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盟丹,李 煜
(西南林業大學 園林園藝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中后期,但是在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一系列問題也逐漸顯現[1]。由于現代社會生活節奏過快[2],人們不良的行為習慣和過大的精神壓力導致了許多慢性疾病和心理疾病的發生。因而提升住區景觀環境的全民健康導向功能迫在眉睫[3]。
健康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住區環境的影響會將生理健康與其所在的生產環境融合到一個空間中[4]。因此,健康主要指的是生理、心理和社會良好的統一性[5]。可見,健康是身體與內外在環境處于平衡的一種狀態,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更要關注心理上的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住區可根據人口規模分為居住區、小區、組團,城市住區需要有合理的服務半徑和服務設施,方便城市管理和居民使用[6]。在長期的城市發展過程中,以及在居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明素質和生活水平的影響下,住區的公共設施和曾經的建設理念已經不能滿足居民對健康的新需求。住區作為建設健康社區、健康城市、健康中國的“細胞工程”[7],既是居民居住的載體,也是居民健康生活的載體。
景觀可以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也可以是物質景觀和非物質景觀;還可以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統一體,或是物質景觀和非物質景觀的統一體。景觀環境不單是某一具體的景觀要素,而是由空間和各種景觀要素構成的完整統一體[8]。
要探索全民健康的住區景觀環境優化策略,首先要明確住區景觀環境中影響居民健康的要素。本文選取住區景觀環境中的“交通系統、休閑活動空間和景觀綠化”3個影響因素對其進行現狀分析,總結共性問題并提出優化策略。
自建國以來,我國的城市住區已經從最初的解決住房問題到現在的解決人居環境問題和如何改善城市住區的居住品質[6]。昆明市位于云南省中部,是云南省省會城市,是西南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9]。昆明市住區的發展主要經歷了4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單位住房為主;第二階段,從單位住房變為小區住房;第三階段,商品房興起,并開始改造城中村;第四階段,商品房陸續發展,改造老舊住區并開始注重住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圖1)。在昆明市幾十年的住區發展歷程中,由于過去人們在住區環境建設認知方面的不足和居民需求較為單一,導致了曾經建設的住區景觀環境與目前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及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不能完美契合,存在著一些不合理元素。因此,需要對住區的景觀環境進行優化更新,使其成為健康住區。
圖1 昆明市住區發展歷程(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本文以昆明市住區為研究對象。昆明市住區的景觀環境由于建設年代跨度大、設計理念不同、老化程度不同等因素,導致各住區景觀環境對居民的行為活動和身心健康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本文選取3個具有代表性的住區作為主要調研對象,選擇樣本主要考慮到以下原則:①住區景觀環境建設年代多樣:不同建設年代的住區景觀環境由于建設理念和設計手法的差異導致景觀環境中景觀結構和空間功能的多樣性。②住區景觀環境老化程度不同,住區景觀環境老化程度不僅影響居民的正常使用,更加影響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因此,選取五華區虹山小區、盤龍區金康園小區和官渡區東旭駿城小區作為本文的研究樣本。
4.1.1 五華區虹山小區
虹山小區是20世紀80年代建設的昆明最早一批的小區,其具有梯形地貌,依山而建,布局獨特的特征。小區內部用3條主干道和大量戶外階梯將樓棟之間相互鏈接,代表了小區布局的一種類型。
現狀問題有:①交通系統:交通系統較混亂,道路破損嚴重;盡頭路較多且缺少標識;戶外地形高差大、樓梯多且防護性較差。②休閑活動空間:空間缺少活動設施,安全性不足,消極空間較多。③景觀綠化:綠化率不高,綠植稀薄,植物種類單一,缺少療愈功能的植物(圖2)。
圖2 虹山小區現狀(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4.1.2 盤龍區金康園小區
