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莎 柴維 張晶 潘秀昀

[ 作者簡介 ]
郝麗莎,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經貿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學;
潘秀昀:女,碩士研究生,教授,河北經貿大學,研究方向:藝術學;
張晶:女,碩士研究生,講師,河北經貿大學,研究方向:藝術學;
柴唯:女,博士,副教授,河北經貿大學,研究方向:藝術學。
[ 基金項目]
2021年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我省高校美育校園建設創新模式研究”(青年課題 ?課題編號:20210301013)。
[ 摘要 ]
作為高校教師,應緊隨時代發展要求,以經典紅歌作為載體,將中國偉大的革命歷程、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深深種入大學生心田,這是助力經典傳統文化復興、傳承及發揚其意義之所在,更是加強高校美育建設的重要載體。在這個經典傳統文化逐漸復興的當下,紅色經典傳唱得越來越廣,其中以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較為突出。作為一名高校藝術指導教師,自然肩負著紅色歌曲校園美育的引領和導入使命。本文以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為例,進行討論研究。
[ 關鍵詞 ]
音樂美育;毛澤東詩詞歌曲;鋼琴藝術指導
文化文藝工作者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極大鼓舞了高校文藝教師,使其更加重視和堅定自身培根鑄魂的重要使命,繼而將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推向了一個新臺階。這無疑是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古詩詞文化的絕好機會,更是進一步保障高校美育教育建設的提前。
高校聲樂鋼琴藝術指導課程是沿著中國傳統文化與音樂藝術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熱門學科,也越發具有民族性、時代性特征。
毛澤東詩詞具有時代標志性、哲理性、教科性,散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是曲與詞的完美結合,是由“吟”向“唱”的華麗蛻變,保持“吟”的節奏及神韻不被破壞,又將多元化民族音樂元素巧妙融合,渾然天成,毫無人工斧鑿之跡,更具極高的藝術價值及研究意義。傳唱是載體,教育是根本,用音樂賦予詩歌翅膀,飛進校園,將中國偉大的革命歷程、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深深種入大學生心田,讓聲樂鋼琴藝術指導課程具有紅色精神,越發受大學生歡迎。
1 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中崇高的英雄情懷和紅色精神
我們所熟知的表達英雄崇高革命情懷的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大致有:《沁園春·雪》《憶秦娥·婁山關》《念奴嬌·鳥兒問答》《沁園春·長沙》《菩薩蠻·黃鶴樓》《念奴嬌·昆侖》《七律·長征》《七律·登廬山》《采桑子·重陽》《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七律·冬云》《西江月·井岡山》。
我們以《沁園春·雪》《憶秦娥·婁山關》為例,從鋼琴藝術指導的角度來分析這兩首作品崇高的英雄情懷。
這首《沁園春·長沙》表現出來的要素格局及其書寫風格代表了毛澤東從 1925 年到 1935 年的詩作的主要特點,可以將其概括為“胸懷天下”。這個階段的創作突出的是某個情境中抒情主體與其所面對的“山水”之間的關系,側重表現一種心境、胸襟。這一論點,在譜例1中就得到直觀、生動的體現。見譜例1:
