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信息技術職業學校 洪 波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中職教育的本質特色,也是推動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地方經濟的發展要與職業教育、企業的發展深度融合。國務院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要“加大對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殘疾人職業教育的政策、金融支持力度,落實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廣大農村培養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同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具有更強的職業性與實操性,能夠更好融入鄉村發展之中(佛朝暉,陳波,張平弟,2019)。
中職教育要為我國的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就必須樹立產教融合是新時代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的意識,堅決貫徹國家深化產教融合的意見和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精神,結合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為不同地區孕育、培育出某個或者某些特定的產業、行業急需的大批人才。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民脫貧的有力武器。在黨的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優先發展農村農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貧困縣、貧困村全部“清零”之后,下一步便是如何有效地銜接和推動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發展戰略,為中職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和機遇。大力發展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要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堅持改革創新、重點突出、精準發力。
中職教育重視產教融合,但實效性差,一些產教融合項目在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側脫節,無法達到既定的目標;部分企業對產教協同育人的參與度不高,校企合作的認知只停留在為學生解決就業問題上,產教融合廣度、深度的不足,使得學生難以適應社會對高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趙朝輝,2022)。
從2019年開始,我校參加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滇西實施方案招生工作,對云南紅河州、臨滄市兩個地區的建檔立卡戶家庭學生開展了職教“精準幫扶”工作,這為課題組的研究目標和工作思路帶來了契機,指明了方向。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的廣州市中職學校要服務鄉村振興,城市反哺農村,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就需要更新觀念和轉變方式,農村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和高素質勞動者的供給要從單純的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學生就業向地方產業需求對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進產教深度融合,以培養適應新時代、新產業、新技術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找準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發力點。中職教育在鄉村振興的創新驅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大有可為。
促進產教融合,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是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田虎偉,孫中婷,2020)。我校圍繞“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兩個話題,依托“云中苔”精準扶貧項目,采用“一體兩融合”育人模式開展校企產教深度融合的探索與實踐,助力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
在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中實施“項目群”教學,是解決學生缺少實踐經驗與崗位實習能力不足難題、培養行業企業高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載體。課題組依據行業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群)任職能力要求,參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把平面設計技術專業人才必備的知識、能力、素質要素整合構建為相應的項目群。以“云中苔”項目為引領,持續開展洛川蘋果、余同號非遺筷子、潮州橄欖等實踐項目教學,使得項目群得以在專業課程改革中以點帶面地持續應用與發展。
1.對接地方產業,促進產學融創