金康園小區是20世紀90年代建設的小區,是昆明市最先將設計、綠化等概念融入小區景觀環境中的,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后續小區景觀環境的發展。
現狀問題(圖3):①交通系統:由于住區內車庫數量和停車位不足,許多私家車停在了交通主干道上,使道路變得擁擠且不美觀。②休閑活動空間:空間類型較少,主要分為球類活動場所和健身器材區,缺少互動交流、休閑的空間;整體環境適老、適幼化不足。③景觀綠化:植物生長狀況不好,缺少降噪的大喬木,路緣種植了帶刺的植物,缺少療愈功能的植物。
圖3 金康園小區現狀(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4.1.3 官渡區東旭駿城小區
東旭駿城小區是近幾年建設的新小區,屬于開放式小區。小區布局采用分區塊的形式。主干道連接每個區塊,每區塊都是一個完整的住區體系,包含樓棟、活動空間、植物景觀等。
現狀問題(圖4):①交通系統:人行道較窄,且顏色和機動車道區分不明顯,缺少隔離欄,存在安全隱患;游步道缺少無障礙設計。②休閑活動空間:活動空間只有健身區和休閑區域,功能單一,且大多數空間被居民作為晾曬區使用。③ 景觀綠化:植物生長狀況不好,缺少后期養護,缺少療愈功能的植物。
圖4 東旭郡城小區現狀(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4.2.1 交通系統
住區交通系統普遍存在人車未分流、缺少無障礙設計、道路景觀較差的問題。老舊住區存在交通組織混亂,道路狹窄且坑洼較多,盡頭路多,人車未分流的問題;近年來建設的住區雖然在道路通行上較為順暢,但在無障礙設計和視覺效果方面還存在不足。此外,道路景觀也不盡完善,存在缺少道路景觀、道路景觀視覺感受單調、后期維護不善、路緣種植帶刺植物等問題。
4.2.2 休閑活動空間
住區休閑活動空間普遍存在以下問題:空間不足且功能單一,消極空間較多,老舊社區的更新改造工作未能真正為居民解決問題。上述問題可通過舉例說明(圖5)。
圖5 休閑活動空間現狀分析(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第一,閑置的戶外空間。老舊住區戶外空間有不少被閑置的消極空間,其地面凹凸不平、缺少特色、缺少基礎設施。第二,基礎設施選擇不當。住區公共空間的休憩座椅采用了塑料飾面,經過風吹日曬會產生裂痕或破碎容易對居民造成傷害,因此,使用木質飾面的座椅更為合理。第三,休閑活動空間安全性不足。在某休閑活動空間內,地面采用了鵝卵石鋪裝并且因潮濕鵝卵石表面已經長有青苔;由于沒有夯實地基,地面表層出現了裂縫和高差;且此空間四周都是草坡,防護方面卻采用了矮小的護欄,這些問題都會對居民的安全產生不同程度的威脅。第四,未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垃圾分類點設置在景觀亭旁,導致景觀亭鮮少有人使用。
4.2.3 景觀綠化
老舊住區由于建設年代較早,綠化率低,植物生長狀況不好,整體綠化及植物效能未達到理想狀態。近年來建設的住區綠化率勉強達到設計標準,但在植物的選擇上主要把視覺效果和種植成本作為考慮因素,缺少系統的景觀綠化營造。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系統性較差。在住區景觀綠化設計中,缺少系統性的考慮,各綠地斑塊從視覺和功能上缺少聯系。由于綠地空間破碎和植物選擇的不科學性,導致住區景觀綠化缺少療愈功能的植物并且未能形成系統的康復景觀。
(2)可達性較差。住區綠地空間的可達性是保障居民使用小區綠地的前提。但住區普遍現狀是:綠地和休閑活動空間相分離,綠地空間未設計游步道或居民活動空間,居民無法進入綠地中,景觀綠地只停留在視覺效果層面上。
(3)人性化考慮不足。住區綠地空間設計及景觀植物種類選擇時未考慮老年人及兒童等特殊人群的需求。此外,由于植物種類選擇較為單一,缺少色葉植物點綴,易于引起居民視覺疲勞,情緒壓抑,影響居民的體驗感和幸福感。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住區交通系統優化是根據居民健康生活的需求,對住區現有交通進行人車分流,改善交通環境,完善人行系統,打造養生步道的策略。在充分尊重民意和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將提升住區交通環境和促進健身運動的需求結合起來,為居民日常出行以及散步、慢跑等健身活動的安全性提供保障,促進居民的身心健康。完善人行交通,打造養身步道。設計成環形的養生步道,道路材質選擇色彩鮮艷輕快的塑膠材質,沿途標識已行走的距離、已消耗的卡路里和養生趣味小貼士,有利于鼓勵居民運動健身,改變居民生活方式,促進居民的身心健康。全民健康理念下的住區交通系統優化,首先是要保證居民的安全出行和心情舒暢,其次是盡量為居民提供可以進行體力活動和健身運動的場所。
