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韓愈《魏博節度觀察使沂國公先廟碑銘》為線索"/>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代“河北故事”的文本起源、歷史內涵及確立過程
——以韓愈《魏博節度觀察使沂國公先廟碑銘》為線索

2022-03-15 03:11:58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22年6期

李 佳 哲

(河北農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1)

“河北故事”是唐代藩鎮研究領域的重要名詞,學界對其內涵和形成過程已多有研究(筆者認為,“河北故事”“河北舊事”“河朔故事”“河朔舊事”“河朔舊風”“河朔事”等詞在指代河北藩鎮節帥更迭原則時具有相同的內涵,但其他表述均是由“河北故事”一詞演化而來。因此在行文時,除了引用史料及前人論述外,全部使用“河北故事”一詞)。其中樊文禮較早提出“河朔故事”的核心內涵在于藩鎮節帥的世襲,而所謂藩鎮節帥的世襲“既指諸節帥父子兄弟遞相承襲,又指諸藩鎮將士對節帥的自行擁立,而以后者尤見重要”[1]。張天虹對“河朔故事”的內涵進一步發覆,指出“河朔故事”至少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即節度使之位的繼承原則(世襲制)、相對獨立的自治原則以及較為模糊的上下尊卑關系[2]。孟彥弘從唐廷對藩鎮政策的角度描述了“河朔故事”確立及發展的過程,認為“河朔故事”是代宗為了結束安史之亂而采取的權宜之計,之后由于德宗、憲宗兩朝對河北藩鎮相繼用兵的失敗,使唐廷最終不得不接受“河朔故事”的事實[3]。對以上觀點,馮金忠、李碧妍、仇鹿鳴等學者相繼表示認可。

近來秦中亮注意到,史乘中關于薛嵩死后“(相衛)軍吏欲用河北故事,脅平知留后務”的記載乃是后世史家的文本書寫,并非“河朔故事”的真實起源,并指出“河朔故事”是“以唐廷認可河朔藩鎮內部實行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世襲制為內核,又以節度使在藩鎮內部一系列的人事安排來確保繼承人順利繼位為外延”[4]。

可以說,學界對“河北故事”的研究在不斷深化和拓展,但其未盡之處在于,現有研究多矚目于“河北故事”在史實層面的形成與發展,而對其文本起源則鮮有關注,由此導致學者在探討“河北故事”的內涵時往往表現出一種“不言自明”的狀態:始終單方面強調“河北故事”對河北藩鎮的作用,而忽視了其作為一種關系原則對唐朝中央政府的意義。有鑒于此,本文嘗試以韓愈《魏博節度觀察使沂國公先廟碑銘》為線索,從探究“河北故事”的文本起源入手,以揭示其完整內涵。同時,在梳理唐朝中央政府與河北藩鎮關系演變的基礎上,探究“河北故事”開啟和確立的過程,以期能夠拓寬唐后期中央政府與河北藩鎮關系研究的視野。

一、從“故事”到“河北故事”

