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叢
胃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人數的首位,其發病年齡一般在50歲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胃癌能夠發生在胃部的任何位置,約有半數以上的胃癌患者的主要發病部位在胃竇部,胃大彎、胃小彎及前后胃壁均能受到疾病的累及。大多數的胃癌患者早期不會出現顯著的臨床癥狀,部分患者會出現類似胃炎或者胃潰瘍等慢性胃病的癥狀,如上腹部不適、噯氣等情況,所以常被患者忽略。因此,當前我國胃癌的早期診斷率較低。目前,臨床上常選用手術、化療等方法進行治療。
(1)地域
胃癌的發病率存在顯著的地域差異性,我國西北部、東部沿海地區居民的胃癌發病率比南方地區高。
(2)飲食
長時間食用重口味、腌制以及熏烤等食物的人群,胃癌的發病率較常人高。這類食物中的亞硝酸鹽、多環芳烴化合物、真菌毒素等致癌物質的含量比較高。
(3)吸煙
吸煙人群胃癌的發病率,比不吸煙的人群高50%左右。
(4)癌前病變
胃癌患者的發病因素還包括癌前病變。癌前病變主要是指容易出現癌變的胃黏膜的病理性改變——胃部正常的良性組織細胞逐漸轉變為癌癥組織。因此,部分胃部的良性疾病如胃息肉、慢性萎縮性胃炎等也可能發展為胃癌。
胃癌患者手術后在住院期間,家屬及醫護人員要尤其注意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神志狀態、切口滲出物、置管引流液和尿量情況。全麻患者在清醒前不能枕枕頭,應平臥并將頭部偏向一側,以防嘔吐造成呼吸困難。麻醉清醒后,若條件允許,可讓患者呈稍低的半臥位,以減輕創口局部張力,促進呼吸循環正常,減輕身體不適感。為促進創口盡早愈合,患者可遵醫囑在短時間內禁食以減少胃部運動。
術后,家屬和醫護人員要做好導尿管護理,保證出入量——即飲水量和排尿量均衡,注意觀察導尿管是否有彎折堵塞狀況。拔管之前需要定時夾放尿管——夾住尿管,每間隔五小時左右在患者有尿意的時候開放尿管,以訓練患者膀胱的收縮能力。
患者咳嗽時,需穩定情緒采取半坐臥位,盡力地深吸氣然后摒住呼吸,再大力地呼氣,盡可能地將肺內深部的痰液咳出。家屬可從下往上叩擊患者的背部,振動肺內的痰液促進其從氣道排出。必要時,還可以采取頭低腳高的體位進行痰液引流。為預防肺部損傷,可遵醫囑通過超聲霧化吸入治療來減輕喉嚨腫痛、肺部堆積痰液等情況。
術后第二天,若身體允許,患者可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進行活動,如散步。活動量因個人體質而定,合理且規范的運動能促進胃部蠕動,進而防止腸道粘連、術后下肢靜脈栓等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病情較重、年歲較大、抵抗力較差的患者可遵醫囑進行活動。
當患者準備出院時,家屬及患者本人需向醫護人員認真學習康復、護理知識,體育鍛煉知識。患者術后的第一年內,每三個月需要到門診復查;術后的第二年,每六個月復查一次;第三年之后每年復查一次。
患者術后需保證營養素供應充足,并注意避免攝入過多的糖類物質,以免出現相關并發癥,影響病體恢復。可多選擇一些容易消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以滿足機體的恢復需求。應按照每千克體重1~2克的標準攝入蛋白質類食物。飲食宜清淡、好消化,可選擇粥、牛奶等食物,適度多吃新鮮的瓜果蔬菜,保證攝入充足的維生素。
為了避免發生術后并發癥,需要嚴格控制患者的每餐攝入量,減緩進食速度,避免食物、湯水一下子通過胃部,從吻合口(即手術中的縫合處)迅速進入腸道。患者進食后應休息15分鐘左右再進行其他活動。
在家休養期間,患者可以適當進行鍛煉,通過慢走、散步提高身體素質。也可以每天輕揉腹部15分鐘左右,每天早晚各一次,幫助胃腸道消化食物,提高康復速度。
家屬要多陪伴患者,幫助患者建立積極心態對抗疾病。此外,由于胃大部分切除的患者在康復階段容易出現并發癥,家屬需提前為患者做好心理建設,利用對方能夠接受的語言鼓勵其積極面對,讓患者明白全家人會與其共同面對疾病,加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