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雅婷,徐夢楠,黃真真,曹雪雁,唐 英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風景園林藝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199)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進以及國家對紅色文化遺產地保護與展示工作的重視,紅色文化遺產和旅游結合的創新形式——“紅色文旅”成為了當前研究熱點。陜西省延安市是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總后方,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且延安村落地區仍保有紅色文化與地域特色的載體——窯居,有巨大的發展潛質。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趙家岸村作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首個合作鄉村振興示范鎮,具有巨大的科研潛質。研究“紅色文化遺產+窯居特色民宿”創新策略可行性,深度挖掘紅色基因,推動紅色文旅融合,打造鄉村振興樣板村,立足地方,以點帶面,賦能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學術界研究熱度迅速提升,研究文獻增長迅猛,理論體系也在不斷完善。目前,研究熱點一般聚焦于“三農”工作、鄉鎮旅游、村莊整治工作與城市融合健康發展等幾個方面,其成果包括《鄉村文化旅游經濟發展引領農村復興的研究分析框架與發展展望》《城鄉復興發展戰略背景之下陜西省民族特色小城鎮經濟發展模式》《城鄉復興發展戰略背景之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邏輯與途徑抉擇》等。
文化旅游產業已經逐步取代傳統的旅游形式逐漸成為文化底蘊豐厚、旅游資源豐富地區發展旅游產業的核心要素。紅色文化旅游作為傳統文化產業和紅色旅游行業的有機融合,以其獨特的旅游體驗、文化享受和生態價值受到了人們的追捧。崔山等認為:中國農村的文化旅游,主要分為:農村歷史文化旅游、鄉村民俗旅游、鄉村建設文化旅游、農村科學文化旅游等。
文旅結合的新形態,使人們對紅色文化遺產的保存和發揚達到了一種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在充分挖掘了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的同時帶動鄉村經濟。其目前的主要成果:《農業三產融入賦能農民就業增收再審視》《農業三產融入景下城鄉特色工業文化示范園發展規劃戰略》等。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三產融合模式探究》《淺析三產融合助推農業現代化路徑》等文則提到在紅色文旅開發工作中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其解決關鍵在于推導出科學可行的文旅融合規劃和文化傳承場所的創新策略。
2.4.1 困境分析
鄉民們對鄉村人文的環保意識較淡薄,村落遭到無序性破壞導致大量傳統建筑被拆毀重建或廢棄,村民紛紛在村落中建起風格各樣的新式民居,使村落形式失去其原有的特色與價值。村落資源不合理開發和現代文化的沖擊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遺失。如當地特有的窯居特色建筑形制,也隨著現代化的沖擊正在消逝。同時,當地沒有建立保護傳統村落、衛生環境等相關條例和資金支持,村落基礎設施管理不當,全村荒舊廁所、煤棚、無用車庫等上百處沒有得到有效管理。
2.4.2 發展機遇
基于以上困境,本課題展開深入分析,以期對延安市寶塔區趙家岸村傳統窯居村進行活態保護。
政策支撐方面:“鄉村振興”戰略促進了農業的整體統籌發展,通過政策傾向,資金支持,清晰定位,推動主題民宿市場發展。
區位優勢:區域對外道路設施較便捷;“全省美麗宜居示范鎮”——河莊坪鎮,可獲得服務支撐;趙家岸村村莊農用地完整,生產力強,升級潛力大;周邊無污染工業臨近水源庫,具備一定的景觀資源。
紅色人文資源:作為我國5個革命圣地(浙江嘉興、江西井岡山、貴州遵義、陜西延安、河北西柏坡)之一的陜西延安,據國家相關部門數據,境內共有革命斗爭舊址445處,也是目前我國最全面、規模最大的革命斗爭舊址群落,具有極其豐富的紅色文化遺產資源,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與教育意義。在實施傳統鄉村文化振興發展戰略管理實踐過程中,這些資源將成為愛國主義德育課堂踐行地和旅游地的寶貴財富,值得開發利用。