一般認為,“河北故事”“河朔故事”“河朔舊風”“河朔事”等詞在指代河北藩鎮節帥權力父子兄弟相繼的更迭原則時具有相同的意義。如代宗大歷年間,昭義節度使薛嵩去世,其子薛平“年十二,為磁州刺史,軍吏欲用河北故事脅平知留后”(《舊唐書》卷124《薛嵩傳》)[5]3526;憲宗元和年間,劉總繼任幽州節度使之后,“愿述先志,且欲盡更河朔舊風”(《舊唐書》卷143《劉總傳》)[5]3903;文宗太和年間,橫海節度使李全略去世,其子李同捷“欲效河朔事,求代父任”(《舊唐書》卷142《王庭湊傳》)[5]3887;昭宗乾寧二年(895),義武節度使王處存“卒于鎮,三軍以河朔故事推處存子郜為留后”(《新五代史》卷39《王處直傳》)[6],均指河北藩鎮在節度使更迭之際不受唐廷節制,自行擇帥的行為。但不容忽視的是以上諸詞均屬于建構性文本,即均屬于后世史家對既往史實的文本記錄,而非當事人在歷史發生時的現場表達。與此形成對比,“河北事”往往作為唐人現場表達的習慣性用詞被運用于各種情境之中。如《資治通鑒》記載,德宗建中三年(782)唐廷出兵討伐河北藩鎮,馬燧將兵與幽州節度使朱滔等對峙于魏州:“是夕,滔等堰永濟渠入王莽故河,絕官軍糧道及歸路,水深三尺余。馬燧懼,遣使卑辭謝滔,求與諸節度使歸本道,奏天子,請以河北事委五郎處之”[7]7450;《新唐書》卷146《李吉甫傳》記載,憲宗元和年間,魏博節度使田季安染疾病篤,于是身為宰相的李吉甫“請任薛平為義成節度使,以重兵控邢、洺,因圖上河北險要所在,帝張于浴堂門壁,每議河北事,必指吉甫曰:‘朕日按圖,信如卿料矣’”[8]4742。以上兩則史料反映出無論是在唐廷與河北藩鎮的雙方交流中,還是在唐廷內部對河北藩鎮事務的單方討論中,均存在使用“河北事”一詞的現象,而且其內涵則僅僅泛指與河北藩鎮有關的普通事務,并非特指藩鎮節帥權力更迭原則。

在辨析建構文本和現場表達區別的前提下,筆者從文本形成的角度對“河北故事”“河朔故事”“河朔舊風”“河朔事”等詞的出現時間進行考證,發現“河北故事”最早出現于元和八年(813)韓愈為田弘正所寫的家廟碑銘即《魏博節度觀察使沂國公先廟碑銘》之中:

田季安卒,其子幼弱,用故事代父,人吏不附,迎弘正于其家,使領軍事。弘正籍其軍之眾,與六州之人,還之朝廷,悉除河北故事,比諸州,故得用為帥[9]。

在上述碑文中,韓愈使用“故事”與“河北故事”兩個詞記錄了魏博鎮的政權更迭情況。其中所謂“故事”一般泛指普通事務既往的處理原則,它既非韓愈首創,也并非僅適用于河北藩鎮,如:

楊炯《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詔贈光祿大夫使持節都督秦成武渭四州諸軍事秦州刺史,余如故……別降中使賜斂衣一襲、雜物百段,又詔陪葬乾陵,依故事也”[10]876;《唐大詔令集》卷2《中宗即位赦》:“業既惟新,事宜更始,可改大周為唐,社稷宗廟陵寢郊祀禮樂、行運、旗幟服色、天地等字、臺閣官名、一事已上,并依永淳已前故事”[11];李翱《故東川節度使盧公傳》:“李锜與國同族,其反逆不道,身既斬死,并殺其子,罪塞矣。若將追毀祖父墳墓,臣以為不可。淮安王有佐命之功,且國貞又死王事。漢誅霍禹,不毀霍光之墳,房遺愛伏誅,罪不追于元齡,此前代及圣朝之故事也。”[10]2863

雖然“故事”為唐代文本書寫的一般用法,但“河北故事”卻是韓愈根據“故事”的使用習慣創造出的用于指代魏博鎮藩帥權力傳遞原則的用詞。具體而言,從安史之亂結束到元和八年,魏博鎮已經經歷了五代節度使的更迭,分別為首任節度使田承嗣、田承嗣之侄田悅、田承嗣之子田緒、田緒之子田季安以及田承嗣堂侄田弘正。從五位節度使的上位方式來看,田承嗣因亂獲位,田悅在田承嗣的安排下繼任叔父帥位,田緒殘殺田悅以奪大權,田季安與田弘正均為軍士所推擁,其中無一人為唐廷正常任命,而且所有藩帥均出自田氏家族,由此形成了有別于唐朝其他地區地方長官的任命原則。同時,在藩帥產生方式上,魏博鎮與成德鎮、幽州鎮存在著高度的一致性,因此碑文中所謂的“河北故事”便有了獨特的文化內涵,成為指代河北藩鎮節帥父子兄弟世襲相繼的專有名詞。

