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維,王佳慧,陳 旭,朱春福,錢 鋒,姜曉妍,鄔翊霖,郭鑒瑩
(1.東北農業大學 園藝園林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2.哈爾濱農業工程職業學院 農業工程系,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8)
露營作為時尚、無污染的綠色戶外活動方式,逐漸成為一種新興、備受關注的旅游方式。隨著時間的發展,國外學者已經從露營地選址[1]、露營地的開發[2]、營地環境[3]、營地安全[4]、營地經營與管理[5,6]、營地醫療[7~9]、露營者需求[10]等方面開展不同程度的研究,國外的露營旅游已擁有較完善的建設體系和旅游服務設施體系。我國露營活動始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處于初始階段。國內學者主要從露營旅游的發展[11]、露營旅游開發[12]、露營旅游文化[13]、營地旅游安全[14]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在我國現已陸續建立起各具特色的露營旅游地,但關于自然保護區開展露營方面的研究較少,相關案例不多。開展露營活動是實現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如何結合北方地域特征,在保護區內適度開展露營活動成為當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發展中的重要方向。
黑龍江省森林資源豐富,全省森林覆蓋率高達45.7%,森林面積居全國前列。發展露營活動能為黑龍江省的森林旅游注入新活力,同時也能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新思路。露營旅游建設應逐步與生態保護融為一體,并向著節約資源、再生利用、文明生態、環境友好的方向邁進。以黑龍江省朗鄉省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為本底進行露營項目發展模式研究,對保護區實驗區域進行適度的露營旅游項目策劃與景觀設計,為寒地區域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建設提供一種新模式。
黑龍江省朗鄉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小興安嶺南麓的朗鄉林業局內。地理坐標東經128°55′30″~129°15′21″,北緯46°31′58″~46°49′38″。自然保護區東南與依蘭縣接壤,西鄰桃山林業局,北與南岔林業局、帶嶺林業局毗鄰。保護區南北長30 km,東西寬25 km。保護區總面積31355 hm2。年平均氣溫0.36 ℃,極端最高溫36 ℃,極端最低溫-44.1 ℃,年降水量676 mm,相對濕度78%,無霜期100 d左右。朗鄉自然保護區植物區系具有多種地理成分混雜的特點,北溫帶植物區系占主體,區內擁有森林、灌叢、草甸、河流等多種生境類型,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黑龍江省北部林區生物多樣性的富集區。保護區周圍有鐵路、公路相通,交通便捷。區內現有居民367戶共1469人。在保護區內開展相關的露營旅游活動,可為當地居民提供工作機遇,對增強保護區自養能力、改善保護區環境與周邊居民生存需求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朗鄉自然保護區中森林類型復雜多樣,林深茂密,自然條件優越,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據調查,朗鄉自然保護區有高等植物133科664種,國家Ⅱ級保護植物6種,苔蘚植物39科112種,蕨類植物12科36種,種子植物82科516種,裸子植物1科6種,被子植物81科510種;脊椎動物304種,魚類6目12科42種,兩棲類2目5科9種;爬行類3目4科11種;鳥類17目44科197種,國家Ⅰ級保護鳥類3種,國家Ⅱ級保護鳥類28種;獸類6目l7科45種,國家Ⅰ級保護獸類有紫貂和原麝2種,國家Ⅱ級保護獸類9種。
保護區自然景觀獨特,是大自然的展示館[15]。保護區原生環境完整,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較好,不僅有保存完好的大面積紅松原始林,還分布有保存完好的谷地云冷杉林、高山云冷杉原始林、不同演替階段的針闊混交林、天然次生林、河岸階地草甸和沼澤濕地。夏季,保護區內涼爽秀麗,是森林避暑、徒步康養的理想之地;秋季,五花山層林盡染,適于野外寫生、科研考察。保護區內有以花崗巖為主體的綜合性自然石林景觀。保護區內景色各異,有著北方溫帶森林的典型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生態環境十分優越。
目前,朗鄉保護區面臨著資源保護與旅游活動發展平衡的矛盾。因此,露營旅游發展模式應以親近自然、和諧共生、宣傳教育、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促進保護區動、植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為要求,社區積極參與露營旅游建設,達到旅游資源合理利用,實現旅游資源與保護區發展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環。
(1)政府導向原則。政府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和扶持制度,改善露營旅游管理模式和投資環境,吸引資金投入,推動露營建設由理念到務實,實現有效管理、投資便利、政府開明、社區居民創收的多方共贏。
