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春聯書寫文化研究

2022-03-14 06:56:58申佳宸
大學書法 2022年1期

⊙ 申佳宸

弁言

書寫春聯是人們最普遍的大眾文化活動,是烘托節日氣氛的重要習俗之一。春聯,可區分為兩種不同含義:第一層是民俗學意義上的春聯,是年節之際在門戶上張貼的對偶文字,是一種傳統習俗;第二層是文體學意義上的春聯,即是一種文學體裁。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1]其起源于“桃符”,標志著舊歲已過,新歲伊始。古時候人們認為桃木辟邪,故人們制作桃符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夠消災辟邪、平安幸福。其另一種來源是春帖,古時人們在立春之日多貼“宜春”二字,后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春聯。春節是中國最盛大的節日,春聯這一文化“符號”是春節的重要標識之一,是過年時諸多喜慶元素中“年紅”的一種,是春節習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春節起到裝點的作用。

一、春聯的書寫者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崇尚書寫,每逢新年,千家萬戶都寫春聯、貼春聯,參與度高且范圍廣。從整體來講,書寫春聯并不是只有皇親貴族、文人墨客這種上層人士才有的活動,反而是從民間發展壯大起來的。他們或是那些已經取得功名的仕子,或是久試不中、居住在鄉村落魄的文人,或是從事文化教育與傳播的私塾先生,即便是凡夫俗子,或是目不識丁的百姓,每逢春節也都會請別人代寫幾副春聯。這是一種對未來有著美好期盼的積極心態,希望把內心的愿望通過書寫表達出來后能有好的結果。書寫春聯也是童蒙練習寫字、相互交流的一個機會,寫春聯并不會對書寫者水平要求過高,也不要求具有多么高的藝術價值,因為其真正目的在于對新年的歌贊與祝福,這也是春聯能夠大眾化的原因之一。故沒有一生都寫春聯的人,亦沒有以“春聯名家”為稱號的這類人。在此章節中,取其廣泛含義,稱這部分人為“善書者”,就是那些在古代社會中具備識文斷字能力且會寫、能寫、善寫的人。

皇帝是天子,肩負著國家與萬千子民的重任,每逢佳節,皇帝都要祭祀天地,為民祈福,祈求國泰民安。當然春節更是如此,除了祭祀之外,書寫春聯也是祈求國家穩固繁榮、子民安居樂業的一種體現。《楹聯叢話·楹聯續話》中記載:“按《蜀梼杌》云,蜀未歸宋之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于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后蜀平,朝廷以呂余慶知成都,而長春乃太祖誕節名也。”[2]這則材料記載了后蜀孟昶題桃符的故事,是說孟昶對學士辛寅遜所題桃符不滿意,于是自己書寫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意為希望新的一年仍能享受先代的遺澤,嘉節預示著春意常在。

明太祖朱元璋對春聯的發展與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楹聯叢話·楹聯續話》中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孝陵昉也。帝都金陵,于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帝親微行出觀,以為笑樂。偶見一家獨無之,詢知為醃豕苗者,尚未倩人耳。帝為大書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投筆徑出。”[3]這段史料講述了朱元璋在除夕傳旨,要求每家每戶都貼上春聯,以彰顯喜慶熱鬧的氛圍。但當朱元璋微服出行時發現這位屠戶家門上沒有貼春聯,明其緣由后親自給屠夫題寫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之后便立即被屠夫掛到自家的中堂,焚香供之。

乾隆 行書 《旭日光風》聯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也十分喜歡書寫春聯,且留存下來的春聯墨跡較多,其中有一副春聯內容為“旭日正輝三秀草,光風不動萬年枝”。三秀為靈芝草的別名,靈芝一年開花三次,故又稱三秀,萬年枝即冬青。此聯意為靈芝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年花開三次,冬青樹也一直屹立不倒。這則春聯寫出了乾隆皇帝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也可看出乾隆希望大清王朝千秋萬代、江山永固的心愿。