3.1.1 響應國家政策,保護文化遺產資源
通過對政策、產業結構和區域背景的深入了解,對趙家岸村景觀資源有整體了解和現狀把握:對趙家岸村建筑遺產、村落格局、環境、傳統文化等進行充分調研確定保護價值和更新對象。
3.1.2 分析現有發展條件,提出規劃總體思路
評估研判了趙家岸村窯洞院落現狀,提出了美化環境、保護生態、盤活窯居類型的陜北地區窯居型傳統村落保護創新發展戰略;以凸顯窯居類型的傳統村落地域性特色,美化鄉村生活、傳承傳統鄉村景觀風貌、弘揚傳統地方民俗文化,為陜北區域內以及全國更廣范圍內的傳統村落保護創新發展提供參考。
3.1.3 根據開發重點和空間布局,打造“文旅融合”新模式
針對目標策略提出生活生產優化、生態景觀修復、閑置空間利用、窯洞修葺更新的方法路徑,實現陜北窯居型傳統村落的保護更新設計。通過對窯居文化遺產的發現和保護,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以期實現文旅相融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圖1)。

圖1 景觀設計總平面圖
3.2.1 促進鄉村振興、三產結合可持續發展
增強農業生產內生動能和社會發展實力,實現一、二、三產業互動,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助力農業生產,助力農戶致富增收。同時緊密結合農業文化遺產,以弘揚傳統農業精神為引導,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3.2.2 提升鄉村景觀規劃,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落實國家“十四五”經濟發展計劃,是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根據國家規劃策略對趙家岸村鄉村發展狀況做出了評估判斷,并利用搜集文獻信息和現場觀察得出結論。提出對當地傳統窯居村落環境進行有機更新,改造成適應現代人生存需要的新型窯窟環境。
3.2.3 促進文化遺產保護與更新,發揚民族精神
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前提是積極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珍貴精神財富,而紅色文化資源中所蘊藏的崇高精神價值則有待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傳承與弘揚。通過深入開展基層紅色文化教育活動,發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健全傳統窯居建筑、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系統,紅色文化教育工作將從此開啟全新階段。
采取文獻檢索、田野調研、問題剖析等方法,對延安市塔縣河莊坪鄉趙家岸村開展了深入調查,分析其窯居建設、道路布局、自然、傳統民俗文化等資源情況,并對村莊的保護與發展狀況做出了問題性探討。通過收集整理有關的圖書、論著等文獻,梳理黃河流域陜西段及梁帶村傳統村落背景與發展等,為論文研究和設計方案提供專業支持。對中外傳統村落保存和發展的有關理論和實際加以比較,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功案例經驗進行分析研究,為調研方案的展開提供參考。
4.2.1 問卷調查法
通過大范圍發放調查問卷,以獲得當地居民、企業及相關工作人員對近年來政策落實情況及實際成效的評價。
4.2.2 結構式訪問法
以面訪形式對公眾進行采訪和調查;從鄉村振興有關部門搜集權威資料, 聯系專家開展座談會。
4.2.3 田野調查法
采訪現場市民,掌握第一手材料。對項目所在地進行深入調研,分析窯居建筑、交通布局、自然環境、傳統文化等資源狀況。
4.2.4 實地測繪法
將實地測繪出的內容以能夠表示空間結構的文件和分析圖進行展示,運用專業的圖示語言對資料進行整合分析(圖2)。

圖2 實地調研資料
5.1.1 整體研究思路
利用環境設計、城鄉規劃相關專業知識,對紅色文化遺產基地、傳統窯居村落——趙家岸村的整體景觀進行有機更新。講好文化神話故事,發揚中國紅色基因,促進長征精神的傳承與傳播,進一步發揮長征文化線路上的巨大社會人文價值,打造長征線路重要支線部分(圖3)。

圖3 項目研究總體思路
5.1.2 確立主題及景觀布局
紅色傳統文化教育遺產是指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28年的歷史階段里,包含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時期的重要革命斗爭紀念地、紀念館、紀念物,及其所負載的革命斗爭時代精神。
