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簡宏妮

圖片/TUCHONG
“湖北經濟總量突破5萬億元,實現歷史性跨越,重回全國第7位。”1月20日,當這一重磅消息正式公布時,湖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會場掌聲響起。
“這個成績非常了不起!”“令人振奮!催人奮進!”……接下來的幾天“,5萬億”成為代表委員口中的“高頻熱詞”。大家一致認為“,5萬億”是湖北交出的浴火重生的答卷,是湖北疫后重振取得的決定性成果。
1月19日一大早,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靜嘉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靜透露,她剛剛接到一個來自非洲的訂單—74臺車,總訂單額約2500萬元。
今年初,張靜的公司獲得了商務部審核頒發的“東風整車出口授權資質”。擁有此資質的企業,全國僅5家。作為十堰本土企業,靜嘉汽車的市場從湖北擴展到全國,近年更是將生意做到了中亞和非洲。
企業茁壯成長,離不開營商環境的溫暖呵護。其中一個故事,讓張靜記憶深刻。
2020年3月中旬,公司開始復工復產。但公司財務總監家在房縣某鄉鎮,因不會開車,無法順利返崗。茅箭區有關領導得知情況后,迅速出面協調。之后,5個村的村支書各自駕車,一個村一個村地接力,把財務總監從家里送回了公司。
營商環境的變化,體現在日常服務的點滴之中。在十堰,每個區的市場主體都加了“群”。“水電氣”、營商辦、行政服務中心等相關部門都會主動詢問企業是否有困難。
今年,湖北將“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切實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堅持以高水平制度供給推動營商環境革命,加快形成疫后重振新標識、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區域價值提升新優勢。”1月20日,湖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開幕,湖北省長王忠林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要持續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數字賦能、業務協同、流程再造、制度重塑,實施線上只進一網、線下就近辦理等多項舉措。持續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常態化開展民營企業發展環境評價,落實民營企業參與重大涉企政策出臺機制,完善領導干部聯系服務民營企業制度,當好有呼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擦亮湖北營商環境金字招牌。
建筑業是湖北省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在今年的湖北省兩會上,湖北省人大代表、武漢市工商聯副主席孫東林建議,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扶持民營建筑企業健康發展,推動湖北高質量發展。
“對湖北民營建筑企業的總量、實力、規模、困境等進行大清理、深摸排,查清家底,分類施策,制定出不同的幫扶規劃。”孫東林建議,開展大調研,摸清家底。同時,構建市場規范發展機制,組織力量篩查在建和竣工的所有政府項目,制定解決問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必要時實行掛牌督辦。
他還建議,加大項目傾斜力度環節,加大企業融資力度。設立省級建筑業專項扶持資金,或由省政府組織金融機構出具資金,根據融資期限實行對應的定期存款,以備企業不時之需。同時,加大金融信貸支持,提供差異化、優質化金融服務。積極引導傳統民建企業吸納新的建筑模式和經營理念,利用“企業聯盟”形式,組織一級資質民營建筑企業,打造出一支立足湖北、輻射全國、沖出國門的現代技術全面、適應于現代工程領域的業界強軍。
湖北省人大代表、武漢唐古拉漢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長斯朗·丹增曲培同樣在關注營商環境問題,他的看法是,“對于頂天立地的大企業,要有‘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精神;對于鋪天蓋地的中小微企業,則要有‘主動關心,貼身服務’的保姆精神。”
2021年3月2日,總投資100億元的三寧年產60萬噸乙二醇項目投產。11月20日,總投資145億元的三寧酰胺及尼龍新材料項目在姚家港化工園開工。50載春華秋實,當年僅年產3000噸合成氨的枝江縣化肥廠,如今已嬗變為集煤化工、磷化工、石油精細化工等為一體的中國化工百強、全國化肥前十,并向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延伸。
湖北省人大代表、枝江市委書記余峰介紹,三寧的蝶變,是枝江加快產業裂變升級的生動剪影。枝江對接宜昌“東部未來城”建設,爭做湖北全國百強縣域聚集區排頭兵。寧德時代320億元邦普一體化電池項目落戶宜昌,從簽約到開工僅用時52天,枝江全力服務參與;同時緊盯該項目原料需求,謀劃實施投資過百億元、年產80萬噸的三寧精制磷酸項目。
湖北省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在奔跑中調整呼吸,在超車中變換賽道,加快調優產業結構、做強產業實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政府工作報告還透露,要按照產業集群發展理念,建立每個產業集群“一張產業地圖、一個實施方案、一位省領導領銜、一個專家團隊跟進、一套工作專班服務”的“五個一”工作機制,推動“51020”現代產業集群迅速壯大。打造世界一流的“光芯屏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建成全國領先的汽車制造、現代化工、大健康、航空航天產業基地和現代農產品加工新高地。力爭培育國家級領航企業10家以上,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00家以上、市場主體100萬戶以上,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格局。
狠抓新興產業培育。湖北將緊盯482個億元以上新興產業重點項目,推動華星光電t5、東風本田DD30等盡快投產,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5%以上。持續實施數字經濟躍升工程,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打造數字經濟高地,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20%以上。啟動30個產業基礎再造項目,實施高端芯片、北斗導航、人工智能等一批攻關任務。前瞻布局量子信息、未來網絡、氫能、精準醫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未來產業。
狠抓傳統產業技改。湖北將扎實推進“技改提能、制造煥新”三年行動,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實施億元技改項目1500個以上,技改投資超過5000億元。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20家以上、5G全連接工廠30家以上。狠抓湖北品牌建設。深入實施品牌創建、品牌培育、品牌提升行動,叫響“湖北工匠”“匠心湖北”,做強“湖北老字號”“荊楚優品”,打造楚茶、楚菜、楚酒品牌,讓“湖北制造”譽滿五洲、“荊楚味道”香飄四海。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研平臺建設,新成立9家湖北實驗室,政府投入很大力度進行建設運營,引進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隊伍。”1月19日,湖北省政協委員、省科技廳副廳長杜耘如是說。
他同時指出:“湖北磷礦資源豐富,磷石膏綜合治理和磷化工產業轉型升級責任重大。為推動產業綠色發展,相關部門多次到地方調研,推進成立三峽實驗室,這是我省以科技創新引領‘51020’產業發展的舉措之一。”
2021年12月,三峽實驗室在宜昌揭牌,由宜昌市政府建設,委托興發集團牽頭,聯合10家單位共建。“這是一家由企業牽頭成立的實驗室,定位綠色化工,其中磷石膏的生態化處理利用是一個重要方向。”杜耘說。
“未來要聚焦產業創新需求,加強技術攻關,推動產業鏈向中高端邁進,讓美麗湖北、綠色崛起成為湖北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底色。”杜耘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