作品前奏抒情,旋律大氣豪邁,北國冰雪遼闊無垠,使人仿佛置身其中。第一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與前奏一氣呵成,鋼琴伴奏震音猶如風雪呼嘯,十分貼合詩詞意境,無可挑剔。詩詞的藝術美感與音樂表現張力巧妙地結合于一體,通過縱觀磅礴自然物象的描寫,輔以音樂表現形式,從側面表達出了毛澤東高瞻遠矚的個人魅力以及無畏的英雄氣概。這是音樂功能的輔助性特征,更是音樂審美的一種哲學體現。紅色精神就蘊藏其中,耐人尋味。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共重復了四遍,切分音的使用,恰到好處地營造了生動的詩詞語境,前兩遍重復時右手柱式和弦使鋼琴伴奏音效整齊、利落,反襯出詩詞意境大氣磅礴之感,左手純八度音程逐步極進下行至低音區,情緒不退反升,意在將第三遍重復的“還在今朝”推向高潮,最后一遍的“還看”二字以及伴奏部分密集的柱式和弦輔助上推,都將全曲情緒烘托至最高峰值。“看”字節奏上無限延長的藝術處理,為結尾出現的“今朝”提供音樂聽覺審美需要,使作品結束的效果大大加強,更引人深思,久久不能平靜。
第二首是《憶秦娥·婁山關》,該首詩詞是毛澤東在長征至貴州婁山關期間擊潰了朝婁山關反撲的敵人,得勝后再登婁山關有感而作。作品前奏以音階的極進上行來烘托恢宏磅礴之感,后面三個柱式和弦,突出旋律主題,此后音群逐步極進上行,猶如暗流涌動,有較強的預示感。后面柱式三和弦,使主題得到進一步發展,情緒由弱漸強,為主旋律演唱出場埋下強烈的伏筆。
“西風烈”三字大有頓挫之感,三個演唱音符音高屬遞進關系,與詩詞音調完美結合。開場大氣磅礴,予以自然之景,烘托蒼涼悲壯氣氛。鋼琴伴奏部分猶如西風呼嘯,久久不能平靜。“霜晨月”重復了兩遍,第二遍節奏更加緊湊,雖旋律幾乎一致,但表達的情緒卻決然不同,第二遍起到承接“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處演唱情緒的作用。旋律走向在“碎”字上達到一個小峰值,突出強弱,暗喻戰爭的慘烈令人揪心。隨后,旋律呈下行走勢,足見戰士犧牲的悲涼之情。后間奏由較為舒緩的伴奏型突然轉至進行曲般的豪放激昂,與前面部分的情緒形成強烈對比,戰爭中的犧牲固然令人心痛,但只要堅定信心,重整旗鼓,那勝利就在眼前。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兩句詞,一共重復了三遍,從節奏方面來看,第二遍稍顯緊湊,猶如對革命勝利信心的再三堅定,第三遍節奏拉寬,旋律整體上行,強收結束,先抑后揚。
這一段可以說是作品的一個高潮,鋼琴伴奏部分多以八度極進上行下行連接作為低音聲部呈現,第一遍重復,伴奏低音部為八分音符群,第二遍變為十六分音符群,第三遍則為八度十六分音符群,通過伴奏的不斷變化,呈現出的音響效果也截然不同,猶如戰鼓愈演愈烈,帶著紅軍戰士的斗志和必勝的決心“從頭越”。最后ff將作品烘托至高潮,緊隨其后的間奏秉承了這一情緒,隨后減慢減弱,以啟示再一次重復出現,并且也是弱化處理的 “從頭越”的艱難,表達了心中對戰士浴血奮戰乃至犧牲的痛心疾首,“從頭”兩字鋼琴伴奏以三連音柱式和弦形式出現,“越”字鋼琴伴奏的三連音織體極進上行,逐漸由弱推至f強效果。伴奏旋律部分與下一句里的“蒼”字,極進上行連接緊密,旋律蒼涼,意在借靜抒懷,整體旋律走向與詩句發音走向一致,“血”字漸強,殘陽猶如戰士們的鮮血,因此情緒由悲涼愈發激動,緊接著,后面用ff著意強調第二個“蒼”字,該句減慢處理至“海”字,伴奏走向上行推進,突然弱化的“殘陽如血”重復倆次,節奏逐漸拉寬變慢,字與字之間突顯頓挫之感,烘托景色漸行漸遠,演唱情緒漸行漸弱,直至消失。
通過作品背景、人物唱段形象分析,更好的將作品蘊含精神呈現在課堂,學生理解并分析作品本身過程就是接受美育熏陶的過程,將作品搬上舞臺,又是助力校園美育建設的關鍵一環。
鋼琴藝術指導課程就是這樣一種向高校、向社會傳播“紅色”美育文化精神的優勢載體,肩負育人、育德、育紅等多重功能屬性及使命。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2 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的浪漫婉約之情和紅色精神
我們所熟知的表達浪漫婉約情緒的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大致有:《浪淘沙·北戴河》《蝶戀花·答李淑一》《菩薩蠻·大柏地》《清平樂·六盤山》《七律二首·送瘟神》《水調歌頭·游泳》《七律·答友人》《賀新郎》《七絕·為女民兵題照》《卜算子·詠梅》《如夢令·元旦》《臨江仙·給丁鈴同志》。