書寫春聯是一個大眾化的民間活動,一些文人、官員也會用精熟的語言技巧,加之精湛的書法藝術,書寫出文化與藝術水平相對較高的春聯。他們大多都不計貧富,不收報酬,每到過年回鄉之時,都會提筆書寫,如《清史稿》中記載:“吳可讀,字柳堂,甘肅皋蘭人。初以舉人官伏羌訓導。道光三十年,成進士,授刑部主事。晉員外郎,遭憂去,主講蘭山書院。”[4]吳可讀為晚清政治家,中進士后,任刑部主事,員外郎,后因其母去世,返回故里,在蘭山書院任教,其間也會幫鄉鄰書寫春聯。

以書法著名的人更是會參與到書寫春聯的活動中來,王文治,字夢樓,是清朝書法家,其書法聞名鄉里,《楹聯叢話·楹聯續話》中記載:“嚴問樵曰嘗習見書春聯者云,‘槐為奕世承恩樹;杏是春風及第花’,不知此乃王夢樓先生自署門聯也。原句作‘槐為王氏傳家樹,杏是唐人及第花’。”[5]在古代,春聯只能靠手寫,但大多數人文化水平不高,能夠撰寫出精妙聯語的人很少,但可能因書寫技法嫻熟,就會替別人書寫,聯語并不需要自己去編撰,故可以借用前人寫得好的春聯內容進行抄錄,《異辭錄》中載:“常熟書法,在石庵、完白間,于本朝可稱第一。每歲春聯貼出,常有人抄錄,聯皆集句,都人傳誦。”[6]常熟指的就是晚清政治家翁同龢,尤以書法名世,是晚清頗具影響的書法家,不僅書法風格獨特,且學富五車,每年撰寫好的春聯貼出之后,就會有許多人抄錄,借用翁同龢的春聯內容來傳達自己的心愿。類似這種現象普遍存在。

在文化教育水平較低的農耕社會里,會認字、能讀書的人相對于目不識丁的農民來講,他們具備識文斷字的能力,就可以算作知識分子了,這時就需要這些“善書者”來幫忙,其中包括一些鄉村教師、私塾先生、醫者。于是,每到春節,那些善書者,非常受大家歡迎,家里會擠滿求寫春聯的人。清代鐘云舫,早年中秀才,補為廩生后,于江津縣城開辦私館教書,以教讀為業。他博覽經史百家之書,學識淵博,工詩文詞聯,尤擅長聯,世稱“長聯高手”。1905年,其編校自己的詩文對聯作品,輯成《振振堂集》。

書寫春聯是所有具備識文斷字能力的人都可參與的一項民俗節慶文化活動,是我們在年節能看見的,進入我們視覺的最突顯的一道風景,是自古以來一直沿襲的傳統節慶習俗,參與者的職業、年齡并無限制,能寫、會寫、善寫的人都具備書寫春聯的能力。

二、春聯的文字內容

中國春聯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五彩繽紛,自然萬物、生產生活、天文地理、民俗風情、心理觀念及社會的發展變遷都能在春聯的文字內容中體現出來。人們將一切的祝福與心愿寄情于此,并通過書寫春聯得以表達,希望來年生活一切都稱心如意、美好吉利。因此,春聯至今都是人們生活中喜聞樂見、人人參與的喜慶民俗,更是人們心靈世界的一種文學表達。

(一)對春天的歌頌

古代的春節指立春,立春象征著春季的開始,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象征著生機與活力,同樣,人們也要開始新一年的生活。我國長期處于以農業經濟為主導地位的農耕文明社會,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循環且恒久。人們在書寫春聯時,通常會用一些生活中的客觀事物來表達對生活、對春天的歌贊。利用周圍事物來表達愿望,其目的是通過這些事物來傳達對春天的歌頌和對幸福景象的憧憬,因此在人們改造自然的過程當中形成了具象的思維模式,開始利用具象進行聯想比附。這種聯想比附也體現在春聯文字內容的撰寫上,如《西游記》中寫道:“兩邊金漆柱上,貼著一副大紅紙的春聯,上寫著‘絲飄弱柳平橋晚,雪點香梅小院春’。”[7]再如《楹聯叢話·楹聯續話》中記載:“舒白香于臘杪游靖安之揚鶴觀,喜其高僻,遂留度歲,為道士作春帖云‘遙聞爆竹知更歲;偶見梅花覺已春’。”[8]此聯作者為清代文人舒夢蘭,描述的是歲末之時,在游靖安揚鶴觀時,喜其高僻,于是就留下度歲,之后為道觀作此聯。這副春聯的下聯用“偶見梅花”預示春天的到來,將喜迎新春、時節更替之意表達出來,還將身在道觀,遠離人間喧鬧的幽靜之感和不與世事的閑適心境表達出來。

