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友


北海,豐富了廣西的地形地貌,讓山水之間擁有了海洋。然而北海不僅承載了人們對海洋的想象,也在山水之間、在歷史之中熠熠生輝,更在人們的心中成為了牽掛。此行,我們走進北海,看看她不被人熟知的一面,聽聽那些北海才有的故事。走在路上,也僅僅是起點,從“心”出發,看學府以追尋中原漢文化的遺留、觀土圍城以明求、走街以拾起繁華時光的記憶……
中原漢文化的遺留
下了車,在藍色的蒼穹之下,一座八角形的七層樓閣式磚塔指引出合浦悠悠往事。
文昌塔塔高37米,為7層疊澀結構的密檐式磚塔,其造型從底層向上逐層收窄,塔頂為一紅胡蘆。塔每層開著東西通風門,即坤門與鳳門,其余是作裝飾之用的假門,塔內有階梯盤旋而上。塔身為白色,角邊和拱門邊為紅色,紅白鮮明,既樸素又美觀。登塔眺望,北海遠景盡收眼底。
塔名取“南方丁火文明”之意曰文昌,始建于明萬歷十二年(1584),曾修葺了5次。有官方組織的修葺,有群眾募捐修葺……回看文昌塔的歷史,400多年經歷了幾次倒塌、破損,如今仍屹立在我們面前,很難說是文昌塔保佑著人們,還是人們保佑著文昌塔。
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文昌塔與人之間是密不可分的。如今的文昌塔被納入了合浦縣的漢文化休閑公園規劃中。天氣晴朗時,見到三三兩兩的人,或散步或閑坐,孩子們放著風箏,年輕人穿著漢服回味著文昌塔下的歷史記憶。
而在合浦老城區、繁華的市井生活中,藏著一座曾經承載著莘莘學子理想的地方——廉州府學宮。
學宮坐北向南,為中軸線對稱磚木結構的底院落式廟宇建筑。由于自然蟲蛀、風吹日曬及人為等原因,原有學宮部分的建筑均已無存,僅存孔廟,也就是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東西兩廡和圍墻。
走進古跡,在斑駁的墻瓦中依稀可見廉州府學宮曾經的輝煌。學宮是明、清代廉州府祭祀孔子、選撥科舉的場所,現存建筑為清代光緒十一年(1885)重建,具有嶺南建筑風格,外墻涂朱紅色漿,因此當地人也稱之為“紅廟”。
抬頭望去,清代建筑獨有的斗拱結構仍保存得比較完好,兩側的屋檐下是典型的四瓣花朵狀的承力結構,都在彰顯著學宮曾經在合浦的重要地位。
學宮所在的廉州鎮歷史悠久,唐代時期便在這里設海門鎮,后改為廉州,曾為廉州合浦郡(宋)、廉州路(元)、廉州府(明清)、欽廉鎮守使、廣東省第八區專員公署。
悠久的歷史使得這里積淀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學宮便是這一底蘊的表現之一。學宮出身的科舉人才眾多,僅明代就有進士15人和眾多的舉人、貢生等,彰顯著合浦地區文教的發達。
“走在合浦縣,說不定你腳下就是一個漢墓。”在當地有這樣的一句話。合浦漢墓群已出土文物上萬件,其中眾多的舶來品也是合浦曾經作為中國南部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見證。不僅僅是文昌塔、廉州府學宮,還有東坡亭、石康塔……都在共同呼喚著曾經漢文化在合浦流行的那個時代。
莘莘學子在文昌塔下許愿,在學宮中考取功名,在東坡亭里一醉方休、笑那人生沉浮……
客家人的追求
提及土圍城,贛南的土圍城興許在人們的視野中占據主要位置,但在北海,也藏著別樣的圍屋,小巧精致卻不輸贛南土圍屋。
向北海東北部走,彎曲的路越來越多,車輛漸漸進入了丘陵地帶,北海的曲木客家土圍城便建在這里。
曲木客家土圍城,背山面水,由“老城”“新城”兩部分構成,城內的居民均為陳氏。如今曲木客家土圍城的整體保存基本完整,廣西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林剛認為,曲木土圍城是廣西第二、桂南第一的一座客家土圍城。
據當地陳氏老人記述,客家人陳氏十五代祖陳瑞甫從福建省遷至合浦縣曲樟鄉(當時為公館六湖垌),為防御賊寇和本地異姓勢力、野獸的侵擾,于是參照福建客家祖地建圍樓而居的傳統,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八月豐領陳氏族人修建起了“老城”。后因人口發展,“老城”已不能適應,又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建成“新城”。
曲木土圍城整體布局由兩個長方形平面組合構成,屬于方形客家圍屋類型。土圍城的四周均用夯土高墻圍成,城墻主要是用黃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紅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后用夾板夯筑而成。
