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海音樂學院 陳志帥
美育是什么?教育界、學術界、藝術界對此存在不同認知,本文理解的鋼琴教育包括鋼琴演奏和鋼琴作品賞析教育。我國政府在相關文件中指出: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美育既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訓練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高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淬煉健康人格。①隨著國家對藝術教育的重視,教育體系中美育的比重將持續增長。對學生進行人生觀的熏陶和鑄造,對藝術的學習和修煉是人才培養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藝術可以塑造學生對美的價值判讀,形成學生未來更高的生命境界。
作為樂器演奏之王的鋼琴,有豐富的音樂表達能力,既能表現溫柔細膩的情感,又能進行磅礴的敘事,因而深得普羅大眾的喜愛。在我國,學習鋼琴演奏的人群很廣泛,這些從娃娃時學習鋼琴演奏的群體,為我國鋼琴演奏的精英教育奠定了扎實的群眾基礎。但是,在新時代美育背景下,怎樣將政府關于美育的指示貫徹到音樂教育中,值得研究,本文僅從通識課中鋼琴教育的角度探討將美育融入鋼琴教育的路徑。
我國音樂教育處在不斷升級的狀態,高校鋼琴教學模式有了較大改變,從傳統的師生一對一或者一對二的教學模式轉化為一個班級十幾個學生的教學模式,學生的音樂素養參差不齊,大學期間更多的時間疲于應付各種考研、就業的證書考試,音樂美學教育本應以滴水穿石的方式植入學生的成長過程,現在卻成為遙不可及的教學目標。作為基礎教育的鋼琴美育,在中小學階段是可以通過教師的帶領完成鋼琴作品賞析課程的,但是高考指揮棒導致除要參加藝考的學生之外,其他的學生對與高考科目無關的課程都不重視。
現在我國高校的鋼琴專業教學,教師依然沿襲傳統的鋼琴教學模式,只注重技能的教學,手段單一,缺少教學創新,未對學生興趣進行引導,興趣盎然始于學習之初,黯然應付考試終于期末,甚至有個別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此外,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對鋼琴演奏專業人才的培養重視鋼琴演奏技能的訓練,可以用精益求精來形容,卻忽視鋼琴音樂作品賞析的綜合能力訓練。鋼琴演奏是舶來品,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文化自信和講好中國故事的課程思政目標,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都敬仰冼星海,星海這樣的大師正是將中國文化融入音樂作品,才使其作品成為經典。但目前的高校音樂人才培養方案對于中國文化元素在鋼琴演奏教學和鋼琴音樂作品賞析課中的運用是不夠的。
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雖然不能全面開展鋼琴演奏教學,但是開設音樂作品賞析課,包括鋼琴作品的賞析,對于幫助學生緩解學習競爭壓力,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積極性大有裨益。
無論是鋼琴演奏教學還是音樂作品賞析,都需要有優質的教師引領。在高校鋼琴教學中,既有高水平的鋼琴演奏技能,又有音樂作品的綜合鑒賞能力,還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這樣的教師非常欠缺。中小學基礎教育的優質音樂教師稀少,優質的鋼琴教師更是稀缺,教師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已經合格,對學生進行深層次的美育培養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國鋼琴演奏教育習慣于把鋼琴和其他樂器的演奏進行分隔,忽略了樂器與樂器之間具有的與生俱來的配合、聯系,長期教學的結果就是學生對很多應熟知的曲目卻出現生疏。如:穿插鼓、大提琴、小號、小提琴等許多樂器聲線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若學生對這些樂器不甚了解,只懂得鋼琴演奏,就不能準確地演奏音樂作品。