現當代的一些春聯也都是通過自然景物或動物來傳遞對新春到來的喜悅,即景稱頌,表達對大自然的親近與熱愛。如:“山清水秀春常在;人壽年豐樂無邊。”[9]“五陵春色煙霞近;萬里晴云翰墨新。”[10]還有許多春聯都是借自然界的各種景物來抒發新春到來的喜悅,常用的景物有槐、杏、山、水、雪、梅、松、柳、鶯、燕、云、霞,均是人們經常見到的自然物,且這些吉祥的意象會反復出現。春聯的文字內容之所以會有此特征,是因這些字詞不但能夠預示春天的來到,昭示人們的希望,更重要的它是一種歌頌春天、歌贊自然,向往清平盛世的文學表達。又因這些自然景物或動物都是人們生活世界中經常出現的,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易給人們帶來書寫的靈感,這就是人們從精神寄托到產生具象思維再到用這些景物進行比附聯想的結果。

(二)對生活的歌贊

中國傳統的節慶文化是在農業社會中人們自給自足且肯定當下生活的思想觀念中升華而成的。當平凡的我們,用審視美的眼光來看生活時,我們不得不贊嘆生活的美好。古今春聯的文字內容有一部分以昂揚向上的格調來呈現一種樂觀曠達、積極進取、熱愛生活的主題,來贊揚生活的美好,不僅強化了喜慶熱鬧的節日氛圍,更展現出人們經過歲月的沉淀依然對生活充滿信心的飽滿熱情。譬如,清代潘煥龍有兩則春聯,內容為:“喜園中鳥語花香,十分煦娛;想郊外雉馴麥秀,一樣融合。”[11]“課士得課民,曉起方衙勤吏治;讀書兼讀律,公余退食惜春光。”[12]第一則春聯可明顯看出潘煥龍對當時生活的認可與享受,“十分煦娛”“一樣融合”表達了他享受現在生活的心情。第二則“勤吏治”“惜春光”寫出了對自己在任時盡職盡責、振興學風的肯定。吳可讀回鄉度歲時寫有春聯:“去國重來,舊雨話添新雨話;出門一笑,今年春勝昔年春。”[13]“去國”意為離開家鄉,“舊雨”“新雨”代指老友、新友。上聯說的是再次回鄉與老友新知相聚十分高興;下聯說門外的春色比去年的春色更好。全聯結合吳可讀先生的自身經歷來寫,在與友共話的喜悅中體會春天的美景,一種對當下生活的享受之感躍然紙上。于右任先生春聯:“寒盡春回,自覺融合生意滿;陽開運轉,即看勝利曙光分。”[14]“寒盡春回”“自覺融合”展現了于右任先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樂觀曠達的心境以及對現在生活的享受與認可,“即看”表現了對勝利曙光到來的信心與決心。

林則徐 行書 《百福九如》聯 故宮博物院藏

在一種洋溢著喜慶、充滿著幸福的氛圍當中,人們在表達對生活贊揚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影響著周圍的人,大家一同感受彼此,享受積極向上的心態帶給大家的信心與動力。許多春聯同樣以積極向上、自得其樂、躊躇滿志、為今后幸福生活努力奮斗為主題,如:“好書悟后三更月;良友來時四座春。”[15]“菊英餐蘭佩紉;布衣暖飯菜香。”[16]春聯這一節慶習俗不僅傳達了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務實精神,還體現了人們安土樂天的情懷和樂觀自信、積極向上、勤勞奮斗的美德,而春聯作為一種文學形式仍舊年復一年地重溫著那古老而永恒的主題。