從“故事”到“河北故事”,是韓愈對安史之亂后河北藩鎮統治狀況的概括,這種概括本質上屬于一種文本建構:它以唐代文本書寫習慣(即史料中之“故事”)為基礎,以河北藩鎮節度使權力更迭原則(即史料中田弘正將帥自選與上秉朝命的繼任方式)為核心,同時涉及河北藩鎮軍民超脫唐廷管轄的歷史狀況(即田弘正“籍其軍之眾,與六州之人,還之朝廷”的做法),以及由此產生的河北藩鎮與唐廷之間的互動關系(即史料中“悉除河北故事,比諸州,故得用為帥”的結果)。可以說,“河北故事”較為全面、準確地概括了安史之亂后河北藩鎮的統治狀況及其與唐廷的關系,由此為后世史家記錄河北藩鎮的史事提供了一個經典文本。不過,由于“河北故事”的建構屬性,導致它在后世的史學記錄中受到不同時期用詞慣例和個人書寫習慣的影響,逐漸衍生出眾多與此意思相同的名詞,如“河朔故事”“河朔舊事”“河北舊事”“河朔舊風”等。但無論名詞如何演變,如果我們遵照“河北故事”的文本屬性,將其置于完整的記錄文本當中便可發現,其內涵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河北藩鎮節度使的自選原則,二是河北藩鎮超脫唐廷管轄的獨立狀態,三是唐廷與河北藩鎮圍繞節帥更迭或獨立狀態產生的關系變動。對于前兩個方面,學界已多有研究,也基本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識,唯有第三點先輩學者似未曾論及,接下來本文將依據相應史料進行闡釋。

為了全面掌握史料中“河北故事”一詞的使用情況,筆者利用“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版)”對“河北故事”及其相關用詞進行了全文檢索,結果如下:河朔舊事(25條)、河北故事(23條)、河朔故事(11條)、河朔事體(5條)、河朔事(4條)、河朔舊風(2條)、河北舊事(2條)、河北事故(1條)。綜合分析檢索所得73條史料便可發現,在所有記錄“河北故事”的文本中,除了記錄河北藩鎮政權變動的內容外,還會附帶或者蘊含唐廷對相關事務的處理態度,如:

德宗貞元元年(785),幽州節度使劉怦去世,“軍人習河朔舊事,請(劉)濟代父帥,朝廷姑務便安,因而從之,累加檢校兵部尚書”(《舊唐書》卷143《劉濟傳》)[5]3900;穆宗長慶年間,田布率魏博將士討伐鎮冀王庭湊,為將士逼行“河北舊事”,田布難從,乃抽刀自刺而死,“(史)憲誠聞布已死,乃諭其眾,遵河北舊事。眾悅,擁憲誠還魏,奉為留后。戊申,魏州奏布自殺。己酉,以憲誠為魏博節度使”[7]7929;穆宗長慶初年,劉總“欲盡更河朔舊風,長慶初,累疏求入覲,兼請分割所理之地,然后歸朝……及疏上,穆宗且欲速得范陽,宰臣崔植、杜元穎又不為遠大經略,但欲重弘靖所授,而未能省其使局,惟瀛、漠兩州許置觀察使,其他郡縣悉命弘靖統之”(《舊唐書》卷143《劉總傳》)[5]3903;武宗會昌年間,澤潞節度使劉從諫病逝,其子劉稹謀繼帥位,“諸將乃詣監軍崔士康邀說請如河朔故事……詔從素書敕稹護喪還東都,稹不奉詔。詔群臣議……有詔奪從諫、稹官,敕諸軍進討”[8]6016。

