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劉靜,女,湖北襄陽人,湖南工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 基金項目 ]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疫情防控期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C0555)階段性研究成果;衡陽市社科基金自籌項目“疫情防控期衡陽市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0D019)階段性研究成果。
[ 摘要 ]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處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當代高校學生是互聯網的原住民,“網眼看世界”是他們共同的特征,高校如何做好突發公共事件中的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事關高?!傲⒌聵淙恕备救蝿盏穆鋵崱1疚膹睦碚撐溲b、傳播能力、體制機制、文化自信四個層面,分別闡述了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立足之本、力量之源、保障之基、治本之策,為突發公共事件中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提供了參考。
[ 關鍵詞 ]
突發公共事件;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策略
互聯網時代,突發公共事件不再是單一事件,而逐漸演化為聯動效應,網絡輿論中所傳遞出的價值導向和價值評價,甚至會對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深遠影響。高校的根本任務在于緊緊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三個時代之問,牢牢把握立德樹人中心環節,筑牢思想之根、信仰之基、行動之魂。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數字經濟黃金時代的到來,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面臨機遇的同時,也正在面臨巨大挑戰。2021年9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中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其中20歲—29歲網民占比17.4%,約合1.76億人。如何握牢高校網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主導權和陣地權,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便顯得尤為重要。
1 理論武裝: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立足之本
在互聯網的虛擬空間中,各類思想文化發生著激烈的碰撞,由于事發突然、波及面廣、影響深遠,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常常會在網絡中引發劇烈震蕩。面對這一現象,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隊伍自身的理論積淀和理論運用能力將直接關系到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要在學習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上下功夫?!吨泄仓醒腙P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明確指出:“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泵鎸ν话l事件,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隊伍要深入宣傳黨和國家的最新方針政策和重要文件精神,注重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和國家的決策部署上來,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鞏固好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要做好先進思想的“三進”工作,開展專題學習、主題報告、座談調研等理論培訓,講好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大成果;要深入挖掘和宣傳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先進典型,講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用身邊人影響身邊人,內化思想,堅定信念。
二是要在學習宣傳“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指向上下功夫。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站穩人民立場,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毙抡鞒讨校h和國家高度重視“以人民為中心”的政策制定和執行體系,如何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是當前的最大任務。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隊伍要注重加強對這一理念的認知和思考,強化“人民立場”,準確查找突發公共事件的真相,及時發布正面消息,避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事件本質及其社會影響。
三是在學習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理論上下功夫。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歸根結底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是要求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隊伍嚴格踐行“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六要”標準,嚴格貫徹“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時而新”的“三因”理念,不斷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加強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新理論研究成果的學習和吸收,提升工作的科學化、專業化、職業化水平。
2 傳播能力: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力量之源
網絡媒體作為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新興場域,呈現出泛娛樂化、身份虛擬、產出量大、迭代迅速等特征,如何在“思想性”和“娛樂性”“嚴肅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啟發性”之間找到平衡,主要依靠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隊伍的傳播能力提升來實現。
一是要在優化主流網絡文化產品的內容上下功夫。網絡意識形態的傳播,其實質是將意識形態的內容表征化為數字形式,將一板一眼的文字內容轉化為“網言網語”,將傳統線下的單向發力轉化為“雙向奔赴”。這就要求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隊伍在具備較高理論素養的基礎上,建立網絡媒體團隊,實現協同作戰,各司其職,各展所長;培育網絡意見領袖,摸清思想動態,精準滴灌;主動下潛網絡平臺,與網絡非正式群體形成火花碰撞,四兩撥千斤。
二是要在豐富主流網絡文化產品的形式上下功夫。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中顯示:20歲—29歲年齡段網民對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網絡直播等應用的使用率在各年齡段中最高,分別達84.1%、97.0%和73.5%。這意味著網絡文化產品的輸出形式呈現了重視覺輕文字、重聽覺輕閱讀、重直觀輕抽象的局面,因此,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隊伍要創新運用融媒體平臺,如快手、抖音、B站、“三微一端”等多管齊下;要交互使用產品輸出形式,如短視頻、微課、直播、動漫等有序組合;要學會使用網絡語言,熟知網絡熱詞、微博熱搜、網友熱議的內容,在語言內容上建立天然的同盟。
