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姚麗媛,女,浙江舟山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史研究生。
[ 摘要 ]
西柏坡時期,黨中央全面開展統戰工作的生動實踐,形成了西柏坡統戰文化的特定歷史意蘊。本文旨在研究西柏坡時期的統戰文化,從宏觀與微觀層面回應了當時的時代要求,將視域聚焦于西柏坡統戰文化具體歷史底蘊分析中的政治基礎、政治主題、基本立場和根本原則四重維度的基點。而在回望這一時期統戰文化的基礎之上,回歸于對當下啟示的闡明是本文的主旨之所在。
[ 關鍵詞 ]
西柏坡;統一戰線;當代價值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各個發展階段,隨著革命形勢和政治訴求的變化,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重點的統戰文化,而作為一個特定地域節點的西柏坡統戰文化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一階段統一戰線工作的生動實踐與當地統戰文化的有機結合,賦予了西柏坡統戰文化特定的歷史意蘊,并以其獨特的貢獻彪炳于中國史冊,極大地影響了之后的統戰工作。
1 問題回應:宏觀與微觀層面的并存
1.1 宏觀層面: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特點使然
《共產黨宣言》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這一時期的統戰工作得以展開。由于無產階級不著眼于自身利益,馬克思、恩格斯強調有必要在無產階級的運動中實現工農聯盟。同時,我國的特殊國情也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開展生動統戰實踐的必要性。從這個角度而言,將統一戰線作為一大政治優勢并長期遵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點使然。具體而言,在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國民黨的一黨獨大并未獲取廣泛的民眾基礎,而中國共產黨要想實現民族的獨立自強,亟須建立具有廣泛社會基礎和深厚階級基礎的統一戰線以匯聚強大的革命力量。在馬克思主義統戰理論的思想引領下,西柏坡時期的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對馬克思主義統戰理論作了創新發展,聯合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等所有被壓迫階級,組建了推翻國民黨政府的統戰聯盟,助推了解放戰爭的順利開展。
1.2 微觀層面:形勢變化和政治訴求之必然結果
每一具體發展階段都會對應不同社會形勢和政治訴求的變化,這也要求黨中央制定出各具針對性的統一戰線政策。隨著三大戰役的勝利結束,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如何建立新的中央政府、如何創立新的民主政權等眾多難題亟待解決,中國共產黨團結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等社會精英建立統一的人民民主戰線勢在必行。1948年4月,依據時局形勢,黨中央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就中國共產黨自身角度而言,由于黨的工作重心長期在農村及偏遠山區,在實現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身份轉換過程中,如何建設城市已然成為新的難題。就民主黨派與無黨派人士而言,這一群體多數接受過高等教育,同時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在新中國的各領域建設中都能做出有力貢獻。同時,在政治目標上,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均主張建立新的民主聯合政府,這一共同的政治取向也極大程度促進了西柏坡時期統一戰線基本組織的順利架構,中央統戰部的雛形開始形成。從這個角度來看,西柏坡是新中國統一戰線的起點。
2 視域聚焦:四重維度的交織
2.1 政治基礎:中國共產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
就中國共產黨自身角度而言,中國革命的特點決定了統一戰線的領導權很大程度上與革命領導權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西柏坡時期,軍事上的勝利局面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自信,也奠定了黨在統一戰線上的領導地位。1947年,毛澤東準確把握革命形勢的發展規律,在擴大會議上作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指出“統一戰線必須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之下”,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就中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角度而言他們并不是一開始就主動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1947年10月中國民主同盟等民主黨派被國民黨政府宣布為“非法團體”和1948年4月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為轉折,各民主黨派開始順應革命發展規律,自愿接受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和領導。1949年6月15日,毛澤東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上對民主黨派響應中共的政治領導作了解釋,指出“這是一個共同的政治基礎”。
2.2 政治主題:大團結、大聯合
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這些不同發展時期建立的統一戰線,其具體任務隨形勢變化而變化,但實現大團結、大聯合是黨永恒的政治主題。在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最大限度地團結和聯合民主的各界人士,最大限度地鞏固和擴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可以說這一時期是黨的統一戰線史上開展大團結、大聯合最為成功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發出“五一號召”,爭取民主黨派等中堅力量的支持,在國統區形成了反對美軍暴行和蔣介石政權的“第二條戰線”。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內部對其中的愛國分子進行策反,爭取更為廣泛的統一戰線聯盟。同時,中國共產黨還在解放區大規模開展土地改革運動,牢牢把握大團結、大聯合的主題,極大程度上鞏固了工農聯盟。
2.3 基本立場:以人為本、關注民生
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對象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同盟者利益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基本立場從未改變。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解放區進行了范圍廣泛、層級交織的民心爭取工作,構建了社會基礎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這也是這一時期中共中央統戰思想最直接的體現。對于全國人民而言,“它是自身和國家意愿追求過程中,對國家政治力量與民與己實際行動自然抉擇的結果”,但對于國共兩黨而言,“它是中共探索民主之新中國與國民黨獨裁、迫害政策鮮明對比的主觀行動結果”。西柏坡時期,黨堅決保護和支持同盟者的利益,從民眾最在意的土地問題著手,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解放區,黨中央通過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現徹底的土地改革,不僅使農村經濟得到復蘇,還在政治上鏟除了有著深厚宗法制歷史色彩的社會基礎。同時,對于土地改革過程中所出現的“左”的傾向,中國共產黨積極糾正其中存在的侵害農民利益的行為,有效制止了失誤擴大化。此外,中國共產黨注重對于基層政權的建設,保障了廣大群眾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中國共產黨的這一正確政策使得絕大多數農民的利益得到滿足,至此,中國農村開始形成包括中農及部分富農在內的反對封建制度的統一戰線。
2.4 根本原則:多黨合作、民主協商
