舉足輕重,它既是黃河流域、內陸河流域的天然生態屏障和重點生態保護區域,也是青藏高原和“中華水塔”三江源北部第一道生態安全屏障。肅南縣作為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大的資源主體和生態環境最主要的守護者,其境內77%的國土面積被劃為保護地帶,58.4%的面積被劃定在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擬建的祁連山國家公園(肅南段)范圍總面積126.02萬公頃,占祁連山國家公園面積的1/4,占肅南縣國土面積的62.46%;全縣8個鄉(鎮)102個行政村涉及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的有6個鄉(鎮)88個行政村,發展空間嚴重不足。
過去幾年,賀穎春相當一部分時間都是在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各個保護站中度過的。為了使提案準備工作更加扎實、所提建議更加精準,她通過實地調研來掌握一手資料,厚厚的筆記本上,翔實的數據和生動的案例,記錄了她過往的履職足跡。
她說,一定會把調研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帶到北京去,希望通過持續建言,助推祁連山國家重點功能區保護,探索形成西部生態環境脆弱區的“兩山”轉化模式經驗,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實踐范本,推動相關問題得到解決。
讓老百姓擁有更多獲得感 幸福感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的祁連山脈群山環抱,峰頂白雪皚皚;祁連山下呦呦鹿鳴,多年難覓蹤跡的珍稀物種頻繁現身,消失多年的珍禽異獸復歸,大自然賜予這片土地最原始的靈秀與遼闊,生動反映了祁連山大規模禁牧、關閉礦山企業、生態移民搬遷、恢復林草植被等措施所取得的顯著成效,成為了生態環境科學修復治理的“博物館”“教科書”。
看到祁連山生態環境一天比一天好,賀穎春說:“現在仍沒到松勁懈怠的時候,生態環境保護與農牧民致富增收不是對立而是統一的,既要保護好這片天地山水,也要讓祁連山腳下的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她關注到擬建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范圍內生活著大量原住居民,與祁連山整個生態系統和諧共存成為祁連山生態圈重要的一環,若將農牧民從祁連山國家公園內搬出,涉及到農牧民改變生活習慣和方式、轉崗就業、林草管護、草畜平衡等問題,搬遷安置成本大。另一方面,搬遷的農牧民祖祖輩輩以牧業為生,文化素質偏低,缺乏技術特長,轉產就業能力較差,后續產業發展面臨許多問題和困難,會造成祁連山生態系統失衡。
為此,賀穎春提出,讓原住居民繼續居住并融入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希望健全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補償政策,完善祁連山國家公園內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保證農牧民收入不降低,對核心保護區等原住居民轉崗為生態管護員,發放勞務費用。對傳統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規范化管理,促進草原的合理使用,發展新型合作經濟,推動牧民從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轉變。鼓勵農牧民以投資入股、合作、勞務等多種形式開展家庭旅館、牧家樂、民族文化演藝、交通保障、旅行社等經營項目,讓農牧民群眾更多地享受國家公園建設發展帶來的實惠,協同推進生態良好、群眾富裕、社會和諧,實現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2020年,甘肅省政協主席歐陽堅專門作出批示,號召住甘全國政協委員向在全國政協“新時代提案工作”讀書群中積極建言的賀穎春委員等學習,學習她們積極參政議政的態度,學習她們深入思考、切中時弊的建言,學習她們嚴謹務實的履職作風。
去年一年,賀穎春堅持深入基層調研,收集第一手材料數據,與政策出臺部門有效溝通,就是為了形成一份接地氣、高質量的提案。今年的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她認真準備了三份提案,分別是《關于將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列為全國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縣的建議》《關于加大西部民族地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建議》《關于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的提案》。
賀穎春希望國家能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多舉措引導農牧民轉變傳統生產方式,以發展綠色畜牧業為方向,著力構建提高農牧民收入的增收體系,還要依托自然資源優勢,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在河西走廊沿線打造優質蓄草基地,為農牧民提供增收致富的產業支撐,不斷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步伐。同時,在“雙減”政策的基礎上,以祁連山生態為主陣地實施生態教育,讓學生們走進山水林間,實地考察發現身邊的事物,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開發豐富多彩的素質課程,強化學生們的生態保護踐行能力,讓生態文明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今年是“十四五”各項規劃逐步落地的重要一年,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更是一名帶著群眾期盼認真履行職責的政協委員,賀穎春最關心的還是教育和生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在甘肅地區生動演繹,今后我將再接再厲持續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祁連山生態保護發展建言獻策。”賀穎春滿懷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