以上史料反映出,史書言及“河北故事”,并非僅僅著眼于河北藩鎮內部政局的變動,也意在表達其與唐廷的態度和舉措有著深刻的關系。“河北故事”的最終形成是河北藩鎮與唐廷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在藩鎮政局變動的過程中缺乏唐廷明確的態度,那么河北藩鎮的政局便無法進入一個穩定的狀態,也就無法出現“故事”的最終結局。因此,唐廷與河北藩鎮的交流也應屬于“河北故事”的重要內涵。

二、從“逆亂之地”到“許襲之藩”

對“河北故事”文本屬性的把握,以及對其內涵應當包含唐廷與河北藩鎮關系變動的揭示,可以說為探討“河北故事”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視角。接下來,本文將圍繞河北藩鎮與唐廷在安史之亂后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的不同政治追求和處事態度,來重新審視“河北故事”的形成過程。

(一)叛亂的延續:代宗、德宗兩朝唐廷與河北藩鎮的關系本質

代宗寶應二年(763),唐廷迫于“郡邑傷殘,務在禁暴戢兵”(《舊唐書》卷141《田承嗣傳》)[5]3837的壓力,通過付授安史降將節度使的方式結束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是時,李寶臣以成德節度使的身份統有恒、趙、深、定、易、冀六州之地,薛嵩以相衛節度使的身份領有相、衛、邢、洺、貝五州之地,田承嗣以魏博都防御使的身份領有魏、博、德、滄、瀛五州之地,李懷仙以幽州、盧龍節度使的身份領有幽、莫、媯、檀、薊、平六州之地。雖然這樣的劃分確立起了亂后河北地區的統治秩序,但其本身并未蘊含太多的政治謀略,無論是對于唐廷,還是對于河北諸藩,都只是為了盡快甩掉戰爭包袱而采取的權宜之計。在此局勢下,唐廷和河北藩鎮的關系表現出了強烈的變動、過渡色彩。清人王夫之對此曾有論曰:“討賊易,平亂難;誘賊降己易,受賊之降難;能受降者,必其力足以殲賊,而姑容其歸順者也。威不足制,德不足懷,賊以降餌己,己以受降餌賊,方降之日,即其養余力以決起于一旦者也。”[12]唐廷在軍事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將河北諸州付授安史降將的做法,其實并不是徹底平定了安史之亂,在此基礎上確立的唐廷與河北藩鎮的關系很大程度上仍可視作安史之亂的延續。河北藩鎮一方,受封的安史降將曾隨安史父子叛亂多年,見慣了叛亂中的僭越和悖逆,在性格上保持著強烈的反叛特性,由此在代、德兩朝,河北藩鎮雖然接受了分封,但依舊表現出極大的政治野心和極強的擴張性。歸降之初,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既得志,即計戶口,重賦斂,厲兵繕甲,使老弱耕,壯者在軍,不數年,有眾十萬”(《新唐書》卷210《田承嗣傳》)[8]5924。于是在代宗大歷八年(773)正月,趁相衛節度使薛嵩去世之機,“遣大將盧子期取洺州,楊光朝攻衛州……誘衛州刺史薛雄,雄不從,使盜殺之,盡屠其家”[7]7348,遂盡據相、衛、洺、磁、貝五州之地。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名位既高,自擅一方,專貯異志。妖人偽為讖語,言寶臣終有天位”(《舊唐書》卷142《李寶臣傳》)[5]3868,并沒有僅僅固守封土的打算。至建中之亂,河朔三鎮更是聯盟稱王,“(朱)滔乃自稱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仍請李納稱齊王。是日,滔等筑壇于軍中,告天而受之。滔為盟主,稱孤;武俊、悅、納稱寡人。所居堂曰殿,處分曰令,群下上書曰箋,妻曰妃,長子曰世子。各以其所治州為府,置留守兼元帥,以軍政委之;又置東西曹,視門下、中書省;左右內史,視侍中、中書令;余官皆仿天朝而易其名”[7]7455。顯然,這一時期河北藩鎮僭越悖逆的行為已經遠遠超出了“河北故事”的內涵,河北藩帥的政治追求不僅僅是維持自身的割據地位或將藩鎮已有土地傳之子孫,而是不斷地從野心和實力出發,延續著安史父子犯上作亂的政治意圖。

