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彩芹,崔恒碧,季定根
(江蘇省東臺市林場林業資源科,江蘇 東臺 224242)
落羽杉屬包括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和池杉3個種。落羽杉原產地為北美東部地區,因其具有耐鹽堿、耐澇、生長快、成材率好等特點[1],成為我國南方低洼濕地造林的優選樹種,近年來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然而隨著種植面積增加,病害成為危害落羽杉正常生長的重要因素,其中赤枯病是危害面積廣且最為嚴重的病害之一[3]。研究表明,赤枯病的主要病原菌有鐮刀霉屬、黑盤孢目多毛孢屬、擬盤多毛孢屬等[4]。杉木赤枯病病菌以孢子和菌絲體在病葉組織中隨枯死針葉落在土中越冬[5],6~8月份中旬開始發病,7月份為發病盛期[6]。在發病初期,杉木幼苗頂梢的嫩葉首先產生褐色病斑,隨后病葉逐漸呈赤褐色,后擴大變為暗褐色,遇雨潮濕時病斑上產生許多突起的黑色小霉點。發病后病害蔓延迅速,2 d之內即暴發成災,被嚴重侵害的杉木很快出現成片或成塊壞死[7,8]。
因此本試驗選用6種市場上常用的防治病害藥劑,通過對病原菌株分離、培養,進行抑菌試驗,研究不同藥劑對落羽杉赤枯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通過大田防治,驗證其防治赤枯病防效,為赤枯病的防治篩選高效藥劑、制定有效的大田防治策略奠定基礎。
供試植物材料為中山杉405扦插苗,病葉采自鹽城市東臺市梁垛鎮中山杉育苗基地。通過分離、培養中山杉405病株上的植株病斑得到致病菌株擬盤多毛孢菌,為供試菌種。大田試驗在東臺市梁垛鎮中山杉育苗基地進行,試驗樹種為一年生扦插苗,試驗藥劑分別為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由江蘇藍豐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由河南省安陽市銳普農化有限責任公司生產;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由先正達(蘇州)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30%苯甲·丙環唑乳油,由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生產;23%吡唑·甲硫磷懸浮劑,由山東青島奧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45%甲硫·腈菌唑水分散粒劑,由陜西上格之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于2020年分別進行室內藥效試驗和室外防治藥效試驗。兩部分試驗均以清水為對照,設置6種藥劑處理,分別為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T1),1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T2),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T3),30%苯甲·丙環唑乳油(T4),23%吡唑·甲硫磷懸浮劑(T5),45%甲硫·腈菌唑水分散粒劑(T6)。
2.3.1 室內藥效測試
將供試藥劑配成10 μg/mL、100 μg/mL和1000 μg/mL的梯度濃度溶液,配置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并加入配好的藥劑溶液1 mL,以只加無菌水的培養基作為對照。滅菌后冷卻到 50 ℃,每個濃度梯度設置3次重復,待冷凝后接入病原菌,供試菌落直徑為0.5 cm,置于25 ℃的恒溫培養箱中培養,培養7 d,測量其菌落直徑,并計算菌落擴展抑制率。
抑制率=(對照菌絲生長率-處理菌絲生長率)/對照生長率×100%
(1)
菌絲生長率=(菌落平均直徑-菌絲塊直徑)/培養天數
(2)
2.3.2 室外防治藥效測定
隨機選取生長狀況一致,發病特征相似的感病植株,于2020年5~8月份以清水處理做對照,每隔20 d噴施1次,在9月8日進行觀察,調查各處理的發病情況,計算各處理區的病情指數和防效。
防治效果=(對照感病指數-處理感病指數)/處理感病指數×100%
(3)
對照感病指數=對照防治后感病指數-對照防治前感病指數
(4)
處理感病指數=處理防治后感病指數-處理防治前感病指數
(5)
本試驗測定數據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SPSS 17.0版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采用Duncan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由表1可知,和CK相比,藥劑處理均能夠減小病原菌菌落直徑,各藥劑處理的病原菌菌落直徑均隨藥劑濃度的增加呈逐漸減小的趨勢,在藥劑濃度為10 μg/mL時,各處理菌落直徑表現為T1>T5>T3>T2>T6>T4,T4處理的病原菌菌落直徑最小。在藥劑濃度為100 μg/mL時,表現為T1>T5>T2>T3>T6>T4,T4處理的病原菌菌落直徑最小。在藥劑濃度為1000 μg/mL時,表現為T2>T3>T4>T1>T6>T5,T2處理的病原菌菌落直徑最大,T4處理最小。
表1 不同殺菌劑對赤枯病病原菌菌落直徑的影響 cm
由表2可知,不同殺菌劑對病原菌菌絲抑制率存在不同差異,隨藥劑濃度的增加菌絲抑制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在藥劑濃度為10 μg/mL時,各處理菌絲抑制率表現為T4>T6>T2>T3>T5>T1,T4處理的菌絲抑制率最高,T1處理最低。在藥劑濃度為100 μg/mL時,表現為T4>T6>T3>T2>T5>T1,T4處理的菌絲抑制率最高,T1處理最低。在藥劑濃度為100 μg/mL時,T5和T6處理的抑制率最高,其次是T1和T4處理。
表2 不同殺菌劑對赤枯病病原菌菌絲抑制率的影響 %
由表3可知,不同藥劑和同一藥劑不同濃度對赤枯病防治效果不同,各藥劑處理隨稀釋倍數的增加,防治效果呈逐漸降低的變化趨勢,說明高濃度效果優于低濃度。在稀釋濃度為500倍時,各處理防治效果在57.45%~83.52%,T4處理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T1處理,T2防治效果最低。在稀釋倍數為1000倍時,各處理表現為T4>T6>T3>T5>T1>T2,T4處理的防治效果最好,在稀釋倍數為1500倍時,T4處理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T5處理。
表3 不同殺菌劑對赤枯病防治效果 %
落羽杉屬樹種赤枯病病原菌主要以菌絲在小枝和落葉組織中越冬[9]。該病來勢迅猛,由樹下到樹上、樹冠外緣向內膛、復葉基部向頂端發展[10],因此,提前使用保護藥劑是防治赤枯病的有效措施[11],且溫度對其影響較大。因此,在病害暴發前,尤其是高溫高濕環境時要加大對落羽杉屬樹木赤枯病的防治力度[12]。馮婷等[13]研究表明,多菌靈、甲基硫菌磷、蛇床素和苯甲丙環唑的殺菌效果較好。匙明強[14]研究表明,在室外防治中,苯醚甲環唑和純白多菌靈防治效果最好,在稀釋 1000 倍時,防效能達到80%以上,其次為甲基硫菌靈和腐霉利。宋琳等[15]研究表明,70%甲基硫酸靈對擬盤多毛孢菌菌絲生長的抑制效果穩定且抑制率較高。本研究對落羽杉赤枯病致病病原菌的室內殺菌劑進行篩選,結果表明: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苯甲·丙環唑乳油、23%吡唑·甲硫磷懸浮劑對菌絲的抑制率較高,對赤枯病防治效果較好,其中多菌靈對杉樹的抑制率較高,但是其為單劑制劑,長期單一使用容易引起病原菌的抗藥性,因此需要進行殺菌劑輪換使用或混合使用。
研究表明,6種藥劑均能夠對落羽杉赤枯病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30%苯甲·丙環唑抑菌率最高,防治效果最好,稀釋500倍防治效果達到83.52,其次是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和45%甲硫·腈菌唑乳油,因此,在杉木防護中,可應用這3種藥劑對落羽杉赤枯病進行防治,可在落羽杉赤枯病防治中交替輪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