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郭玲

圖片/TUCHONG
“全市人民在抗疫斗爭中表現出來的樂觀豁達、熱情樸實、守望相助的良好風貌,生動展示了我們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挂叨窢幾屛覀兏由羁腆w會到家國一體、萬民同心的強烈情感,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巨大力量。”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推遲的天津市兩會,在春節假期后的第一個周末召開。2月1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開幕,轉天,天津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開幕。天津市長廖國勛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動情地講出了上面一段話。
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6%,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有固,呈現趨勢向好、結構更優、動能轉強、效益提升的高質量發展態勢。2022年,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城鎮新增就業35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增長;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節能減排減污降碳完成國家下達目標。
2022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深化之年。廖國勛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2年,天津市要著力抓好八項重點工作:一是全力拓展協同發展廣度深度,進一步增創發展新優勢。二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切實增強科技創新對發展的引領力支撐力。三是持續深化制造業立市戰略,不斷提升實體經濟核心競爭力。四是積極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著力提高城市全球影響力競爭力美譽度。五是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全方位集聚優質資源。六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奮力打造鄉村振興新風貌。七是全面提升現代宜居城市品質,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八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
全力拓展協同發展廣度深度、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深化制造業立市戰略、積極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既是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2022年重點工作,也是“十四五”時期推動天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引發了代表委員們的熱議。
充分激活迭代制造業基因,瞄準重點產業鏈“攻城拔寨”,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性、穩定性和韌性,推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政府工作報告為天津市“持續深化制造業立市戰略,不斷提升實體經濟核心競爭力”指明了實現路徑。
天津市政協委員,百利機械裝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東江認為,面對制造業立市戰略目標,天津作為傳統制造業城市擁有更多的后發優勢,“許多傳統產業面臨改造和提升,這個過程恰恰創造了眾多智能技術應用場景,也為綠色發展提供了機遇,所以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不僅能為新技術、新應用提供廣闊市場,也成為招商引資、引鳳筑巢的有效平臺?!?/p>
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市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馬虎兆則建議,建設全國制造科學和研發中心,整合天津市高校院所優勢資源建設“制造科學海河實驗室”,建設細分領域引領性新型研發機構,建立產學研結合的企業研究院,爭建國家技術轉移(北方中心),推動“北京研發+天津制造”。
2021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在上海市、北京市、廣州市、天津市、重慶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作為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的五個城市之一,天津應如何把握機遇,促進消費提質擴容,進一步增強國際影響力?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聚焦“國際”、緊扣“消費”、突出“中心”,努力打造國際消費目的地、全球消費資源聚集地、全國消費者向往地。
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利順德大飯店黨總支書記、總經理何琳認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天津可以利用好自身近現代交融、中西合璧的城市特質。“天津是歷史文化名城,是近代以來中國工業文明的先驅城市,是洋氣的又是傳統的,是宜居的又是飛速發展的,這是天津的獨特魅力。”他表示,天津應在對外展現其國際化程度、基礎消費能力、科技創新活力以及港口功能等優勢的同時,進一步突出文化內核,并將其轉化為特色消費體驗,培育拓展新興消費熱點。
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海關關長趙革則表示,要培育特色消費場景,鼓勵企業設立跨境電商線下展示體驗店,豐富老百姓的消費體驗。
“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集約發展的鮮明導向,著力優化綠色空間和生態產品供給,注重城市精明增長,以更大力度推進生態宜居城市建設,讓天津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城更美。”“把改善民生作為應盡之責,順應民心期盼、辦好民生實事,精心組織實施20項民心工程,切實增強為民服務的預見性、系統性、精準性、普惠性,更好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切,所勾畫出的,都是一個更加現代、宜居的城市形象。全面提升現代宜居城市品質,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在天津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占據了重要篇幅,再次彰顯出這座城市對民生的關注。
在天津市民心中,20項民心工程早已經成為天津市委、市政府深入人心的“品牌工程”,在每一年年初都會引發全民關注。從2007年以來,20項民心工程已經持續15年,實施了300個項目、1331項具體工作,涉及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眾多方面。在今年的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再一次出現了20項民心工程的描述。
“新增機構和社區養老床位5000張、家庭養老床位1000張,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深入開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三年行動,新增學位3.3萬個。鞏固‘雙減’成果,豐富學校課后服務內容”“持續深化醫改,常態化制度化開展藥品和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政府工作報告中滾燙的民生熱詞,承載著信心與期待。
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吳松林表示,目前,天津全市有養老機構床位8萬張,從今年起,按照每年不少于5000張床位的建設進度,到2025年,全市養老機構床位將達到10萬張。家庭養老床位主要以養老機構為依托,把養老機構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延伸到家庭,“今年,我們采取試點先行的方式,在河西、河東、南開、靜海、和平5個區開展試點,每個區要推行至少200張家庭養老床位。”
在抗疫防疫過程中,新業態不斷涌現,機遇與挑戰并存,遠程醫療等“非接觸經濟”全面提速。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醫科大學校長、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院長雷平對此深有感觸,“就拿今年疫情中那些處在封控區的群眾來說,網上問診、醫生診斷開藥、快遞郵寄藥品到最近網點、由志愿者送藥到家門口,這樣既滿足了群眾就醫需求,又降低了疫情傳播風險?!崩灼浇ㄗh,完善互聯網醫保結算相關政策和技術支持,建立有效的運營機制,拓寬互聯網醫院服務半徑,進一步提升互聯網醫院服務內涵。
“從我們既往的輿情調查和社會調研來看,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贏得了群眾的信賴和支持,各項惠民舉措落實落地就有了強大的動力源泉;從群眾的新期待中找準問題把準脈,做好民生工作就握住了‘金鑰匙’?!碧旖蚴姓f委員、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首席專家王來華說道。在他看來,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從最突出的問題著眼,從最具體的工作抓起,解決好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就能夠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