鑒于河北藩鎮的政治野心和僭越行為,代、德兩朝中央政府對河北藩鎮都采取了堅決的削弱和鎮壓政策。代宗廣德元年(763)五月,“制分河北諸州:以幽、莫、媯、檀、平、薊為幽州管;恒、定、趙、深、易為成德軍管;相、貝、邢、洺為相州管;魏、博、德為魏州管;滄、棣、冀、瀛為青淄管;懷、衛、河陽為澤潞管”[7]7261,意圖徹底解決河北藩鎮的割據狀況。大歷八年,“委河東節度使薛兼訓、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幽州節度留后朱滔、昭義節度李承昭、淄青節度李正己、淮西節度李忠臣、永平軍節度使李勉、汴宋節度田神玉等,掎角進軍”(《舊唐書》卷141《田承嗣傳》)[5]3840,對田承嗣進行討伐,并成功奪取太行山東的邢、磁二州,形成地跨太行的昭義鎮,實質性地改變了河北藩鎮的力量格局(唐廷將邢、磁二州交由澤潞管轄,不僅可以從區位上對成德、魏博二鎮形成威脅,而且還可以借助太行山陘道使之與澤潞產生聯系,從而增強及提升二州的后方支持與戰略地位。從更廣闊的范圍來看,邢、磁二州劃歸澤潞,也可使河北地區借澤潞“為洛陽兩河之屏障,晉豫間交通孔道,南北向出太行可制洛陽、三河一帶”[13]的區位與中原地區保持聯系,而不至于被太行山和黃河從西、南兩面鎖死,成為完全封閉、與長安及洛陽隔絕的地理區域)。大歷十四年五月,德宗即位,幾乎同時,河北藩鎮也進入節帥謝世的高峰。面對河北藩鎮的政局變動,新即位的德宗先是以強硬的態度拒絕了河北藩鎮關于繼任的要求,然后又謀劃了對拒不聽命藩鎮的討伐戰爭,其最終意圖便是要徹底解決安史之亂后出現的割據問題。對于建中年間的戰爭,成德節度使王武俊認為:“朝廷不欲使故人為節度使,魏博既下,必取恒冀,故分糧馬以弱之”[7]7319;魏博節度使田悅派人游說朱滔時也說:“今上英武獨斷,有秦皇、漢武之才,誅夷豪杰,欲掃除河朔,不令子孫嗣襲……如馬燧、抱真等破魏博后,朝廷必以儒德大臣鎮之,則燕趙之危可蹺足而待也。”(《舊唐書》卷141《田承嗣傳》)[5]3843藩鎮節帥的認識可謂是觸及了德宗最深刻的政治意圖。由此也可以看出這一階段唐廷與河北藩鎮的關系本質,即安史之亂雖已結束,但河北藩鎮和唐廷均延續了安史之亂期間的政治態度。一方面,河北藩鎮諸帥仍像安史父子一樣,擁有極強的政治野心,他們將“父子兄弟相繼,土地傳之子孫”的追求附著于“開疆拓土、僭越稱王”的行為當中,對唐廷的政治權威產生了嚴峻挑戰;另一方面,唐廷對于河北藩鎮的割據行為和世襲要求,則不斷打壓和駁回,期間雖有妥協和姑息,但也僅僅是因實力不足而采取的無奈之舉,并非唐廷對藩鎮割據行為的認可。

