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吉平
高等書法教育的任務首先當然是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書法藝術,但在后工業時代,繼承弘揚書法藝術的意義何在?高等書法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又是什么?這兩個問題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這就是——高等書法教育的歷史使命是什么?
書法藝術的經典是古人創造的,書法藝術的極致也是古人已經達到的,但古人卻認為書法是小道,而不是大道。但小道也是道,而不是非道。書法既然是道,那么高等書法教育的核心便應該是傳道,高等書法教育所涉及的教學內容諸如書法技法、文字學、書法史、古典文學、書法美學、文獻學……都應該以傳道為宗旨,而絕不僅僅是傳技。
什么是道?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1]此言道不可道,因為道非常高深,非常高妙,以至于妙不可言。如果道妙而可言,那就不是我們一般所說的道了。道其實是可言的,前提是你必須得有一顆慧心,能聽懂不可道之道、不可言之言。道者道也,人生之大道、宇宙之大道也。如此言之,道其實也很簡單,或者說一點也不復雜,道就是人生的道路、做人的道理,對中國人而言,就是儒家所謂的五常,也就是仁、義、禮、智、信。
仁者愛人,這是道的基礎。人人生而平等是人類的美好理想,所以說是理想,因為它不是現實。現實社會的人存在智愚、貧富、美丑等差異,或者說差距,這種差距有的可以通過人自身的努力縮小或者消除,但更多的時候則是無法避免、無可奈何。怎么辦?用愛來消除。智商可以不高,財富可以不足,相貌可以平平甚至丑陋,但善良則是人人可以擁有的,只要你擁有一顆仁心,人人相互關愛,世界便會和諧,生活也會無限美好。然此所謂仁愛并非毫無原則的兼愛,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2]對待不仁之人,可以痛惡,可以怒斥,目的還是為了維護仁德。對美的追求是所有藝術的特質,書法藝術自不能例外。而中國人的傳統則是將美與善緊密結合或者說合二為一。孟子曰:“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盵3]仁愛之心充盈內心并能發揚光大,此之謂美。因此,堅守仁德、堅持向善才能書寫出內外兼善、大美不凋的書法藝術極品。
要做到仁,則不仁之事便不可為。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這便是義。所為者,當為行善;所不為者,當為作惡。面對名聲,顏之推云:“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盵4]文人好名,進而求名,這都不違于仁,但如果是有名無實、名不副實則名聲無論如何響亮,亦多為通過不正當手段所得,是為“竊名”,是為不義。面對財富,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盵5]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鞕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6]“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盵7]古人論書,有所謂心正則筆正之說,其主旨便是要求書法家做人要講究一個義字,而能做到義的前提是不違于仁,如此才能真正表現出中國書法的書法精神。
做事有規矩,有原則,有分寸,講儀式,此之謂禮。禮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大宗,大到什么程度?有卷帙浩繁的三禮傳世。三禮者,《周禮》《儀禮》《禮記》之謂也。三禮讀罷其一,你會浩嘆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文化的民族,讀遍三禮,你則會感覺中華民族是最有文化的民族。所謂知書達理,說的就是我們優秀而偉大的先民們?!吨芏Y》是孔子一生努力堅守的政典,也是他所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周禮》偏重于政治制度,主要記載周代設官分職的具體情況,記載了王室的所有官名及其職權,還涉及分封制度、刑法、田制、樂舞、納稅、力役、兵役、農業、工藝、禮俗等方面的內容,幾乎無所不包?!秲x禮》則偏重于人的行為規范,記載了包括冠、昏、喪、祭、朝、聘、宴享等典禮的詳細儀式,是周代士大夫階層必須遵守的禮儀,其按等級設置的人倫禮儀繁雜而有序,為人類歷史上禮儀文化之巔峰?!抖Y記》則是解釋《儀禮》的一本書,具體記載、論述兩周的禮制,解釋禮的含義,許多地方以孔子和弟子問答的形式記述修身做人之禮,也就是今天所謂的做人的基本準則。《禮記》的內容十分廣博,舉凡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生活、歷法、地理等均有涉及。《禮記》是儒家較為原始的政治、倫理、哲學思想的集大成式的經典著作。進入21世紀,先秦的禮儀自然不可能在今天繼續實行,但其中表現出來的對社會秩序、人倫規范、道德準則的儀式要求和敬畏精神則依然需要今人很好繼承。如《禮記·儒行》篇,完整提出了讀書人(儒)的責任、行為與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成為千古不磨的中國知識分子的行為準則?!抖Y記·曲禮上》有“毋不敬”一語,正是對禮的精神的準確闡釋。禮的意義不在于形式,而在于通過對禮節的遵守培養一種嚴肅莊重的人生態度,也就是一種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生態度,而這種態度正是當下所最為缺乏的。書法作為六藝之一,其嚴謹的法度與嚴格的禮儀制度如出一轍,書法家如果缺乏對禮的這種敬畏精神,是很難修煉到很高的藝術境界的。
