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桐 王雅雯
[ 作者簡介 ]
李桐,女,山東濟寧人,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影視與新媒體。
王雅雯,女,安徽宣城人,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應用新聞傳播學。
[ 摘要 ]
1936年6月,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突破重重困難進入西北蘇區進行采訪,歷經4個月,寫成了《紅星照耀中國》一書,該書一經出版便產生巨大影響?!都t星照耀中國》不僅對我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本書在人物描寫、政治描寫、自然環境描寫、社會現實描寫上也極具特點,為新聞寫作提供了學習的范本,該書的寫作特點和斯諾的職業精神仍值得當世的新聞人學習借鑒。
[ 關鍵詞 ]
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新聞寫作
《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在1937年10月出版的傳世經典著作,該書一經出版便在全世界造成了轟動性的影響。該書被西方學者奉為了解現代中國和中國革命的必讀書,方漢奇與李矗先生曾這樣評價《紅星照耀中國》:第一次真實生動地向全世界報道了中國紅軍萬里長征的英勇業績、中國共產黨對時局的看法以及愿意同國民黨合作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主張,粉碎了國民黨當局的新聞封鎖和制造的種種有關‘赤匪’的神話,使中國人民爭取進步的斗爭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理解、同情與尊敬。
于今世回望八十多年前出版的《紅星照耀中國》,學界對該書的研究橫跨多個領域,有人從歷史視角研究該書的歷史書寫,亦有人從文學角度審視該書的報告文學寫作。本文將從新聞寫作的視角出發,在形式上分析《紅星照耀中國》的寫作背景、寫作特征,在內涵上分析《紅星照耀中國》對當世和后世的影響,以及給新聞寫作帶來的意義,期冀以經典名著啟迪如今的新聞人,為新聞寫作形式和新聞作品內涵意義的體現做出貢獻。
1 《紅星照耀中國》寫作背景
埃德加·斯諾于1928年來到了上海,“九一八事變”發生之際,在上海的斯諾目睹了幾場重大戰役,此后他在北平燕京大學擔任了兩年新聞系教授。正是在北平的這段時間,他結識了史沫特萊、魯迅以及對斯諾在中國的新聞采訪活動幫助頗多的宋慶齡。當時,“紅色中國”對世界各國來說是一個謎團。在消息閉鎖的年代,西方各國對中國的紅軍總是持有神秘而不解的觀點。西安事變發生后,斯諾帶著一系列對“紅色中國”的疑問進入了陜甘寧邊區,他是當時在“紅色區域”第一個做采訪的西方新聞記者。
1936年6月,斯諾由北平出發,經過西安,突破重重困難進入被國民黨軍隊層層包圍的陜甘寧邊區,在陜北蘇區進行了長達四個月的采訪,得到了大量的一手資料。1936年10月下旬,斯諾返回北平。同一時間,國民黨當局刊登報道,造謠稱斯諾已經被共產黨處決。為打破謠言,斯諾出席記者招待會,講述了自己此次陜北之行。發布會后斯諾根據四個多月積累的素材進行寫作,先后發表了《毛澤東訪問記》和展現蘇區真實情況的相關報道,這些報道猶如浪潮般席卷全國,面對事實南京政府陷入了恐慌。
2 《紅星照耀中國》寫作特征
《紅星照耀中國》之所以能引起當世和后世的劇烈反響,不僅因為它記載了紅軍和共產黨領導人的真實面貌、長征的具體過程,也因為其寫作筆法流暢、寫作特征鮮明,可讀性極高。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刻畫了生動鮮活的紅軍領導人形象;對共產黨政策的描寫,是站在一個中立者的視角進行的客觀描述;對人文習俗的描寫更是刻畫了陜甘寧邊區的條件艱苦和思想落后,側面襯托出了紅軍的不易。
2.1 人物描寫
《紅星照耀中國》既是中國現代報告文學的經典之作,也是國際報告文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對紅軍人物的刻畫將報告文學的文學性和紀實性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對作者的書寫文筆和客觀記實的態度有很高的要求。該書不管是對紅軍領導人的描寫,還是對紅軍戰士的描寫,抑或是對普通村民的描寫,都十分生動活潑。