(二)“河北故事”:建中亂后唐廷與河北藩鎮的相處之道

唐廷與河北藩鎮關系的轉變發生于建中平叛失敗以后。建中四年,唐廷為了平定河北與淮西藩鎮的叛亂,投入了盡可能多的兵力到前線戰場,“時河東、澤潞、河陽、朔方四軍屯魏縣,神策、永平、宣武、淮南、浙西、荊南、江泗、沔鄂、湖南、黔中、劍南、嶺南諸軍環淮寧之境”[7]7465,但戰局并沒有朝著有利于唐廷的方向發展。同時,為了營救被李希烈圍困的哥舒曜,唐廷繼續征發涇原諸道兵奔赴淮西戰場,結果涇原兵在經過長安時因供給不足發生叛亂,叛軍進入長安,德宗倉皇出逃。此時閑居長安、郁郁不得志的前幽州節帥朱泚被奉為亂軍之首,并于長安僭號稱帝。之后,他一方面派軍進攻奉天,另一方面派使者赴范陽,意圖聯合河北叛亂藩鎮共同南下。在此危急形勢下,德宗下詔罪己,稱“悔過之意不得不深,引咎之辭不得不盡,洗刷疵垢,宣暢郁堙,使人人各得所欲”[7]7509,并明確表示“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咸以勛舊,各守藩維,朕撫馭乖方,致其疑懼;皆由上失其道而下罹其災,朕實不君,人則何罪!宜并所管將吏等一切待之如初。朱滔雖緣朱泚連坐,路遠必不同謀,念其舊勛,務在弘貸,如能效順,亦與惟新”[7]7511。德宗在詔書中的言論實際上徹底否定了唐廷之前對待藩鎮的政策,認可了河北藩鎮割據擅權的現狀。而作為對德宗下詔罪己的回應,王武俊、田悅、李納、朱滔皆去王號,上表謝罪,表示尊重唐廷的政治權威。至此,唐廷意圖徹底解決河北藩鎮割據局面、河北藩鎮不斷挑戰唐廷政治權威的關系模式結束,雙方開啟了“河北故事”模式下的相處之道。

在“河北故事”模式下,唐廷與河北藩鎮的關系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雙方從上一階段的零和博弈演變為這一階段的互認共存。首先,唐廷以河北藩鎮尊重中央權威為前提,賦予了河北藩鎮“自行擇帥,將土地傳之子孫”的權利。史載建中平叛失敗后,“德宗中歲,每命節制,必令采訪本軍為其所歸者”(《舊唐書》卷132《盧從史傳》)[5]3652;“上不欲生代節度使,常自擇行軍司馬以為儲帥”[7]7696。可見唐廷開始以一種寬容、務實的態度對待河北藩鎮節帥的更迭問題,因之貞元年間藩鎮節帥的更迭局面才顯得較為平和,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貞元元年,朱滔去世,幽州鎮軍人相繼推舉劉怦、劉濟父子為帥;貞元十二年,田悅去世,魏博軍人推其子田季安繼任帥位;貞元十七年,王武俊去世,其子王士真襲位。對于這幾次變動,朝廷均“姑務便安,因而從之”。其次,河北藩鎮以享受自治權利為基礎,承擔起為唐廷內除叛亂、外御強敵的義務。早在建中之亂后期,魏博與成德二鎮便與昭義鎮聯合,投入到阻止幽州朱滔南下的戰爭之中,最后迫使朱滔退回幽州,上表待罪。隨后貞元十年,昭義節度使李抱真薨逝,其子李緘謀繼帥位,秘不發喪,并遣人赴成德王武俊處尋求支持,結果為王武俊所怒斥:“吾與乃公厚善,欲同獎王室耳,豈與汝同惡邪!聞乃公已亡,乃敢不俟朝命而自立,又敢告我,況有求也”[7]7682,義正言辭地拒絕了李緘的請求。此外,幽州鎮自朱滔獲得唐廷的寬赦以后,由于區位的原因,成為唐廷捍蔽東北少數民族入侵的重要力量。史載德宗貞元十一年四月,“幽州奏破奚王啜利等六萬余眾”[7]7690;“奚數侵邊,(劉)濟擊走之,窮追千余里,至青都山,斬首二萬級。其后又掠檀、薊北鄙,濟率軍會室韋,破之”(《新唐書》卷212《劉濟傳》)[8]5794。這一時期幽州鎮可謂忠實、高效地履行了唐廷賦予的“押奚、契丹兩蕃使”職責,對穩定大唐的東北邊疆發揮了積極作用。