(2)生態保護優先原則。以優先保護為前提條件,適度開展露營項目。落實“保障核心區不受任何破壞與干擾,保障保護區內自然環境與資源不受任何不利影響”的“三控制”原則,把露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3)堅持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分區的嚴控性原則。自然環境區域:以保護為主,游客可遠距離觀賞;游憩區域:保護自然資源,按照環境承載規模,嚴格控制出入;一般游憩區域:進行建設用地,如露營地等;集中利用區域:主要進行露營相關活動。在保證生態優先的基礎上,規劃適當的旅游產品,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在規劃的過程中,保持保護區原始生態的特色,推廣戶外運動文化,使之成為環保生態旅游區建設中的一大亮點。
(4)效益最大化原則。應遵從保護區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原則。以旅游業發展,帶動周邊村鎮相關產業增長,促進社區經濟、文化協同發展。 注重發展可持續的生態旅游,對保護區露營旅游進行科學合理的建設。此外,還要提升當地居民對環境生態的保護意識,加強對森林的保護意識,不但要保證旅游業的合理建設,還要促進當地社區居民收入的穩步提高。
通過露營旅游的開展,帶動周邊村鎮相關產業,以期經濟與文化共同發展,努力把朗鄉省級自然保護區建設成為和諧親民、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典型。堅守科學的發展觀,充分發揮朗鄉省級自然保護區的自然及人文資源優勢,以保護好自然資源為前提,合理、適度、有序的利用;突出朗鄉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性、生態性特點,以林為主;以假日休閑、科學考察、宣傳教育、拓展訓練、康養徒步為主,從戰略上對伊春地區生態旅游資源進行互補,努力把朗鄉自然保護區的露營項目建設成為一個集科學考察、宣傳教育、野外訓練、觀光游覽、風情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旅游示范區。
以“保護、發展、利用、宣教”為主題,分別從露營旅游產品開發、社區參與露營旅游發展、資源保護與宣傳教育、旅游服務設施建設4個方面來構建朗鄉自然保護區露營旅游發展模式。
4.3.1 露營旅游產品設計
依托豐富的森林旅游資源,可開發以下露營旅游產品 :第一,以森林觀光、康養保健為目的的森林旅游項目。保護區內景色秀麗,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非常高。負離子可經血液循環對心肌進行營養的補給,改善細胞代謝,對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功效。可開展森林植被觀光、野生動物遠距離觀賞、森林浴場(圖1、圖2)、森林徒步,森林瑜伽等項目;第二,森林科考游項目。可結合露營活動,開展森林生態系統考察、森林生物多樣性考察、森林動植物考察、野生動物習性考察等;第三,森林科普游項目。以“宣教保護、提升野外生存技能、開闊眼界”為目的,開展青少年訓練營、親子科普夏令營、環保大講堂等;第四,森林文化節活動。憑借秀麗的自然風光開展風景寫生、攝影活動等;第五,冰雪旅游項目??山Y合北方地域特征,在保護區居民地周邊開展冰雪徒步游,冰雪住宿體驗、冰雪雕塑體驗、冰雪娛樂(圖3、圖4)等活動。
4.3.2 社區參與露營旅游發展
隨著國家封山育林政策的深入落實,保護區周邊以林業生產為主的居民經濟收入有所下降,其要求改
善生活水平的愿望迫切。露營旅游的發展,可以改進社區居民對資源的利用方式,鼓勵社區居民開展農業觀光游(圖5),如開展生態果園、田野樂園、藍莓園、蔬菜采摘園、百家林、農產品種植基地,農業博覽區等項目,讓游客參與農產品的制作過程,開發農產品,提升農產品的品質,開展各類民俗體驗,如螢火蟲之夜、冰雪民俗體驗等,使保護區居民成為旅游項目的執行人、從業者,從中直接獲益。這對改善自然保護區環境,提高周邊居民經濟創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圖5 農業觀光游
4.3.3 資源保護與宣傳教育
露營旅游與生態環境良性互動是實現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梢栽黾幼匀槐Wo區保育林帶、防護林帶的數量;對露營旅游活動合理布局,分期建設;完善環境監測體系,對環境條件進行有效、動態的監測;制定規章制度,對周邊居民定期培訓、開展科普活動對游人進行宣傳教育(圖6)。在景觀設計中融入宣教科普,例如,參仿北美洲地區的3條全球候鳥遷徙路線,進行森林游道設計。林中棧道的路面可繪制一些保護區內珍稀保護動物如原麝、馬鹿、紫貂、丹頂鶴、金雕等的腳印,并在道路旁設置科普宣教牌,用以宣傳保護區內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的種類,達到了解、關注、愛護、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自然資源的教育目的(圖7、圖8);就地取材,將廢舊火車車廂改造成宣教館,擴展宣教知識的范圍,從信息傳播的角度去關注知識的科學性和傳播的通俗性,根據游客的體驗需求設計不同體驗模式,給予游客更多的體會與感受。如電子畫卷、電子沙盤、桌面互動投影、三維動畫投影等技術。有目的約束游客行為,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干擾,保護和培育棲息地環境,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圖6 科普大講堂