《紅星照耀中國》對紅軍領袖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賀龍、彭德懷等人都做出了細致入微的描寫。在以往的報道中對領導人的描寫都是以國家大政為背景,進行宏大描寫,很少有新聞作品能夠細致鮮活地刻畫領導人的多面形象。斯諾卻不僅描寫了紅軍領袖在指導紅軍方面的號召力和聰明才智,也真實描寫了領導人平易近人的“私下生活”。他寫到毛澤東夫婦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頂蚊帳,毛主席最愛唱的歌是《紅辣椒》,甚至有“我記得有一天我和毛澤東談話的時候,看見他心不在焉地松下了褲帶,搜尋著什么寄生物”這樣在一般新聞作品中幾乎不可見的細致描寫。在對彭德懷的描寫中,斯諾寫到彭德懷會保存下緝拿他自己和別的紅軍領袖的單面印刷傳單,用空白的一面來印紅軍的宣傳品。斯諾也將朱德對部下的愛護描繪得細致入微,“自從擔任全軍統帥以后,他的生活和穿著都跟普通士兵一樣,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腳走路,整整一個冬天以南瓜充饑……在長征途中,他把馬讓給走累了的同志騎,自己卻步行,似乎不知疲倦”。這樣貼近事實的人物書寫一改往常對領導人的威嚴刻畫,從多個側面描繪出了生動鮮活的紅軍領袖形象,增加了作品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可信性。
2.2 政治描寫
斯諾的作品之所以能夠獲得轟動世界的影響,得益于他的美國人身份和中立的政治立場。斯諾對共產黨的基本政策的描寫,不局限于共產黨的政策,而是以共產黨的發展為時間線,從歷史的角度在作品中詳細地介紹國共兩黨的具體行動和政策。他不避諱談及國民黨政策的可行之處,也對當時中國人民生靈涂炭的慘狀進行了細節描寫。
斯諾還在《紅星照耀中國》中使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語,毛澤東許多原話被斯諾引用,“只有當南京決心抵抗日本帝國主義并同人民革命聯合起來組織民主的國防政府時,只有到那時,這種援助才能對中華民族真正有益”。這樣地對共產黨政策的描寫,一方面清晰地讓讀者知曉共產黨的政策方針,另一方面也向讀者呈現了真實的領導人為國為民的思想?!都t星照耀中國》中對共產黨的政策的描寫,也對日后的中美關系的緩和和共產黨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2.3 自然環境描寫
在去往蘇區的路上,斯諾對北京進行了自然環境描寫,彼時外界并不知曉蘇區的情況,撕開虛假,讓光照進現實,是斯諾西北一行的重要目的。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開篇,斯諾對動身前往西安的時候描寫道:“那是6月初,北京披上了春天的綠裝,無數的楊柳和巍峨的松柏把紫禁城變成了一個迷人的奇境;在許多清幽的花園里,人們很難相信在金碧輝煌的宮殿的大屋頂外邊,還有一個勞苦的、饑餓的、革命的和受到外國侵略的中國?!彼怪Z通過紫禁城城內城外的自然環境對比,來襯托出當時中國形勢的危機和百姓的水深火熱。
不僅有這樣的通過自然環境來襯托中國國情的描寫,更有對蘇區環境的直接描寫。到達陜北的黃土高原后,斯諾對深入中國腹地的,難以為人透徹了解的高原風貌進行了自然環境介紹。“這一令人驚嘆的黃土地帶……在景色上造成了變化無窮的奇特、森嚴的景象——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犸,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面還留有粗暴的指痕。那些奇形怪狀、不可思議有時甚至嚇人的景象,好像是個瘋神捏就的世界——有時卻又是個超現實主義的奇美的世界?!边@樣生動直接的自然環境描寫,向世人揭示了陜北地區奇特的地理環境,也為后文對紅軍艱苦的生存環境的描寫進行了鋪墊。
自然環境的描寫不僅能夠體現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展示獨特的世態風情,而且還能夠點染社會環境的氛圍,交代時代背景,反映社會歷史與現實狀況?!都t星照耀中國》一經出版,許多仁人志士奔赴西北,書中對西北地理風貌的介紹很難說不是這些人前往西北的原因之一。斯諾對自然環境的描寫,在寫實之余夾雜著許多象征意義,向讀者傳達了有用的信息,對全文意義的表達起到了輔助的作用。
2.4 社會現實描寫
