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小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系青少年成長,并強調:“孩子們成長得更好,是我們最大的心愿。”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規。2020年5月29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等九部委印發《關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的意見(試行)》,標志著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在我國全面建立起來。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了發現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時強制報告制度。這對于發現、預防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意義。要落實好強制報告制度,需要多方聯動,協同發力。
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中,我國法律中已經確立了強制報告制度,需要夯實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切實提高制度執行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擴大強制報告情形。強制報告制度的落實,必須立足未成年人保護實際需要,進一步擴大強制報告情形。第一,針對侵害及危險情形報告,規定相關職能部門、行業人員如發現未成年人發生懷孕、流產或遭受家庭暴力、校園欺凌、被遺棄、虐待等情況,需要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同時向主管行政機關報告備案。第二,針對安全隱患情形報告,發現食品、藥品、玩具、設施等存在安全隱患,嚴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公益訴訟案件線索,務必及時向檢察院反映相關情況。第三,針對招錄人員情形報告,與未成年人密切接觸的相關行業在招錄工作人員時,應當要求應聘人員如實報告本人是否存在侵犯未成年人等違法犯罪記錄,一經發現,不得錄用。通過前置保護窗口,保障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監督職能的有效發揮。
二是規范報告流程。強制報告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多頭報告、線索質量難辨真偽等技術層面的操作難題。應建立強制報告線索歸口管理制度,嚴格要求與未成年人密切接觸的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設立明確強制報告責任部門,在該部門設置兒童保護專員作為專線聯絡員,負責接收本單位工作人員上報的強制報告信息、線索,在進行初步調查、核實、研判之后,對于符合強制報告情形的,再向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等部門報告、備案,以此實現“面對點”的信息收集—甄別—流轉機制,便于對接司法機關人員的調查反饋,提高強制報告制度機制運行的規范性、有效性。同時,根據與未成年人密切接觸行業的不同類型,明確教育培訓行業、醫療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等各領域在前期證據材料收集和保存的不同要求,提高信息和線索的質量,為后期的司法機關進一步偵查打好基礎。
三是開發多元化報告方式。多元化報告方式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強制報告制度的社會知曉度,拓展信息收集面。例如,上海市閔行區開發未成年人保護線索受理平臺小程序,嵌入微信公眾號,用戶可以搜索或者掃描二維碼進入,憑借上傳圖片、文字描述相關情況等方式向平臺舉報侵害未成年人權益案件相關線索,借助互聯網的便利性、及時性,24小時為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未成年人保護提供便捷窗口,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拓寬線索來源,同時允許匿名報告,以打消報告者對于隱私泄露的擔憂。
切實保障好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構筑起一道堅實的“防護墻”,需要持續推進法院、檢察院、公安、民政、教育、婦聯、共青團等部門的協作,形成未成年人保護部門聯動工作機制。
一是確立多部門合作工作體系。確立以民政部門牽頭、多部門協同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體系。2021年,國務院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成立,隨后各地也逐步成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在此基礎上,各地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各職能部門的分工與協作,確保強制報告工作體系內部信息高效暢通,提高強制報告情形處置效率。定期通報工作,強化監督與激勵機制,對于因報案而使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得到有效保護、犯罪分子受到懲處的,予以表彰獎勵;對于不履行強制報告職責造成嚴重后果的,明確責任追究方式,進一步壓實主體責任。
二是建立聯合處置機制。未成年人遭受侵害之后往往面臨著身體康復、監護安置等多方面的難題,需要建立聯合處置機制,依托各職能部門相互協作,提供全方位、專業化、權威性保護。在強制報告制度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強化個案處置干預機制,厘清民政、司法、婦聯、團委、衛健委等職能部門的職能分工,細化分類臨時照料、法律支持、醫療救助和心理干預等保護救助措施,逐一明確責任部門、介入時間、協作原則,通過社會調查與危及評估的情況,為未成年人受害者轉介個性化的干預措施,從而有效構建起對未成年人受害者的保護網絡。