作為唐廷與河北藩鎮互認共存關系原則的“河北故事”,自德宗朝開啟,至穆宗長慶年間最終確立,其間經歷了一個唐廷用兵河北、河北藩帥謀歸唐廷、河北藩鎮再叛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無論是唐廷一方出于憲宗個人的政治抱負,還是河北藩鎮一方受到個別藩帥政治選擇的影響,都曾導致“河北故事”出現過一些波折。憲宗“欲革河北諸鎮世襲之弊”[7]7781,曾于元和四年、十一年兩次用兵成德,但均無功而返,未能改變“河北故事”的基本原則。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可以看出,憲宗之所以有用兵河北的決心,一是征討吳蜀勝利后政治自信高漲:“群臣見陛下西取蜀,東取吳,易于反掌,故諂諛躁競之人爭獻策畫,勸開河北,不為國家深謀遠慮,陛下亦以前日成功之易而信其言”[7]7785;二是河北藩鎮之間矛盾的刺激:“王承宗縱兵掠幽、滄、定,三鎮皆苦之,爭上表請討王承宗。”[7]7843而二者中尤以后者因素為重,這一點可以從唐廷所派出的兵力構成清晰看出。但戰爭實際發生以后,各鎮作戰的態度和效果卻遠未達到唐廷的預期:“(李)師道令收棣州,至今竟未奉詔,至于表章詞意,近者亦甚乖宜。(田)季安等心元不可測,與賊計會,各收一空縣而已,相顧拱手便休……劉濟大奸,過于群輩,外雖似順,中不可知,有功無功,進退獲利,初聞罷討,或可有詞,見雪恒州,必私懷喜。何則?于承宗本末之勢同也。”[14]致使唐廷不僅無法取得對王承宗的勝利,更不能大范圍改變“河北故事”的基本原則。

而河北藩鎮作為另一角色,也曾出現過藩帥主動變革“河北故事”之舉。憲宗元和七年,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在田季安去世后被軍士推舉為帥,田弘正向軍士提出的條件便是魏博從此“守天子法,以六州版籍請吏,勿犯副大使”(《舊唐書》卷141《田弘正傳》)[5]3849,實現了魏博的歸順。元和十五年,成德節度使王承宗薨逝,諸將擁立王承宗之弟王承元為帥,承元拜泣不受,諸將固請不已,承元謂諸將曰:“諸公未忘先德,不以承元齒幼,欲使領事。承元欲效忠于國,以奉先志,諸公能從之乎?”諸將許諾,承元方于衙門都將所視事,并秘密上表請朝廷任命節帥。由于魏博與成德歸順,唐廷遂對兩鎮藩帥作出調整:“徙田弘正為成德節度使,以王承元為義成節度使……李愬為魏博節度使。”[7]7907受到魏博、成德兩鎮歸順的影響,幽州節度使劉總感到了巨大的政治壓力,“因上疏愿奉朝請,且欲割所治為三:以幽、涿、營為一府,請張弘靖治之;瀛、莫為一府,盧士玫治之;平、薊、媯、檀為一府,薛平治之。盡籍宿將薦諸朝”(《新唐書》卷212《劉總傳》)[8]5976。由此唐廷實現了對河北三鎮的重新控制,“河北故事”似乎不再行用。不過,田弘正、王承元、劉總對“河北故事”的變革,并不代表藩鎮將帥士卒和諸州百姓對歸順唐廷的完全接受,因為這三人選擇歸順唐廷多出于個人因素或私人利益。田弘正認為自己為帥乃是“白刃之下,謬見推崇”,其兄田融也認為他“卒不能自晦,取禍之道也”(《舊唐書》卷141《田弘正傳》)[5]3849;王承元對將士也曾說過:“承元欲效忠于國,以奉先志……奉詔遲留,其罪大矣!前者李師道未敗時,議赦其罪,時師道欲行,諸將止之,他日殺師道,亦諸將也!今公輩幸勿為師道之事,敢以拜請。”(《舊唐書》卷142《王承元傳》)[5]3883可見,田弘正、王承元的歸順很大程度上是其個人的避禍之舉。同樣,劉總選擇歸順唐廷也是其晚年的自安之策:“及吳元濟、李師道平,承宗憂死,田弘正入鎮州,總失支助,大恐,謀自安。”(《新唐書》卷212《劉總傳》)[8]5975而且,三位節度使的歸順并沒有為河北藩鎮帶來任何實際利益,反而使藩鎮將士和諸州百姓受到了嚴厲的責罵,承擔了不必要的負擔。史載張弘靖坐鎮幽州,“詔以錢百萬緡賜將士,弘靖留其二十萬緡充軍府雜用,(韋)雍輩復裁刻軍士糧賜,繩之以法,數以反虜詬責吏卒”[7]7914;田弘正“兄弟子侄在兩都者數十人,竟為崇飾,日費約二十萬,魏、鎮州之財,皆輦屬于道,河北將卒心不平之”(《舊唐書》卷141《田弘正傳》)[5]3851-3852。由于上述行為使得藩鎮將士、諸州百姓對節帥歸順唐廷的做法并不能真正接受,因此只要有機會便會有人企圖作出改變,這也正是穆宗長慶年間河北藩鎮復叛的重要原因。

