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蕾




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印發《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意在為企業減輕稅收和降低社保繳費負擔,有效降低市場主體負擔,提振市場信心。本文基于養老保險可持續性發展內涵的理論基礎,以待遇充足性、成本可負擔性、制度穩健性、財務可持續性四個維度構建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可持續性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主要采取熵值法來測算養老保險的可持續性發展指數,利用自然斷點法來評價整體可持續發展水平以及各個維度下不同省份的水平。結果顯示: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可持續性發展綜合指數各個地區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我國養老保險基金可持續發展水平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整體顯現東部地區高,中西部地區低的區域特征,且地區間發展水平差距大,但在四個一級指標下各個省區各有優劣勢,也從側面說明各個地區的養老保險可持續性發展水平亟待提高。
作為社會保險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養老保險在應對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生育率逐年下降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我國經濟增速平穩,基本養老保險的可持續性問題也備受關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建成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并明確要求完善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2019年5月1日,降費政策的正式實施,為企業減負利好的同時,降低了社保的繳費率,致使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減少,但人口老齡化卻增加了基金支出,這就使得養老保險的可持續性受到進一步壓力。在這個背景下,如何構建和測度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可持續性有助于探索我國各地區間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財務失衡的具體原因,科學分析我國養老保險發展狀況,及時把握養老保險建設
現狀和發展水平,有助于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完善我國的養老保險政策,以期為我國各地區間養老保險的穩健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文獻述評
目前,關于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可持續性評價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國內的學者主要集中于研究基金的可持續性。高建偉(2018)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在現行養老保險制度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從2033年開始財務不可持續,缺口將逐年擴大。石晨曦(2019)認為在2040年前現行制度下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財務基本可持續,到2045年以后,財政補貼不足以彌補養老保險基金缺口。曾益(2019)認為當沒有其它政策干預,降低繳費率3個百分點后,基金將在2025年開始出現累計赤字。
通過梳理國內外文獻發現,人口老齡化和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降低養老保險繳費率是大勢所趨。雖然已有較多研究分析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現象會對養老保險基金可持續性產生影響,但是關于降低養老保險繳費率構建養老保險基金可持續評價體系的文獻還不多。因此本文希望從降費前后兩個不同的視角來分析養老保險基金的可持續性變化,通過構建指標體系來測算不同省份養老基金的可持續性,并提出促進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可持續性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可持續性發展的內涵,遵循科學性、重要性、代表性和可獲得性的原則,本文以待遇充足性、財務可持續性、成本可負擔性、制度的穩健性四個維度構建養老保險可持續性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
(一)待遇充足性
本文借鑒柳清瑞,穆懷中(2009)學者的度量方法,主要采用養老金替代率、覆蓋率、保障率來衡量充足性。養老金替代率是退休時退休金收入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比。它是衡量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異的基本指標之一。覆蓋率的計算參照邱長溶,張立光(2004)的算法,運用城鎮參保人數與就業人數的比例來衡量地區養老金的覆蓋水平。
(二)財務可持續性
財務可持續性是保證短期內滿足老人的支付需求,主要目的是保證當代人有能力支付。本文參照胡萍,李丹(2016)的構建方法,采用基金結余率和累計結余量來衡量財務可持續性。
(三)成本可負擔性
養老保險制度的可負擔性是其可持續性發展的前提條件,它取決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繳費方的承受能力,既不會影響經濟和社會的其他方面,也不會給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穆懷中(2004)認為養老保險制度是否能夠平穩運行和可持續發展主要取決于社會與個人的養老保險費用負擔能力、財政負擔能力以及宏觀經濟的支撐能力。
