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涯
(中國礦業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16)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對于提升學生心理素質,促進身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特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大學生群體中的焦慮、抑郁、自卑、社交恐懼等負面情緒日益加劇,心理問題高發。教育部黨組文件《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要加快構建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因此,高校在實際工作中紛紛探索各種創新途徑,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因其覆蓋面廣、趣味性強、靈活度高、便于實施等特點,成為高校創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對于營造校園心理文化氛圍,優化心理育人環境有重要意義。但在具體實踐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也存在一些共性問題,比如主題不鮮明、統籌力度小、創新性不足、運用不充分等,嚴重制約活動開展的期望效果,弱化了“心理育人”的價值內涵。本文針對此現狀進行研究思考,并提出創新路徑對策,以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新思路。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本質上仍屬于校園文化活動,但其與一般的文體娛樂活動具有明顯的區別。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題更加鮮明、任務更加明確、聚焦更加精準,但當前許多活動存在明顯不足。其一,將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與一般的文體娛樂活動混為一談,把一些唱跳玩樂的活動使用心理詞匯進行包裝,或冠以心理健康的主題,名不副實。再者,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更偏向于知識的宣傳普及,部分師生對于心理問題“羞以啟齒”,談“心”色變,使得對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缺乏有力回應,學生也未能從中達到心理需求預期,導致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的期望值降低、積極性退化。最后,活動覆蓋面雖廣,但精準度不夠,當前活動的參與者多為品學兼優、素質良好的學生,他們參與活動的目的更偏向于個人展示和獎勵吸引,對于心理需求的程度較低,而真正需要心理呵護、狀態調適的學生,其活動參與率反而很低,在活動策劃和總結時容易缺少對這部分學生的關注。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多集中在新生入學、春季開學、“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等階段,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周、教育月的形式開展。在實際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缺乏有效統籌,主要問題有:一是在短時間內集中開展大量活動,有時還要求學生強制參加,使得學生應接不暇,活動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階段,也經常會有其他主題教育活動同時開展,時間沖突嚴重,學生忙于奔波,精疲力竭,反而影響學業學習和身心健康。三是活動多維度重復覆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般會組織開展學校層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各二級學院從自身管理角度出發,也會組織開展各類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造成相似活動重復舉行、浪費資源。四是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多面向低年級學生,習慣默認只有低年級學生才需要或才可能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容易忽略高年級學生在不同階段也會現出不同的心理問題,也需要適當的實踐活動來輔助調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作為學生活動,也難以避免落入活動模式“同質化”的窠臼。一種是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與一般文體娛樂活動“同質化”,缺乏對心理內涵的深入挖掘,習慣將一般文體娛樂活動的開展經驗直接遷移到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中來。隨著高?!靶睦碛恕惫ぷ魍七M,很多活動開始加入“心理元素”,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同質化”加劇。第二種是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內部“同質化”嚴重,許多實踐活動多采用講座、班會、座談會、培訓會等形式,側重對群體的知識普及,缺少將具有實踐價值的個體心理問題識別、疏導、干預的專業方法融入其中。部分活動也會采用征文、演講、涂鴉繪畫、情景劇等形式,形式雖有創新,但內容創新仍然不足。此外,據調查發現,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最主要的是希望可以釋放壓力、獲得樂趣,其次才是獲取知識。但有些實踐活動過分強調“競爭”“比拼”“選拔”,忽視了“合作”“共贏”“參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和壓力,導致學生在參與活動時更容易焦慮或失落。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科學專業地開展依賴于專業師資力量的指導?!督逃哭k公廳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應按照不低于1:4000師生比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當前,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人數不足的問題。學校層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多數是由學院承辦或聯辦,但學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就更少,使得活動的組織者主要是輔導員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助組織,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普遍不足,活動的科學性、專業性也難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在開展過程中與專業課程、心理測評、心理問題識別診斷等的聯動性不強,存在“就活動論活動”的情況,許多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還停留在造氛圍、重宣傳的階段,忽視了對活動的過程觀察和結果評估,沒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作為繪制心理畫像或輔助矯正心理問題的有效手段,活動中所掌握的心理數據未能有效利用,無法成為學生心理問題識別診斷時的數據支撐。