三是深化日常預防機制。完善未成年人保護制度建設,深化日常預防機制。首先,在未成年人集中的校園內,深化法治宣傳工作,廣泛開展未成年人侵害預防教育,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其次,構建線索發現機制,要求各街鎮、村居委的兒童督導員和兒童主任、各教學機構的學生管理部門、各街鎮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及其他與未成年人密切接觸行業的聯絡員,承擔對轄區內未成年人被侵害案件線索的排摸和發現職責,提高主動發現線索的能力。再次,適當擴大強制報告責任主體范圍,對于鄰居、同事、朋友、公共場所的經營管理人員等納入一般責任主體范圍,一般責任主體若及時報告避免嚴重后果發生的,應予以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以此鼓勵所有公民積極履行報告義務,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承擔社會責任。
落實強制報告制度還需要社會工作專業介入,以提高救助的專業性。
一是促進居民之間交流,構建居民自主能力,實現強制報告制度的社區整合。目前,社區居民間對于未成年人保護強制報告制度的理解基本上停留在政策新聞報道的層面。需要專業社會工作者進社區開展系列政策宣傳活動,讓居民對強制報告制度形成初步的認知與了解,并讓部分具有積極性的社區居民承擔主體性任務,參與到社區制度落實活動的策劃與組織管理當中來,增強居民的責任感和處理能力。
二是以過程目標為主,提供服務和發展社區資源,推動社區強制報告制度落實。在服務提供方面,社會工作者根據社區的現實需要,充分利用社會工作真誠、接納、非評判的專業知識和技巧,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教育活動,整合現有的社區資源,開展互助形式的服務,從而建立起長久的社區未成年人保護強制報告制度細則或社區自治性組織。對于一些存在特殊狀況的居民,也適當地提供轉介服務。例如,社區中存在某些對于未成年保護缺乏認識的居民,無法有效內化強制報告制度要求,社會工作者應當轉介這類居民去到相關政府機構或社會服務機構,進行更為深入的個案輔導與普及。在發展資源方面,社會工作者重點要開發社區中的人力資源,包括發現、挖掘和培養居民群體中的骨干力量;引進社區外部的專業人士或制度政策專家作為社區顧問,指導推動社區強制報告制度的落實。
三是從社區共同性問題出發,實現社區居民全面參與落實強制報告制度。所謂共同性問題,是指對社區中絕大部分居民的生活造成影響的問題。在涉及強制報告制度中,社會工作者首先應當通過大量的社區走訪調查,了解目標社區居民的現實需求,收集居民對該制度真實了解認識程度的信息,與居民建立起良好的專業關系,然后將居民的想法和需求反饋給當地政府,搭建起政府有關部門與居民之間的溝通橋梁;對于那些政策敏感度低、甚至產生抵觸心理的居民,社會工作者應當采用傾聽、同感等技巧與其溝通,進行心理疏導,對居民所談到的苦衷給予充分肯定,鼓勵其在政策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有效協商;社會工作者同時也可以開展相關未成年人保護政策宣傳和政策咨詢工作,幫助居民更好地理解強制報告制度,從而建立起居民關注報告制度問題小組來促進社區力量的系統化、集體化解決問題。
四是社會策劃模式介入,積極推動未成年人干預保護網絡的形成。由于我國針對未成年人保護的整體政策法規體系尚未完整成型,作為試點推行的強制報告制度則是未成年人保護網絡的第一環。社會策劃模式介入強制報告制度的推行,旨在通過社會工作者與公職人員合作分析當前和過去的未成年人保護相關資料信息,預測與分析未來可能對未成年人造成傷害的潛在威脅與體系漏洞,充分發揮社會工作者專家的角色,設計相應的措施對策,盡量降低政策未來變化的不確定性,實現強制報告制度的穩步推進。
只有全面宣傳黨中央、國務院關愛保護未成年人的決策部署,廣泛普及強制報告制度的相關法律法規,才能廣泛凝聚起各方依法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社會共識。
一是加強報告主體能力建設,以培訓促宣傳。開展相關責任人員的業務培訓,增強相關責任主體的業務能力,通過培訓了解困境兒童群體、強制報告制度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項等,借以提升處理兒童保護問題的敏感性和專業性,謹防對兒童造成二次傷害,從而提高強制報告制度的落實效率。
二是開展縱向深入密集式培訓。把基層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人員、與兒童密切接觸者納入重點培訓對象名單,以強制報告制度和典型案例為培訓參考資料,采取集中授課與專題研討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深入解讀和剖析參考資料,引導一線工作者對自身角色和工作職責形成深刻認識,掌握強制報告理念和相關政策知識,提高強制報告制度責任主體的責任意識和報告意識。
三是開展橫向延伸互動式培訓。針對多部門協同處理的情形,在現有的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的工作框架下,強制報告培訓由民政部門向其他協同部門延伸,對公安、司法、醫療衛生、教育等部門以及社區等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多部門互動式培訓,搭建多部門協同交流平臺,引導各方明確落實強制報告情形中的工作職責和工作流程。
四是加強日常普法宣傳,以宣傳促預防。民政部門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通過報紙、宣傳頁、互聯網、公開講座等多種途徑,開展公益宣講和培訓,深度解讀、廣泛宣傳強制報告制度。利用新媒體平臺,組織公益宣傳大賽,制作專屬LOGO、漫畫、墻繪、公益宣傳片等宣傳作品,篩選優秀作品在文化廣場、地鐵、公交專線、大型商場等公共場所進行循環展播,使強制報告制度深入人心,在全社會形成保護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