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簡介 ]
黃麗君,女,河南湯陰人,鄭州科技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營銷管理。
[ 基金項目 ]
河南省社科聯項目(SKL-2020-2876)。
[ 摘要 ]
鄭州作為內陸中心城市,在交通區位、資源稟賦、經濟基礎、人文社會發展等方面比較有優勢,為以其為中心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區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是產業布局、金融能力、科研投入、周邊協同發展等方面的不足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鄭州國際化大都市區發展的速度和質量。為此,本文就建設大都市區的現實考量、加快大都市區建設的對策進行了相關分析,并為鄭州國際化大都市區下一步發展提供了可行性建議。
[ 關鍵詞 ]
鄭州;國際化;大都市區;對策
依據國務院2016年底批復的《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鄭州大都市區的空間范圍包括河南省的鄭州市、開封市、新鄉市、焦作市、許昌市五個地級市。《規劃》指出要以鄭州市為中心,推動鄭州市與周邊的開封、新鄉、焦作、許昌等四個地級市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區,形成帶動周邊、輻射全國、聯通國際的核心發展區域。鄭州大都市區占河南省域面積的18.7%,匯聚了全省超過20%的人口,創造了全省近40%的經濟總量。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碰到了產業布局不完善、金融能力較弱、科研投入不足、周邊協同發展不夠等瓶頸短板。基于此,加快都市區內產業經濟的國際化進程,提升集聚吸納人口的能力和質量,是鄭州市乃至河南省經濟社會升級發展的應然選擇。
1 鄭州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區的現實考量
依據科學性、代表性、可獲得性的原則,本文采用包括經濟實力、人文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國際開放交流等在內的指標體系,作為衡量鄭州國際化大都市區建設現狀的評價標準,對其建設現狀進行了相關調研。
1.1 關于“經濟實力”的評價
對鄭州大都市區經濟實力的評價,選取了GDP總量、人均GDP、第三產業總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等四項指標。2018年鄭州大都市區的GDP總量為19 874.22億元,各個區內城市的第三產業總值總和為9 531.94億元,經濟的體量和質量都比較可觀。其中,鄭州市的GDP實現破萬億元大關,在全國城市經濟實力榜上位列第十七,表明鄭州國際化大都市區的經濟建設已經有很大的發展進步,同時也說明區內另外四個城市的經濟實力還有待提升。
1.2 關于“人文社會發展”的評價
根據統計數據,鄭州市2019年的HDI(人文發展指數)為0.74,距離國際化大都市HDI一般在0.9的標準還有一定的差距。通過查閱相關資料,2020年鄭州大都市區的總人口為2 770.81萬人,鄭州、焦作、開封、新鄉、許昌人口城市化率分別為74.60%、60.94%、50.28%、54.91%、54.13%,五個城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均已經超過50%。這三項數據說明,鄭州國際化大都市區的人口集聚程度和人力資源豐沛程度已經非常可觀。其中人口較高的受教育程度也代表了鄭州大都市區的社會文明程度達到了較高水平,具備了吸引更多國內外資本進行產業投資的良好條件。
1.3 關于“基礎設施”的評價
國際化大都市區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是其航空港或海運港口,對于鄭州及周邊四市這樣的內陸城市群來講,主要看其航空港的通航能力。截至2019年底,鄭州新鄭機場開通航線218條,通航城市121個,年旅客吞吐量達到2 912.93萬人次。與國際化大都市區中心城市相比,鄭州在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另外,通過對發放的調查問卷回收分析,反映鄭州國際化大都市區基礎設施主要指標的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1.4 關于“國際開放交流”的評價
通過對回收問卷的整理,對反映鄭州國際化大都市區國際開放交流水平的主要指標進行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通過查閱2020年河南統計年鑒資料,發現鄭州、焦作、開封、新鄉四個城市的年入境旅游人數分別為598 412人、395 201人、342 612人、123 643人,四個城市年入境旅游人數占本地人口比重分別為5.8%、10.98%、7.5%、2.1%。同時查閱統計資料發現,2019年鄭州、開封、 新鄉、焦作、許昌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為440 542萬美元、71 810萬美元、121 520萬美元、
