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忠,崔茂歡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大理分院,云南 大理 671000)
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怒江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以下簡稱“蘭坪縣”)境內,地理坐標東經99°19′47″~99°22′23″,北緯26°27′02″~26°32′55″。2001年11月23日,原國家林業局以林場發〔2001〕519號文件,下發了《國家林業局關于同意建立朱雀山等35處國家森林公園的批復》,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正式成立。受蘭坪縣林業和草原局的委托,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大理分院牽頭對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進行了綜合科學考察。本文主要針對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的景觀資源現狀進行分析與評價并提出相應的保護對策,以期為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的后續保護和發展提供參考。
通過查閱資料分析可知,我國目前關于森林公園的研究多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植物景觀改造提升[1]、規劃布局優化[2]、生態景觀設計[3]、形象及品牌價值評估[4,5]、旅游開發研究[6~9]。對于云南省的森林公園,特別是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尚未有相關研究,僅關于云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有關研究的有部分涉及[10,11]。
按照《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GB/T 18005-1999)標準,將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景觀資源分為:地文資源、水文資源、生物資源、人文資源、天象資源5個類型。
公園內分布有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地文景觀。森林公園南部,分布有厚層的紫紅色、褐黃色的砂巖地層。該地層為陸相盆地型沉積,出露的砂巖層厚,產狀較水平,節理發育,在沘江和支流掛登河的侵蝕切割下,形成紅色石柱相間的丹霞地貌[12]。象形有“神龜入海”“金猴望月”等,具有觀賞價值。喀斯特地貌零星分布于金坪河兩岸及其支流。由于侵蝕、水蝕強烈,地殼強烈抬升,使喀喀斯特地貌形態受到破壞,變成溶蝕—水蝕型、溶蝕—侵蝕型等復合地貌形態。最典型的見于掛登公路旁的懸崖、石筍、石柱和溶洞。森林公園內奇峰絕壁隨處可見,特別是一處巨石蔚為壯觀,稱為飛來石,此石長20余米,寬10余米,高5 m,無根無掛,令人嘆為觀止。
公園內水溫景觀主要有金坪河、桃樹湖、溫泉等。金坪河是森林公園內最大的河流。發源于雪盤山中段,全長28.0 km,由北向南流經掛登村后進入森林公園。河流兩岸的森林植被覆蓋較好,沿河途中,時常有清洌的溪流山澗匯入補充,故水源充足,川流不息。森林公園內的“豐坪水庫”又稱“桃樹湖”,位于啦井鎮桃樹村委會,是森林公園內最大的湖泊;周圍群山環抱,植被茂密,森林、山、水、大壩互相輝映,景色優美,是森林公園最核心的景觀資源。在森林公園內的豐坪河谷,距離新生橋林場場部約2.5 km左右的公路下方,有一“新生橋溫泉”,當地人稱“藥泉”?!八幦睘橹袦販厝?,水溫30~40 ℃,涌水量1.0 L/s左右。森林公園地下水資源豐富,泉水露頭較多,多分布于金坪河兩側,水量不大,一般在0.5 L/s左右。
3.3.1 植物資源
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內有著豐富的植物景觀資源。通過野外考查和室內標本整理鑒定,森林公園內共記錄到維管植物755種(含種下等級),隸屬于130科432屬。其中蕨類植物15科20屬30種,裸子植物5科10屬11種,被子植物110科402屬714種。典型物種有:須彌紅豆杉(Taxuswallichiana)、西康玉蘭(Magnoliawilsonii)、云南榧樹(Torreyayunnanensis)[13]。
須彌紅豆杉是我國特有樹種,Ⅰ級保護植物有:可提取重要的抗癌物質紫杉醇,具有較高的科普價值和觀賞價值。西康玉蘭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花與葉同時開放,白色,芳香,花色美麗,是森林公園內重要的觀賞植物。云南榧樹為常綠喬木,公園內分布有高15~20 m,部分胸徑達1 m的高大榧樹,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3.3.2 動物資源
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內森動物物種多樣性豐富。據調查,森林公園記錄有陸棲脊椎動物185種,分屬24目64科138屬。其中,獸類41種,隸屬于8目20科33屬;鳥類103種,隸屬于13目31科73屬;兩棲類動物17種,隸屬于2目8科15屬;爬行類動物24種,隸屬于1目5科17屬。森林公園內分布有國家Ⅱ級保護動物獼猴(Macacamulatta)、小熊貓(Ailurusfulgens)、國家Ⅰ級保護鳥類黑頸長尾雉(Syrmaticushumiae)、Ⅱ級保護鳥類紅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白腹錦雞(Chrysolophusamherstiae)、紅隼(Falcotinnunculus)等動物,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和生態體驗價值。
3.4.1 民族風情
森林公園周邊地區分布有白、普米、傈僳等少數民族。
獨有的白族支系拉瑪人保留了大量的白族傳統文化,特別是格律詩體的民歌,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化價值。拉瑪人獨特的民俗文化具有較強的文化體驗價值。普米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普米族舊稱“西番”,源出古代氐羌族群。普米族民族風情濃郁,其山地生態文化,被譽為世界和諧文化的典型。傈僳族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與彝族有著淵源關系。傈僳族民歌演唱上具有獨特風格,唱短音符大量運用顫音,唱長音平直樸素;傈僳族舞蹈的形式多是集體舞,如生產舞、腳跟舞等[14]。
3.4.2 傳統節日