斯諾對當時中國西北地區社會現實和落后習俗的描寫,讓讀者深刻地意識到,在已經水深火熱的一些城市之外,還有部分地區遍地饑荒,滿目瘡痍。斯諾對于西北大災荒場景的描寫是真實卻又十分殘忍的。“掛在他身上快要死去的皮肉打著褶皺;你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他身上的每一根骨頭……有時甚至賣了最后的一塊遮羞布。”“兒童們甚至更加可憐,他們的小骷髏彎曲變形,關節突出,骨瘦如柴,鼓鼓的肚皮由于塞滿了樹皮鋸末像生了腫瘤一樣?!迸c這些饑荒場景的描寫相對應的是對所謂有錢人的描寫,“在城市里,做官的和歌妓舞女跳舞打麻將,那里有的是糧食谷物,而且好幾個月一直都有;在北京、天津等地,有千千萬萬噸的麥子小米”。在對社會現實進行描寫后,斯諾提出了為何農民不反抗的疑問,繼而又用實證證明了西北存在早已成熟的實行變革的條件,所以紅星在西北出現的時候,才受到了歡迎和擁戴。在對社會現實的描寫中,一切邏輯的推演顯得自然流暢,不僅把現實的黑暗描繪得入木三分,也對紅軍出現的合理性和紅軍對民心的收獲進行了事實論證。
3 《紅星照耀中國》現實意義
作為第一個在“紅色中國”進行采訪的西方記者,斯諾不僅將紅色光芒帶到了中國各地,更讓全世界理解“紅色中國”,為中國共產黨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都t星照耀中國》的影響可以分為當世和現世,在當世以思想上的力量號召鼓動了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民投身革命運動,更影響了西方民眾的對華思想和行動。在現世,斯諾的報道和寫作精神不僅燭照新聞界,更用偉大的革命精神照亮了整個社會。
3.1 對當世的意義和影響
3.1.1 震蕩西方世界
斯諾對紅軍革命根據地的采訪是開天辟地式的,《紅星照耀中國》打開了世人對陜北蘇區的認知,大量的外國記者和作家前往蘇區進行采訪,越來越多的關于中國共產黨的通信文章在外國記者進行采訪后見刊于國外刊物。繼斯諾之后,美國記者史沫特萊也進入了陜北蘇區對朱德進行采訪,后寫成傳記《偉大的道路》。著名醫生白求恩在給朋友的信件中說明自己之所以到中國支援抗戰,是讀了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和史沫特萊的《中國紅軍在前進》,被書中記錄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英勇行為吸引,認為有必要去幫助英勇反抗的中國人民。對“紅色中國”的真實記錄令西方讀者動容,改變了西方社會部分仁人志士的想法,為中國革命集結了西方的力量。
3.1.2 壯大中國革命力量
“抗戰后到延安的知識分子總共四萬余人,多數是在1937年和1938年來的?!?937年《紅星照耀中國》的出版向世人展示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展示中國共產黨的為民之心,成千上萬的革命力量注入延安。女作家陳學昭是一位留學法國的文學博士,在20世紀30年代因為閱讀了《紅星照耀中國》投身革命、來到延安,1938年至1939年寫了《延安訪問記》。此外,還有許多普通人因該書投身革命,改變了一生的命運。《紅星照耀中國》為中國革命集結了多方力量,也對革命最后的勝利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在當世的影響非同小可。
3.2 對新聞寫作的意義和影響
埃德加·斯諾通過親身新聞實踐,不僅為中國發展作出了貢獻,更給所有新聞從業者樹立了榜樣和模范。斯諾高度的新聞敏感和敏銳的洞察力值得當代新聞人學習。在前往蘇區之前,斯諾提出了一系列的疑問和設想,帶著種種問題進入蘇區采訪,故而蘇區的大多數采訪中斯諾都能敏銳地發掘自己需要的新聞點,獲取有用信息。斯諾在新聞寫作中的客觀中立不偏不倚也是難能可貴的新聞人的職業品質,在獲取一方的信息之后,斯諾并沒有對紅軍方面做出站隊,而是又經過詳細的走訪調查,通過實例來向讀者證實共產黨政策的可行性,大大增加了報道的科學性,為后世新聞寫作提供了精神上的參照范本。
4 結語
回望這部八十余年前出版的著作,它的影響貫穿了新中國的誕生和發展,至今仍然保持著非同一般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不僅僅源自該書的題材和內容,更與斯諾獨到的寫作特點息息相關,而這樣的寫作特點和職業精神也值得當世的新聞人學習借鑒。
參考文獻
[1]方漢奇,李矗. 中國新聞學之最[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2]張小鼎. 《西行漫記》在中國——《紅星照耀中國》幾個重要中譯本的流傳和影響[J]. 出版史料,2006(1):114-121.
[3]龔舉善.“左聯”關于報告文學的理論與實踐[J]. . 文藝理論與批評,2000(4):43-49.
[4]埃德加·斯諾. 紅星照耀中國[M]. 董樂山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5]鄭惠文. 論《西行漫記》自然環境描寫的文學意蘊[J]. 名作欣賞,2018(32):81-84.
3452500338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