產教融合最主要是產業與專業的融合(陳森英,2019)。為促進中職教育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研究鄉村振興戰略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如何發揮更好的作用,我校“助力精準扶貧之中職產教融合應用研究——以項目群為導向的教學改革”課題組組建了由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教師為主的教學創新團隊,實地走訪我校云南籍建檔立卡的學生家庭和當地農產品企業,了解學生家鄉當地特色的產品。對建檔立卡的學生家庭和當地企業的走訪了解后,課題組發現臨滄市雙江縣的茶葉出品優良,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茶園,由于學生家庭制茶的工藝不夠精湛,不懂品牌的經營和推廣,導致茶葉常年滯銷。
為了解決我校云南籍學生家庭制茶工藝不精湛、彌補沒有品牌運營思路的短板,我校課題組圍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進一步調研臨滄市茶業產品市場和生產企業,結合學校專業推進我校與從事茶葉生產加工的雙江木兮茶業有限公司、廣州聯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進行多維合作,將當地特色產品的茶葉作為幫扶產業,收集貧困農戶的茶葉信息與產品,由雙江自治縣教育局和臨滄教體局推薦優質的當地生產商進行加工廠,收集貧困農戶的散茶與農特產品,把人力資源開發、信息技術服務、產品研發等多個環節融合起來,在人才培養培訓、技術創新上進行合作。
2.對接企業需求,打造項目品牌
在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的產教融合幫扶實踐中,課題組結合當地茶葉特點,以臨滄市雙江縣茶葉項目品牌打造,在2018級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中,開展為云南雙江茶葉進行品牌設計、包裝設計、衍生產品設計等全流程設計實踐。在幫扶過程中,我校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學生原創的“云中苔”商標成功注冊為茶葉品牌,將我校云南籍學生家庭作坊式生產運作推向品牌化運營。
圍繞雙江茶葉產銷運營,在2020級電子商務專業中開展對茶葉產品從質量品控、產品運營、平臺網絡推廣等全流程產品運營實踐。在生產端,通過在茶廠實踐基地的學習,讓在校云南籍學生指導家庭茶葉產品的質量控制,提高產品質量;在運營銷售端,培養出一批基于“云中苔”茶葉品牌設計為導向,電子商務銷售為手段的跨專業技能綜合能力的學生。2020年6月廣東扶貧宣傳日,電子商務專業開展線上線下融合的“云中苔”茶葉營銷推廣活動,云中苔茶葉受到全校師生及社區居民的歡迎。2021年1月,“云中苔”茶葉產教融合創新創業團隊與北京十薈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展線上直播與線下社區營銷,云中苔的品牌影響力逐漸形成。品質良好的雙江茶葉通過學校的渠道推廣出去,逐漸受到廣大顧客喜愛和認可,打開了銷路,為我校云南籍學生家庭創收、增收。在幫助我校云南籍學生在家鄉進行制茶、售茶的創業嘗試的同時,課題組也以品牌運營模式為契機,帶動其他鄉村地區學生家鄉特產的售賣。
為貫徹國家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引入社會資源全面且深度的全過程參與人才培養,促進行業與企業崗位需求全方位、全過程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打造學校與政府、企業、行業多方聯動的產教融合發展新生態,形成校企資源共享、企業深度參與、合作共贏、互補優勢的協同育人模式。課題組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戰略下如何開發產教融合項目,加強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拓展合作的領域和層次,通過知識振興、技術振興,幫助云南籍在校學生家庭發展茶葉生產、提高茶葉產品質量。
隨著產教融合的不斷深化,突破校企合作傳統觀念,結合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和電子商務專業的特點,我校課題組以“來源教學實踐,促進專業建設,提高培養質量”為教學宗旨,從傳統印刷行業、廣告公司轉向UI界面設計、數字媒體等新型領域深化產教融合,促進就業,反推教學改革,形成“一體兩融合”的教學改革模式。所謂 “一體”就是培養適應新時代、新產業、新技術要求的高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兩融合”是指 “校企協同育人”和 “跨專業融合”策略,探索高品質的職業教學與實踐,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和能力,促進人才培養質量。
在“兩融合”的維度上,依托臨滄市茶業產品市場和生產企業,課題組與雙江木兮茶業有限公司、廣州聯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手合作,積極探索以“云中苔”茶葉項目引領設計的課堂教學改革,基于跨專業的教學路徑來發掘產教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并融入傳承傳統文化,促進鄉村振興的育人理念,建立起產教融合文創產品創新創業團隊,從而推動相關專業的規范化建設。
1.“一體”:立足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
學校聚焦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立足“一體”在產教融合中發揮主體作用,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將課堂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的重要載體,突出立德樹人,在教學中育德,在實踐中樹人。
2020年職業教育活動周,學校開展了“弘揚紅軍革命精神,家校助力洛川蘋果”電商助農活動,通過模擬項目與地方產業對接,促進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課題組設計項目任務指導對口專業學生了解革命老區,學習老區革命精神,從而落實課程思政育人;團隊成員到延安洛川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交流,既加強了東西部校間的合作,又通過“弘揚紅軍革命精神,家校助力洛川蘋果”電商助農活動,帶領相關專業的學生幫助農戶們提高銷量,在實踐中樹人。
