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國,蔣鳳昌,周 平,奚晟翔,周桂香,王家驥
(1.江蘇永泰建造工程有限公司,江蘇 泰州 225300;2.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3.泰州市市級政府投資項目集中建設中心,江蘇 泰州 225300)
“城市雙修”是“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簡稱。“生態修復”的核心思想是將受到破壞的區域恢復到接近于受到干擾之前的自然狀態,用以指導城市生態系統的修復和重建工作;“城市修補”的核心思想是基于“更新、織補”理念,以系統的、漸進的和有針對性的方式,補齊民生設施的缺陷、完善城市功能,同時提升城市環境品質以塑造城市風貌特色[3]。泰州市實現“城市雙修”,是指從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全局出發[4],系統性地修復生態環境[5],精細化地修補物質空間,以統籌濱河區域的空間結構、景觀風貌并延續城市肌理[6,7],突出泰州水城水鄉生態特色。
泰州市濱河綠道基本停留在交通、漫步休閑的基本需求層面,濱水公共空間的親水性不足,景觀單調重復,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和趣味互動景觀,導致綠道公共空間的活力分布不均等[8]。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作為水城水鄉,泰州市對于濱河綠道與城市生態基底的規劃,缺乏整體性和全局性考慮,缺乏對河流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綜合研究[9],未能突出泰州鹽稅文化、運河文化、泰州鳳城等地域文化特色,導致開發的單一性、掠奪性和盲目性[10]。在功能方面,只注重休閑游憩功能的打造和城市景觀面貌的提升,濱河廊道生態系統失衡,地域歷史文化特色彰顯不足,滲透環境教育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較少,并未體現出景觀的多功能性[11]。
泰州市老城區內多處存在河流被切斷,生態被破壞的情況。“城市雙修”視角下,發現城市濱河區域忽略了水域與植被的生態修復。多處濱河河道多為硬質駁岸,河道邊坡較陡,或者為直墻斷面,導致自然生態空間消失、水質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降低。例如泰州電視塔東側,沿著海陵南路的一段河流(暮春街至鳳凰國際廣場)幾乎成為“死水河”,如圖1所示,自然生態被破壞,水質污染嚴重。
圖1 河流生態破壞示例(海陵南路)
隨著泰州城市的發展,存在濱河周邊綠化被侵占的現象,并且由于城市道路、市政設施和高壓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存在車流影響人流的交通情況,使得城市與水岸之間相互割裂,可達性較差。例如,南北方向的鳳凰河與東西方向的鳳凰東路、永暉四季、梅蘭路、永泰路、濟川東路交叉,鳳凰河兩側的濱河綠道依次被雙鳳橋、玉鳳橋、彩鳳橋、丹鳳橋和金鳳橋所阻隔切斷,破壞了濱河綠道的貫通性,導致整個鳳凰河沿岸的綠色通道被分為幾段,不能連成一體。忽略了濱河綠道慢行交通在游憩、健身、休閑娛樂等功能與傳統交通的區別,未能提供充足的濱河公共活動空間,導致公共空間設計形式簡單、公眾參與性不強,缺乏互動體驗性、趣味創新性和活力。
泰州城市濱河綠道的規劃沒有充分開發水城鳳城的自然資源、文化特征和社會屬性,設計形式單一,缺少創新手法,未能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與設計濱河景觀,使得濱水空間場所缺乏文化精神,難以激起市民對濱河綠道區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12]。例如泰州的稻河、草河、鳳凰河都具有鮮明的歷史文化特征,故不應生搬硬套其他城市的建設方法,或簡單立幾個人物雕塑和文化墻做為地域文化的開發。
針對泰州水城、鳳城的特點,規劃建設水城共生的休閑濱河綠道,修建楔形綠色廊道,提出了實施針對性策略,開展生態修復,提高生態空間品質。
3.1.1 滲透文化元素,構建功能多元化的濱河綠道
1.1 對象 選取2010年4—6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50例老年性癡呆患者的照顧者,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齡:60歲以下28例,≥60歲22例;平均年齡(56.9±4.4)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以上39例。與患者關系:兄弟姐妹9例,配偶16例,子女25例。患者病程:<2年19例,≥2年21例。本組患者均符合CCMD-3老年性癡呆診斷標準;照顧者均是與患者共同生活1年以上的直系親屬,并承擔患者的主要照料責任;照顧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嚴重軀體疾病、精神疾患。
