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軍
骨關節炎會對關節造成嚴重的破壞,導致患者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正常生活。
疼痛是骨關節炎的主要癥狀,主要表現為持續鈍痛,通常疼痛會在患者活動以后出現,通過休息能得到緩解。隨著病情加重,患者休息時也會出現疼痛。患者在睡眠時,可能會因為關節周圍肌肉受損,對關節的保護功能降低,而導致疼醒。疼痛會引起患者出現功能障礙——關節活動會因為疼痛而受到限制。
病變的關節會在靜止不動后,尤其是清晨變得僵硬,適當活動后僵硬感逐漸減輕。不過,晨僵的時間往往十分短暫,通常不超過半個小時。黏著感是指患者關節靜止一段時間后再進行活動時,會感覺如同被粘連在一起一樣。
如果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持續惡化,可并發膝關節積液,導致膝關節周圍有壓痛、腫脹的感覺,局部肌肉可能發生痙攣。
患者受累關節局部往往存在壓痛。壓痛是指患者主觀沒有疼痛感覺或痛感較輕,當用手施加壓力時,疼痛明顯或比未加壓時明顯。
該病的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這是因為軟骨細胞因老化,其功能和性質發生了改變,軟骨細胞保護和修復組織的能力,有絲分裂和自身合成的能力以及對合成代謝生長因子的反應性能均有所下降。此外,年齡的增加可能伴隨肌肉力量和感覺敏感性的下降。肌肉和自我感覺等關節保護機制發生的退行性變化,也增加了該病的患病風險。
患有骨關節炎的女性的比例較高,尤其是手、膝蓋、臀部和腳等部位的骨關節炎患病率和病情的嚴重性更高。這與絕經后女性缺乏雌激素有關。
肥胖會增加關節的負擔,導致患病或病情加重。此外,肥胖者多存在脂質、嘌呤和糖類代謝異常,會增加骨關節炎的患病風險。
在醫生指導下,患者可以服用布洛芬、美洛昔康等止痛消炎藥,緩解疼痛感。還可以服用軟骨保護劑如硫酸氨基葡萄糖等進行治療。
骨關節炎常用的手術療法有截骨術、關節清理術、關節融合術等。截骨術多用于髖、膝骨關節炎的矯形,通過截骨糾正關節力線和受力分布,達到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的目的,并可延遲關節置換的時間。關節清理術是指對膝關節進行沖洗、病變軟骨修整、破損半月板切除以及滑膜切除等手術過程。正常的關節是由骨頭和關節軟骨組成的,在肌肉的牽拉下能夠彎曲和旋轉。關節融合術是將關節軟骨去除,將病變關節固定于醫學上的功能位——即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位置,令其失去“活性”從而避免疼痛。通過此手術,患者可獲得一個穩定、無痛、能負重的關節。
骨關節炎在急性發作期間,關節發生紅腫、疼痛時,患者可先進行局部冰敷。等患處消腫退熱之后,可采取熱敷以加快血液循環。在慢性骨關節炎發作期間,患者還可在醫院采用紅外線、針灸等理療方式來緩解疼痛。
如果病情較輕,患者可以做一些比較溫和,不增加關節負重的運動。游泳、打太極、慢走等運動對于緩解疼痛,延緩病情發展有很好的效果。適當鍛煉還可以減輕患者的體重,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少關節的負擔,從而達到輔助治療的目的。
(1)騎自行車鍛煉
騎自行車運動可以鍛煉骨關節,對骨性關節炎和關節腫脹都有很好的緩解效果。切記騎行速度不要太快。每天堅持騎車1個小時左右可以避免關節僵硬等癥狀。
(2)腿部肌肉力量鍛煉
患者在急性骨關節炎發作期時需要多休息,等到病情穩定時可以針對大腿肌肉進行鍛煉。如直腿抬高練習可增強肌肉的力量以支撐關節。
平躺抬雙腿練習:患者采取仰臥位,雙腿伸直并攏,慢慢向上抬高,保持15秒左右,輕輕落下。可重復鍛煉20次。
平躺抬單側腿練習:患者平躺在瑜伽墊上,彎曲左腿,左腳放在地面上,右腿伸直、腳尖向上,通過收縮右腿的肌肉逐漸向上抬高右腿。保持大腿的肌肉處于緊張狀態,在高處停留3秒,緩慢放下右腿至地面。重復10次然后換腿,做兩套。
(3)慢跑
對于膝關節癥狀較輕的患者而言,健步走是增強關節韌帶彈性的好方法。走路結束后不宜馬上停下來,應緩慢步行或原地踏步。
體重的下降能夠防止或減輕關節損害,并能減少患病關節所承受的壓力。
應盡量避免關節遭受外傷和反復的壓力,以降低關節軟骨受損害的可能性。
有醫學研究證明:雌激素替代療法可明顯降低絕經期后婦女患骨性關節炎的可能性,特別是膝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