又如,2021年課題組籌備舉辦了“傳承·我的家鄉我代言”畢業設計展及 “一欖尋味”和“布朗山茶”等一系列具有民族文化、家鄉特色的產品推廣活動。產品推廣活動以傳統、創新、和諧、發展為宗旨,傳承民族文化、展示家鄉魅力,課題組指導學生在了解家鄉文化,總結家鄉魅力的同時,尋找家鄉特色產品;通過產品推廣設計實踐,以專業為載體,挖掘學生創新創業、服務家鄉的潛能,激發創新創業團隊師生共同助力鄉村振興的熱忱。畢業設計展既是學生學業成果的展示,也是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的展現,學生用先進的理念,創新的手法和各具特色的形式呈現了專業的水準,更體現了青年學子對家鄉的情感和敢于擔當的社會責任。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73%以上的非遺項目保存在傳統鄉村。對于我國遼闊的傳統鄉村來說,既從品牌發展層面激發傳承人群傳承技藝和融入市場的積極性,也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的內在新生動力。課題組將美育與非遺文化、鄉村振興相結合,把具有歷史底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活,把理解、喜愛傳統文化落到校園生活的實處。
為進一步發揮非遺在助力脫貧攻堅和推動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課題組不斷探索“非遺+鄉村振興”,以傳統工藝為重點,對非遺文化進行系統梳理,重點選取云南學生覆蓋面大、從業人員較多、適于帶動就業、有市場潛力的非遺文化項目,打造非遺傳承扶貧學生,并將傳統燈籠技藝引進課堂,通過中秋新生聯誼活動,讓云南學生通過非遺項目領略傳統手工藝的魅力,助力鄉村振興。在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的包裝設計與制作課上融入了燈彩藝術、愛國愛家美育教育的理念,教師為學生們講授如何制作傳統節日中秋節燈籠,傳授非遺燈籠文化知識。學生在手工制作中獲得快樂,在潛移默化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秋節開展了“育美繪愛”慶中秋制作燈籠活動,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動力,種下理想的果實,助力非遺文化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生根發芽、縱深發展。
2.兩“融合”之一:校企協同育人深化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下的教學以企業崗位素質培養為導向,在教學中更要關注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與職業素養能力,課題組對標平面設計的崗位需求,將標志與VI設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等課程以項目群為載體進行系列文創設計,舉辦“傳承·我的家鄉我代言”設計展系列活動,配合電子商務市場崗位需求,培養學生商品拍攝及圖片處理的視覺管理能力、商品詳情頁制作和網店裝修能力、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商品推廣和運營能力等,運營中加入動漫與游戲制作專業的AR虛擬主播與團隊老師進行互動,更進一步打破各專業壁壘,加強項目群在新媒體方面的推廣與運營能力。同時,課題組建立及時有效的教學反饋機制,完善個性化人才培養,及時總結經驗,為日常教學的因材施教提供依據和方法。
3.兩“融合”之一:跨專業融合實現全面發展
推進專業課程融合,拓寬學生就業崗位渠道,培養復合型人才。課題組近兩年持續推進了計算機動漫與游戲制作、電子商務跨專業課程融合,18級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進行品牌設計、包裝設計、衍生產品設計,20級電子商務專業對產品開展推廣、市場營銷,培養出一批基于“云中苔”茶葉品牌設計為導向、電子商務銷售為手段的跨專業技能綜合能力的學生。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以“云中苔”真實項目產品為導向,將教師、學生引入工作情境中,通過師生、學生間對真實、復雜問題的合作探討,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意義構建,最終形成系統、完整的職業能力。
我們與企業專家共同設計開發項目,打破學科教學體系的影響,圍繞三個專業同類型課程的性質和真實任務需求開發出系列項目群。跨專業課程融合項目群培養了學生全面、系統的職業能力,而非單純的學科能力,為學生未來就業拓寬了崗位渠道,為教學帶來了新鮮且對崗位對接有參考意義的案例。作為教師與企業對接的其中一個窗口,跨專業課程融合項目群為教師的發展與知識結構更新帶來了便利。教學實踐表明,基于項目群驅動的跨專業課程融合可有效改善教學質量,解決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注重德技雙修,全面推進“三全育人”。在跨專業課程融合項目群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探索出將專業課程教學與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的創新路子。
比如,在電子商務專業課程教學中,課題組開展了黨史學習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相結合的教育試驗,貫徹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政策,把革命老區洛川的蘋果引入校園,帶領學生在開展校園O2O營銷的專業實踐中認識并宣傳國家政策,在實際行動中感悟黨重要政策的意義和價值,加強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又如,在動漫與游戲制作專業課程教學方面,課題組堅持“以學生為主”的教育原則,結合三維動畫建模技術,策劃、制作了以“探尋·廣州紅色足跡”為主題的“真人+動漫”黨史學習教育微黨課,將原創3D動漫形象融入黨史學習教育,引導青少年學好百年黨史、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
同時,課題組在教學里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文創設計與產教融合的項目群創新,充分依托學校產教融合優勢,讓學生更貼近和了解電商等行業發展需求,參與和創造出具有價值的專業項目,培育和提高了學生的文藝素養,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在教學實踐整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