圍繞泰州市實施的“雙水繞城”工程,深化研究城市水系,對流經泰州城區的鳳城河、周山河、鳳凰河、南官河等河流進行景觀提升,主要結合綠色空間、河湖水系、名勝古跡、歷史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資源,營造交通便捷、功能多樣、活動豐富的濱河綠道。最終形成“內環鳳城河抱老城、外環南鳳城河護新城”的“8”形態。結合各條河岸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加濱河綠道的寬度,減少兩岸機動車道路等人工設施,對濱河沿線的大壩、水閘、高架道路等進行評估,采取生態化、景觀化措施削弱其對濱河景觀和休閑游憩的影響,提高濱水空間品質,突出濱河景觀特色[13]。
3.1.2 因地制宜,道法自然,構建自然生態的濱河綠道
泰州地勢為南高北低,應結合城市水系的自然情況,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完善防洪防澇減災體系,提升防洪排澇能力。基于“生態修復”的理念,強化河道與周邊公園綠地的串聯作為蓄洪區域,促進城市小氣候的調節,改善河流的生態環境[14]。尤其是泰州老城區的支流水系,應使它們“連起來、綠起來、活起來”,通過濱河駁岸的生態化改造,提高水質凈化能力,營造豐富的植物景觀,構建生物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構建自然生態的濱河綠道,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15]。
基于“城市修補”理念,采取“城市針灸”方法,推進泰州城市“留白增綠”的修補工作,創造優美人居環境,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區的品質。
3.2.1 增加綠色空間,提升濱河綠地的品質
采取后退建筑紅線、改造建筑立面、騰退還綠、疏解建綠、見縫插綠等“城市修補”途徑,依據河道自然形態,適當增加濱河綠地空間和活動廣場,構建“走走、坐坐、動動”的綠道游憩環境,消除濱河兩岸公共空間與水面的割裂,營造親水空間,為人民群眾提供高品質的空間場所[16]。
3.2.2 建設交通便捷的濱河慢行步道體系
泰州吳陵南路西、濟川路北、老通揚運河北的濱河綠道,植物擁堵,交通被迫隔斷,缺乏親水休閑空間。諸如此類的濱河綠道采取“城市修補”措施,以水系為紐帶,打通“斷頭路”,結合濱河公共空間,建立貫通濱河的便捷、安全的慢行步道,并且完善濱河綠道停車空間,注重生態停車環境的營造[17]。
3.2.3 建設水城共融的連通開放空間,吸引人流,激發活力
以水系作為核心,整合濱河綠道和開放的活動空間,創新設置休閑娛樂、文化科普、康養醫療、體育藝術等服務設施,規劃設計互動噴泉、立體綠化、林下空間和遮陰設施,提升綠道和濱河廣場的品質,營造宜人微氣候,將其提升為連續的可體驗的開放空間。克服交通阻隔,吸引人流,定期在濱河綠道自發組織舉辦健康、藝術、文化和教育相關的節事活動,從而激發區域活力。例如,泰州坡子街與濱河公園之間,受到東河路的阻隔(圖2),而地下有一條狹窄的過道,寬約3 m左右,穿過東河路,連接坡子街和濱河商貿城,但因其不夠開放,導致濱河商貿城人流寥寥(圖3),慘淡經營。根據“城市觸媒”理論,建議拓寬地下通道的寬度至7 m左右,并將濱河商貿城的下沉廣場擴大3~5倍,開發地下空間與濱河景觀的連接,則會通暢連接坡子街,實現濱河公園與商業區的融合,激發人氣和活力,真正實現“水城共融”。
圖2 東河路的阻隔
圖3 濱河商貿城人流寥寥
聚焦“生活城市”價值目標,基于“城市雙修”理念研究了泰州城市核心功能區濱河綠道提升完善的策略和措施,獲得主要結論如下。
(1)全局性規劃泰州城市濱河綠道的品質提升工作,可以實行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策略。
(2)針對體現泰州水城特征的鳳城河、周山河、鳳凰河、南官河等河流進行生態修復,并滲透泰州歷史文化元素,避免出現千城一面的“政績工程”。
(3)基于美觀性和功能性融合的生態修復策略,將城市建設中“切斷”的河流有機地連接起來,完善防洪、防澇、減災體系,且恢復其自然生態。
(4)基于城市修補理念增加濱河綠地空間和活動廣場,營造親水空間,提高濱河綠道的環境品質。
(5)創新修補濱河綠道,增加設置休閑娛樂、文化科普、康養醫療、體育藝術等服務設施,豐富濱河綠道的功能。
(6)開發建設水城共融空間,乃至開發坡子街和濱河商貿城的地下空間,克服交通阻隔,貫通東城河的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