道路景觀是影響居民使用住區步道頻率非常重要的因素,營造感官舒適、有療愈效果、季象變化豐富的道路景觀,可以提高居民使用住區步道的頻率。提升住區道路景觀可以從行道樹的選擇、道路兩旁綠地空間的營造等方式入手:行道樹選擇方面,可選擇無飄絮,樹形美觀,色彩舒適、吸收塵霾等有害物質的行道樹;路邊綠地空間營造方面,設計微地形,配合株高不一、色彩不一、開花結果時期不同、季象變化豐富的和文化內涵豐富的植物,穿插設計不同主題系列的花境、路緣綠地空間。為居民在使用養生步道的同時,提供舒適輕松的景觀環境。此外,植物又被稱作有生命的建筑材料,植物外觀的變化可以對道路等灰色基礎設施產生正面影響,打造綠色可持續的住區交通環境。
住區內的居民可分為兒童、青年、中年、老年和殘障人群。依據住區戶外空間不足的現狀,對有限的戶外空間進行整合優化、合理利用。住區兒童空間的營造,要注重安全性、趣味性、科普性,讓兒童在寓教于樂的環境中成長;對中青年來說,由于工作和生活的緣故,需要輕松、愉悅的住區環境,因此住區內的休憩空間、活動空間、健身運動空間應營造輕松愉悅的效果;對老年人來說,住區的休閑活動空間是老年人進行社會交往、體力活動的主要空間載體,空間的開敞程度、設施擺放、座椅尺度、植物色彩等都是住區休閑活動空間適老化需要考慮的問題,應依據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行為特征,營造安全舒適的活動空間,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表1)。
表1 居民活動偏好及健康需求分析(表格來源:自擬)
優化景觀結構,要充分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居民的行為偏好、活動規律等特征。通過優化綠地空間的可達性,將綠地空間與休閑活動空間合理結合等方式,將人性化設計融入住區景觀結構中,為居民提供令人輕松愉悅的住區景觀環境。
康復景觀興起于美國,其服務對象多為受疾病影響的人群,是一種具有治療和康復功能的景觀類型[13]。由于我國現階段處于亞健康狀態人群日益增加,且慢性疾病和心理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因此康復景觀的服務對象范圍已經呈現出擴展至全民的趨勢,康復景觀的概念已經從初期醫療養老環境的療愈屬性擴展至景觀設計促進公共健康的社會屬性[3]??祻途坝^能夠促進景觀與使用者的相互作用,改善身體機能,并維持使用者精神和心理的健康與平和[14]。將康復景觀與住區的景觀綠化有效地結合起來,可以很好的滿足居民對現代健康的需求,利于住區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打造康復景觀,要充分考慮不同健康狀態的居民對住區景觀的不同需求??茖W嚴謹的選擇植物種類,對其進行合理的分析及配置,打造住區康復性景觀,為居民提供視覺審美和康復效果兼具的住區景觀。
5.3.1 視覺景觀
(1)植物色調。植物色彩進入視覺感官后,不僅可以調節和改善人們的心理情緒,還可以影響呼吸和脈搏的頻率,緩解身體疲勞、平復情緒[15]。暖色調植物可以營造溫暖的效果,使人產生輕松愉悅、熱情積極的情緒,例如雞爪槭、垂絲海棠、紅花檵木、波斯菊等植物;冷色調植物可以營造安靜祥和的環境,使人產生平靜舒緩的情緒。因此,在互動交流空間可以點綴一些暖色調植物,營造熱鬧舒適的氛圍;在安靜的休憩區可以選擇一些冷色調的植物,營造舒緩安靜的氛圍。
(2)植物形態。在植物形態的選擇上,需要考慮植物的冠形、色相、季相以及配置方式、種植形式等,還可以適當增加觀花、觀果的樹種,以此來營造豐富的是視覺效果。例如形態奇特的植物龍爪槐、觀花觀果的植物廣玉蘭、滇樸、西南栒子等。
5.3.2 聽覺景觀
(1)隔離噪音。通過種植樹冠濃密的高大喬木來隔離噪音,采用喬木和灌木組成的群落形式,既可隔離城市噪音,又可豐富植物群落的景觀層次。
(2)聽覺景觀。竹林細雨、雨打芭蕉都是聽覺景觀。除植物本身的聽覺景觀外,還可以通過打造穩定的生態系統,吸引蝴蝶、鳥類和各類小動物的方式來豐富聽覺景觀,使小區景觀豐富多彩。
5.3.3 嗅覺景觀
植物氣味的藥用功能。例如紫丁香、梔子花、桂花等花香宜人的植物可以使人放松身心、減少煩憂;香樟的味道對蚊蟲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還可以起到提神醒腦的作用;松柏類、水杉、石榴、爬山虎等植物的氣味可以起到抑菌、消炎的作用。
5.3.4 味覺景觀
第一,在植物種類的選擇上選擇可食植物,例如山楂、石榴等。第二,融入住區小菜園,通過志愿服務或租賃將社區管理與居民使用結合起來,既可豐富住區景觀環境,又可提高居民的參與性,增加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住區景觀環境優化既是提高居民健康指數的方式之一,也是打造健康可持續住區的手段之一。目前,我國大多數居民的健康狀況問題,以及老年人和兒童對住區景觀環境的特殊需求難以滿足,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優化住區景觀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針對昆明市住區景觀環境的現狀,提出了“梳理交通系統,打造養生步道;復合空間功能,改善消極空間;優化景觀結構,打造康復景觀”的優化策略,力求為居民提供促進其健康的住區景觀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