(三)對幸福生活的期寄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都一直發揚著關切人文、重視人道且向往真、善、美的優良傳統,這種優良傳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春天象征著希望,春天的到來使得一切都煥發生機,人們都期盼新的一年有一個美好的開端,流傳至今的春聯作為節慶文化的一部分,期盼幸福生活、美好未來的主題同樣是春聯文字內容的一個精神基調,人們通過書寫來傳送美好祝愿,表達至善至美的精神世界。《禪真逸史》中寫道:“正柱上貼一對萬花異錦春聯,祝贊皇妃千萬壽;山門外掛一張四六對仗文榜,開陳佛事許多般。”[17]可看出柱子上所貼的春聯是為了祝福皇妃能夠萬壽無疆,“千萬壽”就足以表達。《楹聯叢話·楹聯續話》中記載:“浦城真西山先生嘗讀書邑之粵山,名其齋曰‘學易’,即今南浦書院地也。有春聯云‘坐看吳粵兩山色;默契羲文千古心’。”[18]此聯是南宋后期理學家真德秀所作,上述記載中寫明地點為學易齋,即是今南浦書院,其內容必定符合書院的特點。上聯說的是坐看大自然景色之美,言外之意是自己修身養性、格物致知;下聯則是真德秀自己讀書的心得體會,“羲文”是伏羲氏和周文王的合稱,這兩位都是儒家認為的圣賢,真德秀借此表達自己的遠大理想,乃是追慕圣賢,領會圣賢之道,通達自身。《楹聯叢話·楹聯續話》中記載:“彭文勤公自書京邸春聯云‘門心皆水;物我同春’。”[19]此聯意為門外和心里都如同水一般平靜,萬物與“我”都充滿著春天的盎然生機。上聯表明了彭元瑞修身養性,心清如水,廉潔淡泊;下聯將自己與萬物并肩,由物及人,共沐春風,迎接春天的到來。張之洞春聯:“普天開國運;大地轉新機。”[20]說的是全天下的子民慶祝開國的喜事,神州大地轉化嶄新的氣象,“轉新機”更突出了他樂觀自信的心情,表現了張之洞對未來的信心。林則徐的一則春聯內容為:“百福屏開花富貴;九如圖繞竹平安。”這則春聯描繪出一幅朝氣蓬勃的畫面,希望今后平平安安,像花朵綻放那樣充滿活力,且林則徐書法端莊秀麗、瘦勁挺拔、筆筆扎實、穩而有力,令人賞心悅目。

以上這些春聯體現了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親人的祝福與期盼,透露出春聯的創作者對人們日新月異美好生活的贊頌,繼而表達了對未來一年的祈福和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吉祥如意。

現當代以期盼為主題的春聯更是不計其數,辭舊迎新更激起了人們對未來的信心與激情。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春聯是他們內心愿望得以表達的一種方式,譬如:“五谷豐登人人喜;六畜興旺處處歡。”[21]“谷有田園桑有圃;魚滿池糖果滿林。”[22]對于過去“以農為本”的中國人來說,沒有比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碩果累累、稻谷飄香更令人值得慶賀的了,盼望豐收是他們最真實的情感表露,勤勞的人們奏響了一首首幸福生活的贊歌。

三、春聯書寫的社會文化意義

從古至今,書寫春聯一直都是一種穩定的傳統,是春節吉慶習俗中人人都能看得見的顯性存在之一,也是最具民族性、民俗性的中國漢字書寫文化現象。春聯作為一種符號,是有質有形、實實在在的媒介,是能夠展現在人們眼前并被人們所感知的,它呈現給大家一種“辭舊迎新,喜氣盈門、闔家團圓、心想事成”的心理表象,一經提起,大家就能夠感受到其所帶來的精神文化內涵。