做人需要知識,更需要智慧,智慧之光可以燭照萬物,此之謂智。智慧與聰明相關,但絕不止于聰明,也就是說智慧與智商不同。德國心理學家施特恩提出的智商的概念,指一個人的智力商數。智商可以衡量一個人智力的高低,卻不能決定一個人智慧的大小。這就是為什么有許多智商超常的人一生的成就反而不如智商中等的人的最重要的原因。儒家強調的智,更多是智慧之智。智慧從實踐中取得,從名師處習得,從名著中讀得。作為書法專業的學生,所謂實踐絕非只是書法技法實踐,生活實踐應該更為重要,人生目標的選擇則是生活實踐的最大體現。因此,書法名師大家教人具體寫字的時候少,教人認識人生、認識世界的時候多。在急功近利、人心躁動的當下,盡管教授、博導越來越多,但真正可以做到學問見識卓然不群者已經是鳳毛麟角,能遇到一位名師大家已經很難。怎么辦?讀名著,讀經典。作為書法專業的學生,要讀基本的國學經典,《說文解字》、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唐詩宋詞、唐宋散文,這是最基本的中國傳統典籍。就現狀而言,真正讀過這些經典的書法人實在沒有幾個。不僅是書法專業的學生,即便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也未必全讀過。一個無奈的現象是,問題不僅出在學生身上,連許多古典文學專業的教授都不懂《說文》,不懂詩詞格律。所以,高等書法教育的任務繁重,使命重大。書法專業所涉及的主干課程幾乎囊括了文史哲全部內容,通過書法的學習,書法專業的學生要把這個傳統文化、傳統經典繼承下來,延續下去。我們先不要說弘揚發展,繼承下來已經不易,唯有如此,中華文脈才不至于中斷。
關于智,西方哲人談的更傾向于知識,也更具體一些。英國哲學家斯賓塞認為人的“完美”生活應分為五類,要達到這五類完美生活的要求,就必須接受內容涉及解剖學、生理衛生、語文、邏輯學、算術、幾何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社會學、外國語、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歷史、繪畫、雕刻、音樂、詩歌等的全方位的教育,也就是斯賓塞在《教育論》中提出的“德智體”的教育思想。在社會分工日益精細的今天,讓一個人達到掌握人類所有知識的要求顯然不合實際,但過分細化專業則必然制約一個人的健康成長。當代中國的高等教育便存在專業劃分過細的問題,甚至同一個專業因研究方向單一而造成教學科研水平低下的問題。如中文專業古代漢語與古典文學的分工、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分工,歷史專業先秦史和唐宋史的分工等,都不盡合理。要求當代學者成為斯賓塞這樣橫跨所有科學文化領域的通才固然不現實,但相關學術領域的知識及技能還是應該掌握、打通的。對書法專業而言,應該具備基本的中國歷史知識、古代漢語與古代文學的知識、中西哲學知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史哲知識。換言之,歷史專業不能掌握的中國古典文學知識書法專業應該掌握,漢語文學專業不能掌握的詩詞寫作技能、歷史知識書法專業應該掌握,哲學專業不能掌握的藝術鑒賞能力書法專業應該掌握,歷史專業、漢語文學專業及哲學專業都不能掌握的書法技藝書法專業應該掌握。而這種要求其實并不過分,民國之前的學人基本都具備這些知識技能,也就是說,在那個時代,同時具備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書法家身份的人比比皆是,如梁啟超、陳寅恪、魯迅等。這應該是對書法專業的科學定位,是對高等書法教育的基本要求。
信者誠信,說話言而有信,做事誠實認真。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盵8]近年談工匠精神的越來越多了,其目的在振興我國的制造業,真正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其實,中國的制造技術在古代一度并不落后,尤其是工匠做工精細認真的精神并不比別的民族差。這一點無論從《周禮·考工記》的文獻記載還是從大量的出土文物中都可以看出來。而現在中國的制造業不盡如人意,技術落后只是一個方面,而做事的誠信度不如古人則是問題的根本。我們每年都有城市內澇的情況出現,地下排水設施不合格、不達標成為一個突出問題。其實,我國古代的下水道工程并不比某些發達國家差。2011年7月19日,北京大雨,故宮已經使用了600年(明代)的下水道安然無恙。隋唐時期長安城朱雀街的下水道寬達3.3米,深有2.3米,遠遠超出現代城市下水道的規模。可見,當代人的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態度問題、“行不篤敬”的問題,正所謂非不能也,乃不為也。而書法教育、教人寫字一筆一畫不能茍且,一筆一畫都要中規入矩,一筆一畫都需合乎法度,正與工匠精神高度一致,高度吻合。所以,學習書法最大的作用便是磨練人的意志,培養一個人做事認真耐心、誠實篤敬的精神。故曰:書者抒也,書者信也。抒發一個人的志趣情懷,書寫一個人的誠信品格,此高等書法教育之又一大歷史使命,可不慎諸?
中華民族對人類的最大貢獻在于文化,歐美各國對人類的最大貢獻則是科學技術。如前所述,中華民族不僅是有文化的民族,而且是一個最有文化的民族。一管柔毫,可以涉及整個中華文化,涵蓋中國文化的諸多領域。傳承書法藝術,就是延續中華民族的文脈,這才是高等書法教育的根本任務。由此可知,高等書法教育的歷史使命便是提升民族道德水平,延續中華正統文脈,傳承書法藝術、技藝,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注釋:
[1]任繼愈.老子新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0.
[2]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三聯書店,2002:85.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2:215.
[4]顏之推.顏氏家訓[M].上海:上海書店,1986:23.
[5]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三聯書店,2002:87.
[6]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三聯書店,2002:175.
[7]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三聯書店,2002:178.
[8]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三聯書店,20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