走進土圍城,“新城”前廳大門現存匾額一塊,上書“待詔第”三字,意為等待官府的地方。后廳為祖公堂,現存橫匾一塊,上有楷書“春酒介眉”四個大字,取意《詩經》:“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房屋建制也十分講究,方形結構的布局在風水理論上借鑒了武塔的方正結構,以化解周圍山所成的殺局。而城內房屋布局“老城”為“二橫二堂”,“新城”為“二橫三放”,橫放之間以天井相限。整體格局以祖堂為核心,向前逐步延伸,向左右對稱發展。住房分主人房、長工房和丫頭房,主人房又分內室和外室,各種規制不得逾越。圍屋內還有水井、曬場、糧倉等。
走上土圍城的城墻,不禁感慨客家人的智慧和勇氣。土圍城墻四周不開窗,只在墻上按不同的方位開有多處槍炮眼,城垣的四大轉角處及城門上面都設有碉樓,碉樓多數都高出土圍屋層。內墻半腰筑有供守衛者行走的“跑馬道”,將整座城墻、四角的炮樓及各槍眼處緊密相連, 使整座城成為一個統一而嚴密的防御系統。同時整座城只開一個大門,大門設有板門、閘門、便門、柵欄門等三道五層式的連環防衛門,堅固牢靠,易守難攻。
“我們現在正在進一步維護土圍城,并爭取與后邊的山連在一起做一個休閑公園。”曲木鄉營下沖村支書陳崇茂笑著說道。
如今土圍城已不是如臨大敵般的土圍城,古井和水磨在角落里安安靜靜地藏了起來,原先在城墻上種下的榕樹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榕樹百年生長的根和爬山虎占據了城墻外圍。如今,曲木客家土圍城興許不再需要保護他的子孫們了,但它所承載的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永遠不會變。
傾聽大海的聲音
北海老街興許是很多人“慘痛”的回憶吧,人山人海的擁擠,商業化、雷同化的經營讓人漸漸地失去了對它的興趣。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之下,北海那幾家難得還在堅持的老店,漸漸地與北海老街的歷史呼應,讓人流連忘返。
從四川路一側進入北海老街,一家很有特色的咖啡店便映入眼簾。
在北海老街的旅游紅利期開起來的老道咖啡店從外圍看與老街的其他建筑別無它樣,但內飾應該是其吸引游客駐足的原因之一。一樓保留著文革時期留下的標語,二樓歐式的裝修風格頗有霍格沃茨的氣息,三樓獨特的陽臺擺著舒適的沙發,一旁的后院做成了溫馨浪漫的民宿。
不過最能留住人的是它那獨有的越南咖啡。從越南進口的咖啡,經過自家的烘焙,煥發出屬于老道咖啡自己獨特的味道,濃郁香氛。在一個午后,步入咖啡店,點上一杯,在香氣中喚醒關于海邊夏日的記憶,便能靜享此刻的美好時光。
而離老道咖啡店不遠處,已經在老街經營了30多年的老店“李姨蝦餅店”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
李姨蝦餅店的蝦餅一個5塊錢人民幣,墨魚丸一串5塊錢人民幣。李姨蝦餅店的菜單也就這兩樣,蝦餅的咸香酥脆,墨魚丸的甜香軟糯,兩者份量足,10塊錢人民幣管飽。興許這就是它在30多年中經久不衰的訣竅吧。
還有明英卷粉、有家鋪子、老城糖水鋪、神隱·深夜食堂等等,在老街人的味蕾記憶中沉淀出時光的美味。時光的美味背后是北海老街厚重的歷史。
北海老街最為明顯的是騎樓建筑文化。與其他地方一樣,北海老街的騎樓臨街部分可供人們躲雨避曬,也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在許多騎樓的外墻上依舊可以看見清晰的“記”“莊”“樓”“商行”等曾經的店名。
北海騎樓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頗有古羅馬建筑的風格,臨街兩邊墻面的窗頂都是券拱結構,外延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和浮雕,一路看去似“空中藝術走廊”。
北海老街騎樓最精彩的部分是頂部的女兒墻。女兒墻的正中最高處雕刻著龍鳳,代表著吉祥之意。上部“天目”結構的“空”和“圓”和下部的長方形構圖,組成了西洋建筑里難以尋覓的特點,代表著中華文化中“天圓地方”的理念,也昭示了“家與天下為一體”的古老哲學。當它在北海老街的騎樓上出現時,更加演變得多姿多彩,幾乎難以見到相同的女兒墻。
不過北海老街不僅僅是現在的珠海路。珠海路是北海老街的主要商業街,而承擔著居住功能的沙脊街則隱藏在珠海路的背后。
一條條小巷子從珠海路中穿過,不到百米就從繁華轉變成了安靜。走在其中,斑駁的房產碑上彰顯著曾經北海老街成熟的城市觀念,木結構的宜仙樓中,當年的喧鬧聲仿佛還在人們的耳邊回響……
黃昏日落灑在不遠處的海邊,海岸上漁船燈火零零星星地閃爍著,老街這邊霓虹燈下,雖少了幾分熱鬧,卻多了幾分純正,讓人更加體會到海商歷史與大河文明交匯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