(一)一道亮麗的民俗風景線

每當春節到來之際,辭舊迎新,全國上下熱鬧喜慶,年味濃郁,無論城市還是農村,不論是公共設施還是自家大門,又或是農具器物上都貼上嶄新的春聯,紅紙黑字,鮮艷間又不失大氣穩重,喜慶而又有韻味,是家家戶戶春節時不可缺少的習俗,放眼望去一片紅,喜慶之氣隨之而來,增添不少紅火、熱鬧的節日氣氛。《太平軍兩次攻占杭州親歷記》中載:“適逢新正,王府以及屬下居住署宅門首均貼春聯,彼此道賀,即不相識者亦可往來。”[23]正因有了紅彤彤的春聯,使得這種喜慶、紅火、歡快的氣氛油然而生,圍繞在人們左右,人們身處其中也樂在其中,這何嘗不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書寫春聯這一社會活動像是新年與舊年的分界線,人們將自己對未來的希望寄托于此,通過書寫來傳達情緒,也可以說春聯是一種具有媒介功能的視覺文化符號,再加之使用傳統書寫方式,運用毛筆書寫在紅紙上,就顯得格外用心且吸人眼球,路過的行人總想停下腳步,嘴角上揚,像是觀看一處美景,欣賞一番。

(二)中國吉詞祥語的總匯

春聯的文字內容將所有吉祥、美好、積極向上的詞語都匯集起來,是中國吉詞祥語的總匯。春節來臨之際,人們通過書寫將自己的心愿得以表達,詮釋著一切不好的事情都已成為過去,未來又能撥云見日、重新開始,使人們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心靈上的慰藉。孫中山先生曾寫過兩聯,之后將其刻于木板上:“共和世界;康樂人家”“家庭自治;世界大同”。這兩則春聯紅漆黑字,行楷書,整體氣勢磅礴,筆筆端重,嚴謹不茍,從字面意思就能看出孫中山先生對未來的期寄,希望國家太平、家庭和諧、人人康樂,簡單明了,直抒胸臆。《對聯話》中記載胡君復所撰一聯也值得品評:“竹比勁,石比頑,舊人又閱新歲;水益深,火益熱,時局略如臣家。”[24]胡君復生于清朝末年,亂世時期,仍以堅毅頑強的態度來面對生活,是一種非常積極健康的心緒。春節是孕育希望、富有生機的時節,是新一年之始,在艱難險阻面前,我們也應同胡君復先生那樣頑強,不畏磨難、不怕困難、堅定信念,以一種堅強不屈的態度直面人生。

還有一些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行業春聯也十分有趣。通常農家春聯,都是希望來年能夠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闔家安康、風調雨順,如“人勤三春秀;地肥五谷豐”“勞動門第春常在;勤儉人家慶有余”;治病就醫的地方都希望“杏林三月景;橘井四時春”[25]“瑤草仙方多益壽;杏林妙手巧回春(杜正堯)”[26];書香門第則希望子孫后代學業有成,金榜題名,“一年之計春為早;千里征程志在先”;酒廠希望“沖天酒氣千秋葉;入府窖香萬里春”;建筑公司都希望“高樓拔地連云起;新宅沐風接瑞來”;餐廳或酒店希望“菜香飯熱,八方客溢滿;酒綠燈紅,四季店如春”;茶樓希望“香茗一杯沁肺腑;春風十里醉神仙”。人們還會和天地神靈對話,各路神仙也會接收祝福,比如寫給“天地爺”的“天高覆萬物;地厚載群生”,寫給“土地公”的“保四方清吉;佑一寨平安”,寫給“灶神爺”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這其中自然包含著中國人禮敬萬物、普天同慶的文化特征。這些呈現給我們的春聯更是匯聚了所有吉祥、喜慶、美好的字詞,人們將其書寫出來并張貼在自家大門上,承載著大家對新一年美滿生活的憧憬與展望。

(三)促進漢字的學習與使用

人們在書寫春聯的過程中,也是大家互相交流的過程,使人們了解書法,了解古人的書寫方式以及漢字的使用方法,增強了民族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這些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