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便開始摸索新中國政權實現民主與開放的具體路徑,如何整合政黨關系是衡量國家政治走向的關鍵。對此,中共在清晰中國歷史發展經驗和現實政治環境的基礎上,構建了極具特點的多黨合作制度框架,確立了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政權結構,并搭建了政治協商會議作為有效合作的政治平臺。具體而言,在政黨合作方面,1948年4月發布“五一號召”,開始號召舉辦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人民代表大會相關事宜,并籌備民主聯合政府,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合作開始在更深層次和更廣領域內展開。在政治協商方面,西柏坡時期,中共在實際的政治參與中明確了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政治身份,就舉辦政治協商會議、建立新中國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而充分的政治協商。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于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批準了關于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和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建議,進一步明確了政治方向。至此,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政治身份在國家政權體系中得到了確立。
3 主旨回歸:歷史回望下的當代弘揚
3.1 鑄就基礎:堅持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
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向和平建設轉折、在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節點上審時度勢,在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統一戰線領導權思想基礎上,依據中國革命具體實踐,創造性地建立起具有廣泛社會基礎和深厚階級基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這一時期,為了加強中共中央對統一戰線工作的領導,中共重新成立了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重新明確了其工作職能。在地域上,無論是解放區還是國統區的各級黨組織,都聚焦于統戰工作領導力度的加強,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統戰格局,即全黨重視、共同來做。在對象上,中共實現了對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可以說,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地位得到了確立。新世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更加注重對統一戰線的領導,“做好新形勢下統戰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統一戰線是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在統戰工作中,唯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充分發揮統一戰線“法寶”作用,才能更好地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
3.2 實現主題:堅持正確處理一致性與多樣性關系的方針
堅持黨的領導是統戰工作得以勝利推進的根本保證,而具有全局意義的大團結、大聯合的方針則是統戰工作取得勝利的重要基礎。西柏坡時期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社會階層的多樣化以及各黨派政治訴求的多樣化,對此中共中央找到了“最大公約數”,通過建立統一的思想基礎來實現行動上的高度一致,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推進和“兩個轉變”的達成提供了根本保障。回望這一時期統戰工作中的創新實踐,其對當下統一戰線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統戰工作中存在眾多統戰對象,對于這些不同的統戰對象及主張,需要正確處理好一致性和多樣性的關系,堅持追求共同利益的同時包容個體差異的存在,才能使中國共產黨在共同理想信念和前進道路上引領各界人士同心同德。只有繼承大團結、大聯合的統戰文化傳統,才能在新形勢下繼續推進統戰工作的有效運行。一致性的程度愈高,統一戰線同心同德的思想根基就愈牢固;一致性的范圍愈廣,統一戰線同心同德的思想根基就愈強大。
3.3 鞏固立場:堅持民生為先
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順應了民意,贏得了民心。可以說,這一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思想、堅持民生為先的時代體現,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解決民生問題最好的歷史時期之一。在西柏坡時期,無論是土地改革還是三大戰役,抑或是建立民主聯合政府,黨的一切工作都圍繞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這一目標展開,對于這個目標,各民主黨派和廣大人民群眾都是認可和擁護的,這也為統戰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回望西柏坡時期的統戰實踐,其對當下統一戰線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用心用情用腦地去解決人民群眾所急難愁盼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才能始終得到各民主黨派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不斷鞏固并擴大統一戰線。也許在不同發展階段,統一戰線的對象會有所不同,但以人為本、民生為先的原則始終不能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統一戰線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在新世紀新階段,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同樣應當充分考慮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
3.4 奠定原則:堅持協商民主,鞏固政黨關系
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清晰中國歷史發展經驗和現實政治環境的基礎上,構建了獨具特色的多黨合作制度的民主政治框架,同時確立了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政權結構。可以說,這一時期是新中國政黨制度的奠基時期。回望西柏坡時期的統戰實踐,其奠定了中國共產黨推進協商民主制度化、多層化、全面化發展的實踐理論基礎。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是互相尊重、密切合作的親密友黨關系,是切合中國國情的,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形成的歷史必然。其在保證中國共產黨核心地位和政治威望的同時,又充分考慮和照顧了各民主黨派的政治訴求,推動了國家的有效治理。在新時代新形勢下,應當發揮西方民主政治所不可比擬的特有優勢,始終不渝弘揚和借鑒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優秀統戰文化,以加強多黨合作的制度自信,發揮其中的制度效能,推動我國協商民主進程。
實踐發展和決策創新沒有終點,只有接連不斷的起點。每一時期的統一戰線政策都是同特定歷史發展及其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的,并不存在標準的統戰模式可以為每個時期所完全適用。從西柏坡時期統戰文化產生背景的分析,到這一時期統戰文化具體意蘊的充分挖掘,再到當前中國實際可行性借鑒的思考,其中的意義在于結合中國國情對提高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能力的探析,發揮統戰優勢,從而加強執政合法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 共產黨宣言[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資料委員會. 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1941—1949)[M]. 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
[3]謝燕紅. 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統戰思想的探索、實踐與發展[J]. 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4):40-45.
[4]中共中央統戰部. 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史[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7.
[5]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338150033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