森林公園所在區域較為隆重的民族節日有“火把節”“二月會”“嘗新節”“杯日往”“繞山節”“闊時節”“東方情人節”“開秧門節”等十幾種,幾乎月月都有節日。
此外,森林公園附近及外圍,還有許多著名的旅游景點,如金雞寺、軒轅祠、富和山“霧湖”、古人類文化遺址、鹽馬古道、羅古箐省級風景名勝區、三江并流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箐花甸國家濕地公園。
森林公園內的霧景一年四季皆有,云霧上下翻騰、氣勢磅礴、變化萬千、景觀奇特。群山時而云霧繚繞、一片朦朧,時而霞光輝映,宛如一幅流動的山水畫。
4.1.1 具有重要的自然教育價值
森林公園自然教育資源豐富,僅植物有維管野生維管植物755種(含種下等級)。另外還有豐富的動物資源及地質地貌和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具有重要的自然教育價值,是青少年自然教育、親子活動的理想選擇地。
4.1.2 具有典型的森林度假、養生價值
森林公園內的森林覆蓋率達90.3%,樹木茂密,生態保護良好,含氧量充足,是開展“森林浴”“空氣浴”以及修養身心的良好場所。森林公園內的環境空氣質量達國家一級標準,森林內光照弱,紫外線輻射小,空氣濕度大,是名副其實的“天然療養院”,具有典型的森林養生價值。
4.1.3 具有多元民族文化體驗價值
森林公園擁有獨特的白族支系拉瑪人、傈僳族、普米族文化資源。民族節慶眾多,內容豐富。此外民族歌舞豐富多彩,最具代表性的有普米族的舞蹈《搓磋》、白族支系拉瑪人民間音樂《民歌開益》[15],二者于2007年分別被列為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眾多民族文化體驗資源為森林公園提供了多元化文化體驗。
根據《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GB/T18005-1999)[16]評價標準,在對森林公園風景資源的詳細調查的基礎上,對森林公園的地文資源、水文資源、生物資源、人文資源、天象資源等的特性和資源特色進行分類、分級,并根據評價因子逐項評價、打分。最后,對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進行綜合性評定,結果見表1。

表1 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評分
根據森林風景資源評分值,按照計算公式[16]:
B=∑Xi×Fi/∑F
(1)
M=B+Z+T
(2)
式(1)、(2)中:B為森林公園風景資源基本質量評價分,X為森林公園風景資源類型評分,F為森林公園風景資源類型權重值,M為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評分,Z為森林公園風景資源組合狀況評分,T為森林公園風景資源特色附加分[15]。
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評值為26.855分。其中,地文資源景觀得分3.45分,水文資源景觀得分3.69分,生物資源景觀得分15.2分,人文資源景觀得分2.175分,天象資源景觀得分0.14分。森林公園組合狀況為“較強”,評價得分1.2分;森林公園特色為“強”,附加值評價得分1分。詳見表1。
根據《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GB/T18005-1999)評價標準,經環境質量檢測(由蘭坪縣環境保護局提供監測數據),對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區域環境質量進行評分。分別從大氣、地表水、土壤、負離子和空氣細菌5方面進行評分,最終評分為9.5分。
通過對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面積、旅游適游期、區位條件、外部交通、內部交通、基礎設施條件6項指標進行評價,獲得森林公園旅游開發利用條件評價分值。森林公園旅游開發條件評價得分為5.5分。詳見表2。

表2 森林公園旅游開發利用條件評分
通過對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各要素進行分析得出質量等級。評分具體為:森林公園的風景資源質量得分:26.855分(滿分30分),環境質量得分:9.5分(滿分10分),旅游開發利用條件得分:5.5分(滿分10分)。
根據公式[16]:
N=M+H+L
(3)
式(3)中:N為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分值,M為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評價分值;H為森林公園區域環境質量評價分值,L為森林公園旅游開發利用條件評價分值[16]。
評定結論: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資源質量綜合評分:41.855分;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風景資源為一級,有較好的風景資源質量、資源價值以及旅游價值;應加強對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的保護,在保證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可以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
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嚴格執行法律法規中的相關管理條例,并制訂詳盡、可行的森林公園管理規章制度,推行崗位責任制等。同時還要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測評管理體系,確定優先保護對象,對重點保護生態系統和動植物要采取樣地調查和跟蹤觀察。
(1)植物影響保護對策。在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下,對項目區的珍稀特有植物進行掛牌標記。在人員活動較頻繁和集中的區域設置環境保護方面的警示牌,提醒人們依法自覺保護植物。
(2)動物影響保護對策。嚴格禁止獵殺任何動物,杜絕水體和土壤的污染,保證動物的棲息地不受或少受影響。必要時設置生態走廊,確保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的遷徙暢通。
(3)景觀影響保護對策。在設置和修建旅游設施時,需保證游憩設施與整體景觀效果相協調,與保護環境以及生態系統的宗旨相統一。加強后期的管護工作,保護森林公園范圍內各項景觀。
(1)控制旅游接待規模,科學開展游客管理。游客規??刂圃诃h境容量以內;控制節假日高峰期游客量;加強游客游覽線路、旅游行為管理,減少對動物、植物、生態環境的干擾。
(2)加強運營期環境保護工作。旅游接待服務相關的環保設施設備無故障,確保廢水、廢氣達標排放,垃圾及時清運。
(3)加強森林防火教育與管理,嚴防火災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