高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納入統一的校園文化活動建設中來,優化資源配置,統籌活動安排。一是要合理規劃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的時間節點,在新生入學、返校報到、世界精神衛生日、“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等階段,圍繞特定主題開展活動,堅持“少而精”的原則,嚴控活動持續時長,避免學生心理疲勞,產生逆反心理。二是要將大學生心理健康節同科技節、文化節、藝術節等系列主題活動統籌安排,合理布局,避免過度集中在某一階段,使學生分身乏術、疲于應付。三是要精準聚焦學生心理需求,統籌好大眾化和分眾化,既要在關鍵節點開展大眾化、普適性的活動,也要針對特定人群開展分眾化、小而精的活動,前者更側重知識普及和氛圍營造,后者更側重個體引導和調試矯正。四是要充分利用朋輩資源和家校資源,凝聚“心理育人”合力,建立心理咨詢室、測驗室、閱覽室、宣泄室等活動陣地,開展減壓、放松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動性,同時也要面向家長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分享會等活動,講授親子交流的方法技巧,促進家庭和諧,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個持續穩定的環境。
選精培優、塑造品牌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提質增效的必由之路。一是要著眼校級層面的普適性和大眾化,規范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項目申報審批機制,避免活動重復覆蓋,又可以通過項目競爭實現活動創新迭代,同時統籌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的形式、內容,選樹典型,培育精品,減少活動模式“同質化”。二是要著眼學院層面的能動性和分眾化,鼓勵學院結合專業特長和學生特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一院一品”建設,讓活動更接地氣、更有親切感,推動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深走實。三是要探索“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推動實踐活動與新媒體有機融合,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推動新媒體由講座、分享會等傳統活動形式向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新型活動形式轉變。四是要辦好大學生心理工作坊,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由集中化向集約化發展,由階段化向常態化發展,不斷提高工作坊學生的吸引力。五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多調研聽取學生意見和建議,開展集趣味性和知識性、獨立性和合作性于一體的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減少活動中的“競爭”“選拔”性設置,探索體驗式、情景化的活動形式,重視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
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營造積極的校園心理文化氛圍對于培育學生的健康心態具有重要意義。一是要強化正向宣傳,大學是青年成長發展的黃金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應充分彰顯青年積極進取、樂觀陽光、勇敢拼搏、開拓創新的精神特質。二是要選樹典型榜樣,強化引領示范作用,通過心理大使風采展、朋輩導師風采展、自強之星、溫馨宿舍創建等活動宣傳榜樣人物和集體,引導學生學有榜樣、行有示范。三是要運用新媒體手段,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宣傳的時空局限性,擴大覆蓋面,同時要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在線心理輔導隊伍。四是要堅持貫穿始終,針對不同年級、專業、階段所呈現出的不同心理特點和需求,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確保工作不斷線、不掉鏈,保障心理文化氛圍始終濃厚。五是要有合理獎勵激勵,將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對于反響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進行適當獎勵,對活動中的積極分子要給予鼓勵和肯定。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因其專業性特點,需要一支責任感強、業務能力好、創新意識濃的專業力量來指導開展。一是高校要充分利用專業教師、導師、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委員等力量,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業務水平,完善激勵機制,形成專職為主、兼職為輔、專兼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二是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作為一項重要課題來抓,組織專門力量針對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的內涵、策劃、實施、評估、運用等進行研究,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知識融入實踐活動,為更多活動賦予“心理育人”的元素,形成具有可參考、可復制的活動經驗。三是完善實踐活動與心理課程的互動聯動機制,促進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四是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觀察和結果評估,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對有效數據進行收集,并在活動結束后對結果進行分析,將其作為心理測評數據的重要補充,促進心理問題從識別、診斷、矯治的傳統“兜底”模式向主動預防疏導模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