88 414萬美元、79 165萬美元。同時期的北京實際使用外資為1 381.35億美元,年入境外國游客為4 911.36萬人次,可以清晰地看出,鄭州國際化大都市區的建設與北京相比,客觀上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也表明鄭州國際化大都市區的國際化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 進一步打造鄭州國際化大都市區的若干對策
2.1 提升產業布局的國際化水平
鄭州市首先應該充分認識、挖掘多項國家戰略的疊加優勢,通過深入理解國家戰略意圖、學習借鑒國際化領先城市發展經驗、調研掌握本市經濟結構特點和產業發展規律等舉措,找準制約鄭州產業國際化發展能力的因素,按照分類分項、適度超前的原則,制定推出一系列有利于產業經濟國際化的改革政策,思路創新要動力,改革落實要活力,開放提升要潛力。
提升鄭州產業布局的國際化水平,還必須充分利用鄭州的立體交通區位優勢,緊緊抓住《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簽訂的重大機遇,適應國際貿易新形勢,布局以歐洲市場為優先方向的相關行業企業。著力把米字形高鐵中心與鄭歐班列、“空中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緊密銜接的優勢更好發揮出來,進一步打造國際綜合交通樞紐門戶和參與國際合作的經濟高地,切實走好“樞紐+物流+開放”的路子,形成符合自身經濟稟賦、占據全球產業鏈中高端環節的產業集群。
2.2 打造滿足大都市區發展需求的國際化金融
隨著鄭州國際化大都市區經濟活動的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必須把金融行業的國際化放到更加重要的日程上來,吸引更多實力雄厚的國際金融機構在鄭州開設區域總部,在開封、新鄉、焦作、許昌設立分支機構,為日益繁榮的進出口相關行業企業提供全方位、廣覆蓋的國際金融服務。
區域內五個城市的金融行業發展要著眼大局、著眼未來,既服務區域內外向型頭部企業也服務中小微涉外企業,又服務進出口企業也服務河南省“三農”產業、文化旅游等相關行業。這樣不僅可以快速增強鄭州國際化大都市區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能力,還可以為本區域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持續國際化奠定扎實的產業基礎。
2.3 加強高水平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以鄭州為中心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區有一個明顯的短板,就是高水平科技研發平臺和高層次科技人才較為匱乏。這一問題的根本解決當然要靠區域經濟實力的大幅提升,以此增強對高質量科技資源的吸引力和容納力,但是這不代表鄭州大都市區不可以主動作為。一方面要抓住河南積極推進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的政策契機,持續加大省級財政和區內五個城市公共財政對于科技研發經費的投入,注重以財政資金的精準使用去引導、鼓勵企業加大對科技資源的重視程度,以產業發展聚科技人才,以市場需求促科技創新。另一方面要依托大都市區集聚多所河南省重點高校的優勢,推動兩所“雙一流”高校的建設、八所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學與高校“國家隊”的交流合作,聯合建設國家實驗室等高層次研究平臺;根據區域產業國際化需求,深化同相關國家和地區高水平科研機構的合作,建設一批直接服務產業發展的國際聯合實驗室。
2.4 推動周邊四市與鄭州協調發展
大都市區內的開封、新鄉、焦作、許昌等四個周邊城市在國際化發展方面也都有各自獨特的資源稟賦、產業優勢,在謀劃推動大都市區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認識、積極發揮它們的優勢。
就文化旅游資源來看,開封的宋都文化資源、許昌的魏都文化資源、新鄉和焦作的山水旅游資源在國際上都有相當的知名度,可以和鄭州的嵩山少林、商都遺址等文化資源合作聯動,打造升級版的具有中原特色的國際旅游產品,以文化旅游產業的高端化、便利化促進國際商務人士在鄭州大都市區的駐留,為區域經濟社會的國際化增添更多的文化動力。
就產業發展優勢來看,周邊四市既有各自的優勢產業(新鄉的生物新醫藥產業、許昌的智能電力裝備產業、焦作的高端裝備產業、開封的汽車和零部件產業),也與鄭州一起在大都市區內形成了相互連接、交叉縱橫的產業集群。為此,下一階段五個城市的產業布局和發展,應該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力量,整合、優化相關行業企業,避免產業的低質低效重復發展,不斷提升大都市區的現代工業能力和第三產業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巫煥. 鄭州大都市區城市綜合承載力研究[D]. 河南理工大學,2018.
[2]于赟. 鄭州提升國際影響力和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區的對策研究[J]. 時代報告,2020(12):96-97.
[3]馬麗麗. 國家中心城市視域下鄭州大都市區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 現代商貿工業,2019,40(34):11-12.
377150033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