圖7 鳥類宣教牌效果圖

圖8 木棧道欄桿效果圖
4.3.4 旅游服務設施建設
首先,改善保護區內公共交通線路,為游客打造便利的交通環境。其次,提升旅游接待服務的設施條件和環境,在實驗區設立帳篷酒店區(圖9、圖10)、帳篷露營區(圖11)、木屋和房車露營區(圖12),完善游客服務中心(圖13、圖14)。在露營區設計的過程中,應對露營環境容量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嚴格控制露營旅游空間尺度,并綜合考慮自然環境條件和自然安全條件。最后,加大對土特農產品、旅游紀念品、綠色保健品的開發力度。朗鄉保護區內具有豐富的野生經濟植物。據調查統計共有經濟植物87科166種,按其性質和用途把它們分為8類:主要藥用植物44科97種;山野菜7科10種;山野果6科10種;纖維植物7科11種;蜜源植物7科11種;油料植物7科17種;芳香植物5科5種;橡膠植物4科5種。當地政府可以加大扶持力度,引入設備和技術,加大對野生經濟植物的開發力度,提升品質并對其進行商品化。從而增加經濟創收的多樣性、拓寬社區居民的經濟來源,促進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

圖9 帳篷酒店

圖10 木質平臺

圖11 帳篷露營區

圖12 房車露營區

圖13 醫療服務站

圖14 露營服務站
近些年,露營旅游這種生態旅游形式逐漸受國內游客的青睞。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以及東南沿海的諸多區域成為露營旅游集中分布的區域。黑龍江省森林資源豐富,露營旅游可以為黑龍江省的森林旅游產業注入新的活力,未來應深入研究露營旅游活動與森林生態環境的平衡以及降低生態負影響的旅游實踐的經驗。露營旅游開發應逐漸與環境保護融為一體,并向著節約資源、再生利用、文明生態、環境友好的方向邁進。
經過評述,朗鄉自然保護區既存在資源上的優勢,同時也存在一些短板。本研究只是從宏觀上對黑龍江省朗鄉省級自然保護區環境條件進行分析,而在保護區的露營旅游配套設施的設計、具體的環境安全的評估、如何健全完善的環境監測體系以及信息數據管理人工智能一體化等方面還需要進行深入、具體、詳細的研究。未來黑龍江省朗鄉保護區應憑借良好的優勢資源條件,在政策上加以引導,在環境安全評估的基礎上,適度開展露營旅游項目,搭建技術橋梁,吸引人才,加強技術裝備,為保護區可持續的發展提供保障。
開展露營旅游是自然保護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對黑龍江省朗鄉保護區露營旅游發展模式進行探究,目的是在北方地區建立一處自然而又具有北方特色的露營旅游地,不僅可為游客提供體驗為主的“綠色、健康”的旅游新方式,而且能夠緩解保護區社區居民的經濟壓力,改變社區居民經營理念與模式,發揮社區居民的主動性,保護環境與資源的同時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