(四)制度的穩健性
穩健性不僅體現在宏觀經濟條件對制度運行的有力支撐,而且也體現在制度本身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即制度要有助于實現經濟增長,消除資本和勞動力市場的扭曲現象。采用老年撫養比、人均GDP、工資增長率和財政負擔率四個指標來衡量。
三、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可持續性發展測度
(一)數據來源和測度方法
本文選取全國31個省市區2018年指標數據進行測度,數據源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保險年鑒》。養老保險的可持續性測度的核心是對指標體系賦權,考慮到主觀賦權法中專家主觀判斷的影響較大,本文采用客觀評價法中的熵值法進行賦權。
(二)測度結果
基于構建的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計算的2018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可持續性發展水平測度結果如表2。從可持續性發展整體來看:全國可持續性發展綜合指數為3.3563,有23個地區指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地區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大部分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水平有較大空間提升。在待遇充足性方面全國的均值是1.0673,全國仍有15個地區位于平均水平之下,說明仍有半數地區的養老金待遇充足性不能滿足退休之后人們的養老需求。財務可持續性全國均值是0.5194,僅有10個地區高于平均值,表明大多數省份基金結余狀況不容樂觀,財務可持續性亟待提高。基金穩健性和成本可負擔性全國均值分別為0.7262和0.8137,分別只有12和15個地區高于全國平均值,在成本可負擔性和基金穩健性方面仍存在較大的作用空間,而成本可負擔性方面位于第一的福建的得分是黑龍江的13倍,地區之間表現出明顯的不平衡性。
四、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可持續性發展評價
從已計算出的各地區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可持續綜合發展水平指數可以看出:各個地區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運用自然斷點法根據指標之間數值的差異性將其劃分為五類地區,其中第一級代表評分等級較好,表現優異的地區,文章將類別設定為五類,數值由高到低將31個地區分為五個等級。
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水平綜合指數顯現了東部地區高,中西部地區低的區域特征。廣東、北京、上海屬于我國經濟高度發達、人口流入較大的地區,養老保險的參保率較高,養老金連年結余,養老金繳納程序規范,經濟實力和人口結構方面都具有較大優勢,年輕人口的大量流入,整體就業質量高,第三產業數量多且發展實力強勁,城鎮化率高,老年人口撫養率較低。這些都使得它們在充足性、可持續性、穩健性、可負擔性四個指標方面都表現極佳,均處于第一級類別。而黑龍江、吉林、遼寧三個地區卻與之相反,作為早期重工業發展重地,國企較多,城鎮化較早,但近些年人口外流嚴重,領取養老金的人群比例逐年升高,老齡化程度高,養老負擔加重。這一系列因素導致其可持續發展綜合水平較低。
五、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針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建立了待遇充足性、財務可持續性、制度穩健性、成本可負擔性4個維度的綜合指標體系,測算評價各地區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水平,為推進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理性看待短期內降費對財務可持續性的縮減效應大于對成本可負擔性、制度穩健性、待遇充足性的補償效應。短期內,降費會直接帶來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減少,且由于各地區的人口年齡結構和地區經濟發展實力的差異性,養老金可持續性發展水平差距較大。面對降費帶來的雙重效應致使各地區養老保險可持續性差異性加劇,應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盡力縮小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綜合水平之間的地區差異。
第二,重視降費對成本可負擔性、制度穩健性、待遇充足性的正向促進效應。降費具有一定的擴面效應,繳費率的降低會吸引更多企業和個人參與到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中,參保人數越多,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征繳收入越多。因此,各地區應充分利用降費所帶來的擴面效應,盡可能提高覆蓋率和參保率,加強對不繳、斷繳人員的引導和宣傳,促進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建偉,伊茹.延遲退休對縮減養老保險基金缺口的貢獻率測算[J].統計與決策,2018,34(4):58-63.
[2]石晨曦,曾益.遵繳機構改革能降低養老金財政負擔嗎?——兼論生育政策的影響[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9,32(5):42-52.
[3]曾益,魏晨雪,李曉琳,楊思琦.征收體制改革、延遲退休年齡與養老保險基金可持續性——基于“減稅降費”背景的實證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9,16(4):108-118+173-174.
[4]王曉軍,任文東. 我國養老保險的財務可持續性研究[J].保險研究,2013(4);118-127.
[5]趙青,王曉軍,米海杰.中國養老金體系待遇充足性的多維度評估[J].統計研究,2015,32(6):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