史載長慶元年(821)七月甲寅,幽州監軍使奏:“今月十日軍亂,囚幽州節度使張弘靖別館,害判官韋雍、張宗元、崔仲卿、鄭鄖,軍人取朱滔子洄為留后”,而朱洄自以年老,令軍人立其子克融為留后;長慶元年八月乙巳,鎮州監軍宋惟澄奏:“七月二十八日夜軍亂,節度使田弘正并家屬將佐三百余口并遇害,軍人推衙將王庭湊為留后”;長慶二年正月“庚子,魏博兵自潰于南宮縣。戊申,魏博牙將史憲誠奪師,田布伏劍而卒”(《舊唐書》卷16《穆宗紀》)[5]490-494。長慶叛亂,致使唐廷再次失去了對河北藩鎮的控制。此后雖經年平叛,但結果仍歸于失敗,唐廷與河北藩鎮的關系又回到了“河北故事”的框架之下。自此無論是唐廷還是河北藩鎮,再也沒有對“河北故事”這一關系原則作出實質性改變,“河北故事”作為唐廷與河北藩鎮共同認可并自覺遵守的相處之道被沿襲下來。

綜上所述,“河北故事”作為唐代藩鎮研究不可跨越的話題,對它的認識應該從兩個方面展開。首先,“河北故事”作為建構性文本在史料中的出現及發展脈絡。準確來講,其由韓愈創造,經歷了一個從“故事”到“河北故事”的演化。此后則受到不同時期用詞習慣和不同史家書寫習慣的影響,逐漸衍生出諸如“河朔故事”“河朔舊事”“河朔舊風”之類意思相近的名詞。而正因如此,當今學界慣用的“河朔故事”一詞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河北故事”。其次,“河北故事”作為唐廷與河北藩鎮間新的關系處理原則,開啟的時間是在德宗建中平叛失敗以后。它取代了之前從安史之亂延續下來的零和博弈的關系模式,使唐廷與河北藩鎮開始以一種互認共存的方式相處。此后,經過憲宗、穆宗兩朝的波動和調整,最終在穆宗長慶年間河北藩鎮復叛之后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唐末五代時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久久公开视频|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欧美中文一区|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91小视频在线|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麻豆精选在线| 国产美女免费| 91色国产在线|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天堂在线亚洲| 亚洲最黄视频| 国产麻豆另类AV| 国产v欧美v日韩v综合精品|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制服丝袜 91视频| 97国产在线视频| 伊人无码视屏|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国产18页|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91无码网站|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91视频99|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99久视频| a级毛片免费播放|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91亚洲国产视频|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亚洲视频色图| 国产女主播一区|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久久特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