從家長方面來說,由于歷史原因和教育理念,我國的大多數學校和家庭對藝術教育并不太重視,相當多的家長自身對鋼琴藝術并不清楚和了解,也沒有學習鋼琴的經歷,為孩子選擇學習鋼琴更多也是從應試的角度考慮,忽略孩子的興趣所在。家長對鋼琴學習的判斷還反映在對老師的選擇上,根據自己文化課的經歷單一選擇要求嚴格、認真教學的鋼琴老師,滿足這個單一的標準,家長就認為足夠了。在這種模式下選擇鋼琴學習的學生自然也是懵懵懂懂,稍遇困難就會知難而退,很難堅持。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在校學生以升學、就業為目的參加各種培訓班,希望學習后通過考試以獲取各種資格證書。如此急功近利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學生在相互攀比的心態下選擇學習彈奏鋼琴,將前途競爭優勢延伸至鋼琴演奏能力,在這種功利性的誘使下學習鋼琴,容易忽略鋼琴基本功的練習,直接沖著鋼琴考級目標,于是盡量縮小學習的曲目,縮短學習的時間;第二,學生為通過鋼琴專業大學藝術考試,學習內容局限于考試制定曲目,造成學生即興演奏能力差,缺失伴奏能力,不接觸各種音樂類型、音樂風格和音樂作品,弱化了對音樂作品的創造能力,損害了美育的認知和發現,更不能創造具有獨特性的原創音樂作品。
雖然我國高校依托專業音樂院校和綜合性大學藝術學院的培養,已經有一大批具有專業水平的音樂教師,但是能夠勝任美育的音樂教師仍屬鳳毛麟角。學生從教師那里學到的僅限于音樂技能,于鋼琴演奏而言,學習的幾乎都是演奏技術,對于鋼琴作品的賞析少之又少,這與音樂教師本身的音樂專業綜合素養有著密切關系。一個音樂綜合素養高的教師,在其教學的過程中是可以將音樂作品的賞析在鋼琴演奏或其他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的,然而,現狀是很難做到。
從鋼琴教學設備的投入和更新來看,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家庭對子女藝術修養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鋼琴也“飛入尋常百姓家”。但縱觀大中小學的鋼琴教學狀況,與考試關聯不大的藝體教育設施及設備因經費等問題幾乎處于空白狀態,留下很多歷史陳賬需要消化解決,即使是專業音樂院校的教學設備也僅僅是維持一般教學所需,更新設施跟不上教學發展的要求。在邊遠地區的中小學,多數學生不知鋼琴是何物,鋼琴教育呈現出不均衡的發展態勢。
音樂是最能使人產生聯想和想象的藝術,作為無形的藝術,它彌漫在生活的空間,能夠調節人的情緒,激發人類積極向上的精神,淬煉高尚的人格,因此,鋼琴教師不僅只是傳授鋼琴演奏技術和技巧,也應當著力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力、音樂理解力。無論什么樣的作品,教師應當首先自己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入研讀,體會作品的內涵,對音樂作品展示的美心領神會,充分利用多媒體向學生講解音樂段落的含義,還可以帶學生到校園各處感受音樂在不同場景的意境,把這些感受帶入鋼琴演奏中,必然能夠對音樂作品進行完美的詮釋。
每一部音樂作品都有作者在該作品中意欲表達的思想、故事、情緒,鋼琴作品也不例外,教師和學生只有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包括時代背景和人物背景等,才能準確詮釋作品,這就必須對作品進行分析繼而欣賞,再帶入鋼琴演奏者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完成對作品的二次創作。如鋼琴曲《梅花三弄》改編自中國的古典音樂,作品中的“氣”“韻”“意”“留白”是典型的中國古典音樂表現手法,把這些手法轉換到鋼琴演奏中,通過鋼琴動與靜交替演奏再做變奏,表現梅花不畏艱苦、不爭芳華,在陽光下、在暴雪中錚錚綻放的堅強品質,這是梅花獨特的美,鋼琴演奏和中國的樂器演奏有異曲同工之處,這就要求教師在鋼琴演奏的教學中做到將樂譜里的思想內容通過聲音的方式傳達給學生,學生再通過聽到的聲音來想象畫面,轉化情感和進行內心的活動,在鋼琴演奏中傳遞作品的美。
構建系統的鋼琴教學體系,將鋼琴演奏技術與音樂理論、作品背景、人物思想、人文文化結合起來,加強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完整性,防止教學內容的隨意性。對于鋼琴學習的內容適時調整,提高教學效率,準確、全面地對音樂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對不同特點的學生,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訓練學生規范、正確的學習能力,打好扎實的基礎。當然,鋼琴師資隊伍的建設也是重中之重,只有加大引進人才和培養鋼琴教育人才的力度,才能滿足飛速發展的鋼琴教育的需求。
鋼琴教育在新時代美育的大背景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建立面向人人的美育機制和常態化的藝術展演機制,或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雖然美育背景下的鋼琴教育才起步,尚需各方面的構建與完善,但應該看到,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社會、學校、家庭、學生層面,對美育包括鋼琴教育的重視和投入都是美育發展的最大動力,培養具有健康人格的學生,這是美育背景下的鋼琴教育之幸。
注釋:
①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