以非遺“余同號筷子”項目為例,將其帶入我校平面設計、電子商務專業課堂,以筷子的包裝設計、商品Banner圖設計為導向,打破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實現藝術設計零距離切入企業和市場需求。在課堂上,以引導—發現—研究性學習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打破傳統課堂時空限制,以項目實踐過程為主線,教師針對學生遇到的難題給予適當的啟發,引導學生自行研究并解決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實踐操作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同時,課堂中傳遞筷子文化,讓學生體驗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體驗非遺文化所蘊含的傳統工藝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實踐證明,跨專業課程融合項目群也是實現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培養綜合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之有效途徑。
通過專創融合,將創新創業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由于項目教學的天然優勢,我們的教學與市場零距離接觸,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評價也引入了市場評價,創新思維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同時學生零距離面對市場,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業熱情。對于有市場價值的項目,我們引導學生參與各類創新創業比賽,在校園營造創新創業氛圍。教學實踐表明,基于項目群驅動的項目,對促進產教深度融合,推動我校學生創新創業技能提升有重要意義,以項目群驅動的跨專業課程融合可有效改善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管理創新能力。
通過兩年的課題實踐,我們深感“一體”和“兩融合”的聯動對教學效果的正面影響,一方面人才培養從“兩融合”獲得符合行業需求的教學資源,使教學保持良性的動態更新。另一方面作為“兩融合”的校企協同育人和跨專業課程融合是教學模式的動力源。兩融合互為補充、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使得不同地區能夠依托地方資源優勢,促進不同地區資源的開發利用。“一體兩融合”這一模式的提出,以項目群為導向的趨勢發展應用,完善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一體兩融合”育人模式,通過產教聯合、鄉村振興,形成具有特色的項目群、創新型產教驅動體系和發展模式,開展規范化專業建設,推進職業教育發展。
1.深度融合,完善人才培養機制
教學改革實施2年來,“云中苔”的品牌影響力逐漸形成,校企合作受益學生333余人。多家媒體報道,迅速擴大了“云中苔”的品牌影響力,帶動銷量直線上升。依托“云中苔”品牌項目,學生學習實踐的成果得到廣泛認可,跨專業融合顯著提升了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 “云中苔”茶葉的品牌設計、包裝設計及衍生產品設計榮獲廣州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職業技能競賽文化創意比賽一等獎;“云中苔”茶葉標志設計和文創產品設計獲第39屆GBDO廣東之星創意設計學生組優秀獎;2021年6月,“傳承紅色基因 賦能教學創新”被評為廣州第六屆職業教育金睿獎先進黨建案例。
學校以 “打造雙江茶葉品牌,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致力于原生態有機農產品或農副產品的開發與銷售,通過產教融合模式,進行產品品牌開發、包裝設計、營銷推廣,打造產品品牌,打通特色農業與市場的連接,打破各專業壁壘,將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中,促進計算機平面設計、動漫與游戲制作、電子商務等專業課程的融合發展,以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動計算平面設計專業建設,實現了以項目群為導向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
2.團隊建設,全面提升師資水平
課題組成員結構合理,有高級講師、講師和初級講師。推進產教融合,教師應該兼具扎實專業理論與豐富的專業實踐經驗(李偉萍,李敏,2014)。在課題實施的兩年里,教師以項目群為導向,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了深度的課程革命,不僅教學理論知識得到提升和拓展,而且在項目教學實踐中,不斷發現現實問題、解決現實問題,教師的教學能力、專業能力也得到全面的提升。課題組的教師基于本項目發表論文數篇,也在教育教學領域獲得多個省、市獎項。
3.協同創新,推進教學模式研究
課題組從專業建設到校企合作出效益、從創新創業大賽到成果轉化運用促振興、從“課堂革命”到“1+X”證書引領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從資源建設到精品課程開發等開展了充分研討。只有做好產教深度融合,將課堂、競賽、實訓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才能助力鄉村振興,藝術類專業才能煥發新的生命力。
中國有夢,大愛無疆。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的、持續不斷的工作,課題組將再接再厲,結合自身專業特長,為國家扶貧、鄉村振興工作添磚加瓦。團隊將繼續探索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規律,總結中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實踐經驗,形成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