一副副平仄協調、對仗工整的春聯,流露出人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由衷贊美,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追求與向往,同時也帶給了我們濃郁的節日氣息,而這濃郁的節日氛圍也悄無聲息地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情。池上嘉彥說過:“給予某種事物以某種意義,從某種事物中透出某種意義。”[27]春聯這一符號就可看作是春節這一符號系統中諸多獨特符號的一個,它帶給我們濃郁的年味,并能在人們內心形成一種反射作用,只要提及春聯就能夠立刻感知或聯想到其特有的意義與文化內涵,加上書寫這一人類的日常社會活動,人們將一切美好的字詞編成聯語并書寫在紅紙上,享受語言的魅力,享受毛筆在紙上游走的過程,每個人臉上都露出燦爛的笑容,在歡聲笑語之余也促進了人們對中國漢字的理解與使用。通過簡潔、精妙的春聯,隱含在春聯書寫當中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依然清晰可見,這是中國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最珍貴的思想成果、精神財富。

結語

在中國各類書寫文化現象中,春聯書寫是書寫者參與最多、空間(屋內、庭院、器物)展示最廣泛和觀賞人數最多的書寫活動。李澤厚先生曾明確指出:“中國人很少徹底的悲觀主義,他們總愿意樂觀地眺望未來。”[28]樂觀、自信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縱觀歷史長河,正是因為中華民族的這份樂觀與自信,人們對當下生活的肯定與熱愛,才能在歷經幾千年的風雨變遷中依然堅忍不拔地挺立于世界的東方。在書寫春聯的同時,人們不僅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對中國漢語言文化的認識、理解,還受到了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的熏陶,繼而將這種傳統繼承并傳播下去。每當寫好的春聯粘貼在門框兩側被人們所欣賞時,它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著傳統文化的洗禮和美德的教化,雖不能立竿見影,但卻能潛移默化。不容忽視的是,傳統節慶民俗文化在傳播這種民族精神時同樣奉獻著自己的力量,其價值與意義是舉足輕重的。

注釋:

[1]潘榮陛,富察敦崇.帝京歲時紀勝·燕京歲時記[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95.

[2]王承略,布吉帥,點校.楹聯叢話·楹聯續話[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7.

[3]王承略,布吉帥,點校.楹聯叢話·楹聯續話[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11.

[4]趙爾巽.清史稿·列傳二百三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98:3435.

[5]王承略,布吉帥,點校.楹聯叢話·楹聯續話[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245.

[6]劉體智,撰.劉篤齡,點校.異辭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7:167.

[7]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三回[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9:185.

[8]王承略,布吉帥,點校.楹聯叢話·楹聯續話[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82.

[9]顧平旦.中國對聯大辭典[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601.

[10]顧平旦.中國對聯大辭典[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601.

[11]劉太品.中華春聯實用手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4:439.

[12]劉太品.中華春聯實用手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4:439.

[13]吳可讀.吳柳堂先生文集·卷三[M].北京:集成圖書公司,1908:35.

[14]劉太品.中華春聯實用手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4:452.

[15]劉太品.中華春聯實用手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4:152.

[16]劉太品.中華春聯實用手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4:155.

[17]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四回[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4:30.

[18]王承略,布吉帥,點校.楹聯叢話·楹聯續話[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7.

[19]王承略,布吉帥,點校.楹聯叢話·楹聯續話[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152.

[20]劉太品.中華春聯實用手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4:442.

[21]顧平旦.中國對聯大辭典[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601.

[22]劉太品.中華春聯實用手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4:193.

[23]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3.

[24]喻岳衡,點校.對聯話·卷十三[M].長沙:岳麓書社,1984:348.

[25]橘井:井中的泉水泡橘葉可用于疾疫救治。

[26]劉太品.中華春聯實用手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4:168.

[27]池上嘉彥.張曉云,譯.符號學入門[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20.

[28]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色丁香|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亚洲最大综合网| 免费激情网站|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jizz国产在线|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婷婷六月综合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不卡无码网|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不卡无码网|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久草热视频在线| 日韩在线中文|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日本黄色a视频| 91免费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在线|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网址|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国产一区成人|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国产三级成人| 97在线公开视频|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日韩动态图|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 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日韩毛片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自拍欧美亚洲|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有码在线| 亚洲丝袜第一页|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日韩二区三区无|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网页播放|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 播五月综合|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午夜精品区|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狠狠亚洲五月天|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亚洲第一视频区| 亚洲精品在线91|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