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純,張艷菊
[河南省鶴壁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河南 鶴壁 458000]
危重癥是臨床急診常見疾病,其病情發展迅速,極易發展為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病死率高[1]。在嚴重創傷、感染、缺血、缺氧和休克等應激狀態下,腸屏障功能會發生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腸道通透性增加,細菌毒素和細胞因子被釋放入血,進而引發全身炎癥反應[2]。腸型脂肪酸結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是反映腸道屏障功能的生物標志物[3]。目前,關于IFABP在預測危重癥患者預后中的作用的研究較少。為此,本研究擬探討IFABP在危重癥患者預后評估中的價值,為臨床危重癥管理提供實驗室依據。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河南省鶴壁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急診科收治的123例危重癥患者,其中男55例、女68例,年齡(50.2±18.5)歲。危重病的診斷標準參照文獻[4]。臨床疾病包括心血管病(25例)、腦血管病(15例)、重癥肺炎(12例)、重型肝炎(8例)、嚴重創傷(11例)、燒傷(9例)、中毒(10例)、膿毒癥休克(10例)、大手術后(10例)、重癥胰腺炎(5例)、其他(8例)。依據28 d轉歸情況將所有患者分為死亡組(28例)和存活組(95例)。排除標準:(1)年齡<18歲;(2)患慢性腸道疾病;(3)患慢性腎功能衰竭;(4)住院時間<24 h。另選取同期河南省鶴壁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無基礎疾病及肝、腎功能異常的健康體檢者35名作為正常對照組,其中男15名、女20名,年齡(50.9±15.1)歲。各組間年齡、性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河南省鶴壁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對象均知情同意。
1.2.1 一般資料 通過醫院電子病歷系統收集所有患者入院24 h內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基礎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等]、入住科室、快速序貫器官功能衰竭評分(qui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qSOFA)等。qSOFA評分標準參照文獻[5]。記錄所有患者28 d的轉歸情況(存活或死亡)。
1.2.2 IFABP和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檢測 采集所有患者入院24 h內、正常對照者體檢當日的靜脈血5 mL,1 200×g離心5 min,分離血清,保存待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IFABP,試劑盒購自荷蘭Hycult Biotech公司,檢測儀器為ReadMax1500型酶標儀(上海閃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CRP,試劑盒購自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檢測儀器為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嚴格按儀器和試劑說明書操作。
采用SPSS 17.0軟件和MedCalc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評價各項指標判斷危重癥患者死亡的效能。采用二分類變量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評估危重癥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死亡組入住重癥監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比例、qSOFA評分及血清CRP、IFABP水平均顯著高于存活組(P<0.05),糖尿病和COPD所占比例2個組之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死亡組和存活組血清CRP和IFABP水平均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危重癥各組及正常對照組一般資料及血清CRP和IFABP水平比較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IFABP、CRP和qSOFA評分判斷危重癥患者死亡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分別為0.865、0.750、0.808。見表2、圖1。

圖1 各項指標判斷危重癥患者死亡的ROC曲線

表2 各項指標判斷危重癥患者死亡的ROC曲線參數
以危重癥患者是否死亡為因變量(死亡=1,存活=0),以CRP(<36.82 mg/L為0,≥36.82 mg/L為1)、IFABP(<36.20 ng/mL為0,≥36.20 ng/mL為1)和qSOFA評分(<2.0分為0,≥2.0分為1)作為協變量,采用二分類變量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危重癥患者28 d死亡的危險因素。結果顯示,IFABP≥36.20 ng/mL、CRP≥36.82 mg/L和qSOFA評分≥2.0分均是危重癥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值分別為10.668、3.775、9.048,95%CI分別為3.498~32.533、1.156~12.325、1.818~45.038]。見表3。

表3 危重癥患者28 d死亡的危險因素分析
危重癥患者在應激狀態下機體會發生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包括腸道屏障功能損傷、細胞因子釋放等,引起臟器功能衰竭,進而導致死亡[6]。本研究評價了腸道屏障功能損傷標志物IFABP對危重癥患者的預后評估價值。結果顯示IFABP 判斷危重癥患者28 d死亡的效能最高(AUC為0.865),高水平IFABP(≥36.20 ng/mL)是危重癥患者28 d死亡的危險因素。
CRP屬于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當發生組織損傷、感染、腫瘤等時,CRP水平可顯著升高,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癥標志物[7]。IFABP是脂肪酸結合蛋白家族的一員,作為成熟小腸上皮細胞特異的小分子胞質蛋白,在脂肪酸吸收和細胞內轉運中起著重要作用。當腸上皮細胞受損時,IFABP會被釋放入血,因此可作為腸道早期損傷的特異性標志物[8]。陽劍等[9]的研究結果顯示,危重癥死亡患者CRP水平顯著高于存活患者(P<0.01)。張瑋等[10]的研究結果顯示,危重癥死亡患者IFABP水平顯著升高,與危重癥疾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危重癥患者死亡組血清IFABP和CRP水平及qSOFA評分均顯著高于存活組(P<0.05);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IFABP判斷危重癥患者28 d死亡的AUC為0.865,高于CRP(0.750)和qSOFA評分(0.808),IFABP以36.20 ng/mL為最佳臨界值,判斷危重癥患者28 d死亡的敏感性為71.4%、特異性為84.0%。這提示IFABP或可作為判斷危重癥病情嚴重程度的指標。
PITON等[11]的研究結果顯示,高水平IFABP(≥355 pg/mL)是影響危重癥合并休克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OR=4.46)。SEKINO等[12]的研究結果顯示,IFABP水平是影響膿毒癥休克合并腸缺血患者28 d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OR=1.036,95%CI為1.003~1.069)。本研究結果顯示,高水平IFABP(≥36.20 ng/mL)是危重癥患者28d死亡的危險因素(OR=10.668,95%CI為3.498~32.533)。但也有不同的研究結果,LI等[13]發現,IFABP水平與危重癥合并急性胃腸功能障礙患者的預后無關;張小彬等[14]也得出了相似的結果(IFABP不是膿毒癥患者28 d死亡的危險因素)。造成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與研究對象存在異質性有關。本研究的患者包括創傷、嚴重感染、膿毒癥等多種疾病,未對單個危重癥疾病進行研究,因此IFABP是否與某種疾病導致的危重癥有關還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危重癥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與IFABP水平相關,IFABP對于危重癥患者的預后評估有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