延安市是國內人民革命根據地城市中舊址保存規模最高、建筑數量最多、布局最合理的完整的歷史古城。其中,趙家岸村的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其主要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重點以及空間布局,可以確定為“一軸兩線兩基地”。利用現有布局重點打造紅色旅游文化學習區及周邊服務業的區塊。乘坐景區專車繞環線行駛,定點在景區拍照,體驗特色窯洞民居,確保古建的保護以及游客的體驗,開創研學紅培旅游示范新高地。
5.1.3 經濟產業更新
更新現有窯居建筑,打造網紅打卡點,利用特色餐飲滿足人群服務需求,展示特殊紅色文化打造沉浸式體驗區。抓住黨的“十九大”以來傳承紅色基因的時代機遇,為延安紅色文化線路展示利用體系及標識系統建設提供操作指南,并以此提高經濟效益。
5.1.4 構建當地特色景觀
針對保護發展策略、現有產業結構、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和當地窯居現狀,從如何保護和規劃設計出發對當地自然環境、紅色遺址、窯居建筑基礎設施、歷史長廊等方面進行更新設計,營造觀光沿線紅色景觀設計氛圍。對村落的格局、建筑分布以及道路體系等進行改造設計。作為提升式保留,對村野景色做具體規劃設計;在各個窯洞庭院空間內部中,對庭院空間的功能進行改善設計,使人居生活環境得以更加優化;通過改變建筑物內部結構,對廂房的閑置空間進行改善設計,使其作為衛浴、辦公等功能為人們所使用,增大窯洞的使用空間;加入現代化功能智能居住系統,提高使用質量。
從總體上,建(構)筑物與建筑群落本身即為最主要的展品與表現空間,而窯洞住宅則是我國黃土地域特有的傳統民居形態,承載了豐厚的延安地域歷史文化底蘊,也傳播了中國紅色革命圣地的民俗風情。以高淳漆橋古村落的文化展館空間展示設計為例,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漆橋古村落——被譽“金陵第一古村落”,村內有保存相對完好的漢代古橋、宋代古井、明清建筑等,同趙家岸村窯洞文化一樣,具有良好的資源發展基礎。其在進行村落基礎設施改造完善的同時,以歷史文化為核心、空間規劃為基礎、符號語言為視覺導向進行了互動式二位數字化傳統村落文化展館的主體設計,與現代科技手段結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視化、情境化,而達到文旅融合的目的。
因此,本項目將以陜北特色的傳統窯洞形式為基礎,融合了延安人文色彩和區域特點,同時注重于室內展示、建筑物本身與周圍部分的緊密聯系,展示完整的歷史場景以及濃厚的歷史氣息;對村莊的空間布局、建筑物分布以及交通條件等進行了改造設計,并做到提升式保留,對鄉野景色做出具體的規劃設計;在各個庭院空間內部中,對庭院空間的主要功能進行了改善設計,使人居生活環境得以更加優化:增加了對窯洞室內外的裝修設計,使窯洞在功能完善的基礎上,更具有了優美舒適的功能;對村莊的產業用地做出了合理規劃,利用空間內各部分的聯系使其經濟價值得到更好的發展。在居民生活上,優化人居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延續項目地景觀風貌、更新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知識,加強對特色風情風貌的建設與革新的同時,加入對窯洞民宿的體驗設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活化,實現更高效地展示與傳播,帶動了鄉村各方面的發展。
為適應人們旅行、娛樂、親子、社交、商業、居住等各種需要,在局部設計節點上,融合了紅色精神、黃土民俗和時尚的娛樂產業,以游客互動、休閑娛樂、藝術研究等吸引力,生態旅游觀光、人文游覽、文化藝術交流等多樣空間,既帶動了當地文化旅游行業的蓬勃發展,且又創新了傳統延安文化旅游的格局,為豐富陜北人文旅游資源作出了巨大貢獻。
紅旅結合的新形態,使人們對紅色文化遺產的保存和發揚達到了一種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在充分挖掘了解紅色文化的教育、經濟等多種價值的同時,帶動鄉村經濟實現鄉村振興。但紅色旅游開發工作還需要不斷挖掘紅色文化內容的深層次內涵,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感召力和凝聚力,更需要整個社會一起扛起政治責任,肩負新使命,展現新擔當,從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