本文以《七律二首·送瘟神》為例,《七律二首·送瘟神》這兩首詩是毛澤東得知余江縣血吸蟲被全面消滅時,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寫下的,全曲寬廣而深沉。作品前奏先以低聲部八度震音開場,深沉凝重的音響效果隨之而來,隨后三連音伴奏織體,疊加出情緒的跌宕起伏及忐忑不安,透露出一絲悲涼之息。后面的八度八分音符群以漸慢的極進下行將不安和悲涼無限放大,音響效果頓挫悲涼,最后三個柱式和弦,宛如老者嗚咽、嘆氣捶首,繼而將災情原委向我們娓娓道來。
“綠水青山”與“枉自多”旋律之間的四分休止符設計猶如嘆氣一般,高度貼合吟誦語氣,枉費了綠水青山一片繁盛之景!引出“華佗無奈,小蟲何”,這一句旋律極進下行,哀嘆性語氣明顯,“千村薜荔,人遺矢”的伴奏部分以密集十六分音符音群營造緊張、惶恐的氛圍,更加生動地表現出“萬戶蕭疏”的蕭條景象,隨后伴奏的四組八度斷奏,逐步極進上行,生動地表現出災民抽噎、無奈、不安之感。從而引出“鬼唱歌”的可怕現狀,這是對于瘟疫所造成嚴重后果的一種巧妙比喻。足以可見毛澤東詩詞的藝術表現張力。也暗喻中國革命曾遭受的巨大打擊及道路中的無比艱辛。緊接著伴奏漸強,逐步極進上行,無奈不安的情緒被進一步放大。“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詩詞大膽生動,旋律有著明顯的民族調式特色,此處,并未直接刻意地描寫凄慘現狀,而是通過牛郎、瘟神等古老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側面表現瘟疫之害、人民之苦,更深層次地體現出毛澤東對于艱難困苦的蔑視和定將其戰勝的決心。
此后,鋼琴間奏的柱式琶音織體連接上行,情緒轉變預示性明顯,六連音的出現,猶如東方太陽緩緩升起,光芒照耀大地。“春風楊柳,萬千條”是毛澤東對于希望、樂觀最形象的比喻,刻畫了欣欣向榮、萬物復蘇的景象。此時,伴奏部分以震音織體著力表現著激動、欣喜之情。“哦”緊接著重復了四次,前三次音域一次比一次低,為最后一個“哦”字頓挫、激動高昂的音樂語速起到了細致的鋪墊和預示作用。此后間奏變得活潑、熱情洋溢,為我們呈現出神州大地春風和煦、滅蟲歡慶的祥和之景。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用詼諧的語氣表達了歡送瘟神的勝利之喜,旋律節奏逐漸減慢,突出“照天燒”三個字,意在刻畫出不讓瘟疫再來侵害人民之決心。最后伴奏以八度三連音音群由高至低,再由低至高極進行,隨后顫音加柱式和弦利落結尾,使作品在高亢激昂情緒中結束。
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是時代的歌曲,跳動著時代的韻律,激蕩著時代紅色的潮汐,閃爍著時代精神的光芒,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紅色藝術財富。作為學生演唱者,音樂的呈現,應最大限度地基于作品理性內涵,方可實現與演唱藝術處理相結合的合理二度創作。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的傳唱,極大程度上幫助我們更深刻地了解歷史,將不朽的紅色精神、紅色思想轉化為個人的審美標準和審美理想。
聲樂鋼琴藝術指導課程就是這樣一種向高校、向社會傳播紅色精神的優勢載體,肩負育人、育德等多重功能屬性及使命。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賀桂梅. 長時段視野里的中國與革命——重讀毛澤東詩詞[J]. 文藝爭鳴,2019(4):30-45.
[2]劉迅,鄭乃菡.毛澤東詩詞的影視審美特征探微[J]. 四川戲劇,2018(11):90-92.
[3]羅群. 詩樂交融 意韻悠遠——毛澤東詩詞藝術歌曲《七律二首·送瘟神》探析[J]. 當代音樂,2017(15):84.
[4]張偉. 毛澤東詩詞歌曲中英雄性特征之研究[D]. 陜西師范大學,2014.
[5]王宏建. 藝術概論[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
319950033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