三是要在切中主流網絡文化產品的需求上下功夫。日本著名傳播學家竹內郁郎在《大眾傳播社會學》中提出,人們總是會選擇能滿足欲望的媒介和信息。在突發公共事件中,高校學生出于獵奇心理,會出現選擇性接受外界信息的情況,誰掌握了受眾的需求導向,誰才能掌握網絡輿論的主陣地。這就要求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隊伍要聚焦學生的利益關懷,確保文化產品有共鳴;要關注學生的實際困難,確保文化需求有回應;要傾聽學生的心理訴求,確保文化產出有溫度。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既要“接天線”,又要“接地氣”,既要敢于“亮劍”,又要善于“發聲”,在主動迎合市場需求和守住育人底線之間收放自如。
3 體制機制: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保障之基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校紛紛采用“云辦公”“云課堂”“云黨課”等形式,將教育教學切換到“云端”。開放的網絡環境,拉近了教育傳播者和受眾間的距離,雙向互動更加頻繁、緊密;但網絡意識形態風險也在加大,尤其是“云課堂”的普及帶來了課堂監管削弱、現場督導力度不夠等問題,這就要求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在“活”起來同時堅持做到“嚴”起來,嚴格責任主體,嚴密體制機制。
一是要在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上下功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確立為國家的一項根本制度。這就要求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必須牢牢把握這一根本制度的實踐要求,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須旗幟鮮明堅持黨管意識形態,嚴守黨內法規,明確主體責任和政治責任,形成壓力傳導,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必須時刻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地抵制錯誤觀點和錯誤思潮,大張旗鼓地宣傳先進文化和思想。
二是要在堅守意識形態安全底線上下功夫。馬克思說:“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態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我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大局”交匯的新發展階段,價值體系的沖擊、多元文化的撞擊、外來文化的滲透,使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引領力仍在不斷強化,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仍在不斷鞏固。與此同時,突發公共事件的出現,常常會伴隨外來敵對勢力的頻繁抹黑,虛假謠言的不斷炮制,甚至有一些所謂的國內“公知”或者“大V”公然丑化黨和國家形象,惡意抹黑民族英雄,歪曲事實真相,刻意蒙上政治色彩,以達到擾亂、破壞中國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目的。這就要求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隊伍要善于抓思想苗頭,在危險尚未形成之時加以消滅;要時刻樹牢法律意識,堅持“互聯網并非法外之地”的底線思維;要切實增強政治鑒別力,對不法現象要敢于斗爭,守住意識形態紅線。
三是要在凈化網絡意識形態陣地上下功夫。習近平總書記說:“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張圖、一段視頻經由全媒體幾個小時就能形成爆發式傳播,對輿論場造成很大影響。這種影響力,用好了造福國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帶來難以預見的危害?!蓖话l社會事件的出現,往往來勢兇猛且難以迅速處理,一定程度上會加劇社會的恐慌心理。與此同時,在公眾安全感缺乏的前提下,如果再伴隨大量的信息不對稱或跟進不及時等問題,許多經不起推敲的言論和觀點便很容易就占領網絡輿論高地,引起不必要的社會騷動。面對這些,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隊伍要及時建立信息員隊伍,加強對在校生關注度高、瀏覽量大的網絡平臺的信息摸排;聯合學校宣傳和網絡部門以及屬地網信部門,加強與突發公共事件相關的話題監測、分析和研判,對網絡謠言做好等級化管理,有的放矢;聯合屬地相關單位,及時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厘清認知盲區、模糊地帶和錯誤看法,實現全員參與、全員共建的網絡意識形態教育格局。
4 文化自信: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治本之策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技術及其產物呈現出異化趨勢,即越來越背離人的理性和本質力量之外,成為與人的存在相對立的力量。具體到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理過程中,價值觀的正向傳播與引導應當發揮凝心聚力的作用,應當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思想基礎,從而引導社會共渡難關。但實際情況卻是網絡流言四起、不實言論常有,網絡在人類交往和生產生活應當發揮的積極作用見效甚微。因此,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隊伍要切實發揮文化自信的強大動力,培養腳下有力、眼中有光、心中有夢的新時代大學生。
一是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增強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精神動力,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币袑嵧苿由鐣髁x核心價值觀在網絡中的延伸傳播,力求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和價值評價,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和塑造作用;要深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空間落地生根,發揮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時代價值,讓“根”更穩、讓“魂”更定、讓“穗”更滿;要積極壯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中的引領力,通過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教育,達成最廣泛的思想共識和價值共識。
二是在積極對比國內國際的應對實效中增強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必然呈現不同的解決對策,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隊伍要善于從國內國際的應對理念、措施和成效的對比中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傳遞的集體主義文化優勢,強調公義勝私欲;事件處理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大義凜然、坦然處之的大愛無疆;國家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所帶給世界的關懷和幫助。
三是在用好用活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思想教育元素,增強文化自信。面對突發公共事件,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隊伍要深度挖掘鮮活的育人素材,充分發揮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第一課堂作用,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品味中國文化的強大;要充分結合事件應對中的中國優勢,講好中國制度和中國精神,在根植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中,深化文化自信;要善用英雄事跡,引導學生升華愛國情、堅定報國志,自覺成長為可堪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青年。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J],前進,2018(9):4-6.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習近平向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勛章獎章并發表重要講話[J],旗幟,2020(9):5-7.
[4]習近平. 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J]. 奮斗,2019(9):1-7.
371850033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