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晗,宋光明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2.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武清中醫院,天津 301700)
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稱變應性鼻炎,主要由機體免疫和環境因素共同導致,主要癥狀表現有鼻塞、打噴嚏、流清涕、眼癢流淚等。目前AR患病率在全球范圍內呈不斷上升趨勢,據統計,全球約有超過5億人患有AR,我國AR的患病人群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及兒童。五輸穴是分布于肘、膝關節以下的5個特定穴位,以其為切入點治療AR,可達到調和臟腑氣血陰陽的作用,由內而外改善患者癥狀,同時減少其他穴位的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者在針刺時的不適感。現舉病案1則如下。
患者,女,48歲,2021年9月9日初診。主訴:間斷鼻塞、打噴嚏、流涕1年余,伴目癢流淚。患者1年前因季節影響出現間斷鼻塞、打噴嚏、流涕,伴目癢流淚,于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過敏性鼻炎”,其間給予鹽酸氮斯汀鼻噴霧劑、曲安奈德鼻噴霧劑及依巴斯汀片口服后癥狀稍有好轉,10 d前因季節變化癥狀再次加重,患者為求進一步治療遂就診于我科。刻下癥:鼻塞,噴嚏頻發,鼻流清涕,伴目癢流淚,可見眼球分泌物由目內眥流出,質地稍黏滯,眼瞼閉合時稍感困難,無發熱惡寒、頭暈頭痛、腹痛腹瀉,患者精神狀態極差,睡眠欠佳,飲食欠佳,二便尚調。既往史:過敏性鼻炎病史1年余。過敏史:未查過敏原,自述無藥物、食物過敏史。月經史:月經規律,周期為29 d,經期7 d。婚育史:適齡結婚,配偶及子女均體健。家族史:否認家族遺傳病史。望診:神清,精神差,面色少華。聞診:語言清晰,聲音低微,噴嚏頻作。舌象: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西醫診斷:過敏性鼻炎。中醫診斷:鼻鼽病(肺氣虛寒證)。首診取穴:雙側鼻側壁經驗穴、鼻翼部經驗穴、曲池、尺澤、曲澤、支溝、支正、太溪,左側陰陵泉、足三里,右側復溜、內庭。操作方法:選用0.18 mm×25 mm華佗牌不銹鋼毫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囑患者取仰臥位,用酒精棉簽常規消毒局部皮膚,選取腧穴快速刺入后均行平補平瀉法,留針1 h,并予特定電磁波譜儀于手部、腳部腧穴上方加熱。每日治療1次,7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2021年9月17日二診:患者鼻塞、噴嚏頻發和鼻流清涕癥狀明顯好轉,淚液分泌稍有減少,但仍可見目內眥處分泌物,質地較前黏滯,眼瞼閉合較前困難,精神狀態較前有所改善。結合患者病情,診療思路為在調補肺氣的基礎上,祛除膀胱經之火,結合五輸穴的五行進行配穴,調整穴位:雙側鼻側壁經驗穴、鼻翼部經驗穴、曲池、尺澤、曲澤、支溝、支正、昆侖、委中、太溪等穴,繼續治療1個療程。2021年9月25日三診:患者鼻塞、打噴嚏、流涕癥狀基本消失,精神狀態已基本恢復正常,睡眠質量顯著提高,但眼睛仍會分泌少量淚液,伴輕微干癢感。診療思路主要為調整其病變經絡的經氣運行,在鞏固調補肺氣的基礎上,側重解決眼部干癢癥狀。遂再次調整穴位:雙側鼻側壁經驗穴、鼻翼部經驗穴、曲池、尺澤、承山、太溪、俠溪,左側陰陵泉、足三里,右側內庭。治療半個療程后,患者自覺癥狀已基本好轉。2021年10月1日四診:患者面色紅潤,精神可,語音清晰,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未見鼻塞、打噴嚏、流涕、目癢流淚等癥狀,未見眼睛有分泌物由目內眥流出,眼瞼閉合正常,自述睡眠可,飲食佳,二便調,此次未予針灸治療。1個月后電話隨訪,患者無任何不適癥狀,生活如常。
按語:過敏性鼻炎即變應性鼻炎,主要由特應性個體與變應原接觸后,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的變態反應,同時有多種細胞因子和免疫活性細胞共同參與[1]。針灸可降低AR患者血清中Ig E水平,減少鼻黏膜炎癥介質及炎癥細胞浸潤,調節鼻炎性神經肽水平[2]。過敏性鼻炎屬中醫“鼻鼽”范疇,金·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提出:“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癢而氣噴作于聲也。”可見打噴嚏、流涕為AR主要癥狀。中醫證型主要有肺氣虛寒證、脾氣虛弱證、腎陽不足證、肺經伏熱證。該案患者平素惡風、怕冷、易感冒,遇風、冷、季節變化癥狀加重,氣短聲低,舌淡,苔薄白,脈細弱,屬于肺氣虛寒證。根據五行生克關系,該病與肺、大腸密切相關,同時受腎、肝膽、脾胃的影響。趙越等[3]總結發現?針灸甲乙經?中鼻部病證的針灸取穴以膀胱經、大腸經、督脈和膽經為主,體現了“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通過刺激相應穴位,激發經絡經氣,達舒筋活絡、調整氣血陰陽的目的。余陽等[4]通過數據挖掘分析發現,針灸治療AR選穴最多的經絡是足太陽膀胱經,認為鼻鼽的產生主要由膀胱經經氣不足導致。黃守強等[5]整理針灸治療AR的文獻,發現選穴頻次排序前10位依次為肺俞、大椎、腎俞、迎香、脾俞、足三里、風門、印堂、合谷、膏肓。可見,針灸治療AR主要從肺論治,同時調理膀胱經經氣,結合經絡循行取穴和經驗取穴,達到治療目的。該患者治療時結合以往經驗,以五輸穴為切入點,通過五輸穴之生克補瀉,調節相關臟腑經絡之氣的運行,達到氣通則經絡通、病邪乃祛的目的。?靈樞·九針十二原?曰:“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用水的源流比喻各經脈運行從小到大、由淺入深、自遠而近的特點。“井”,意為谷井,比喻為山谷之泉,為水之源頭,分布于指或趾端,是經氣開始運行的地方。“滎”,意為小水,比喻剛出的泉水微流,為經氣開始流動之意,分布于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前。“輸”意為輸注灌注,比喻水流由小轉大、由淺至深,為經氣漸盛之意,分布于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后。“經”,意為水流寬大通暢,是經氣盛大流行的地方,分布于腕、踝關節以上之前臂、脛部。“合”,比喻江河匯入湖海,位于人體肘膝關節附近,是經氣由此深入,進而會合于臟腑的部位[6],對臟腑的調節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該案患者主癥為鼻塞、打噴嚏、流涕,根據此前的臨床經驗,取雙側鼻側壁、鼻翼部經驗穴,對改善鼻部癥狀效果尤為顯著。曲池為大腸經之合穴,尺澤為肺經之合穴,兩者互為表里,作用可直達臟腑,以調理肺氣。太溪為足少陰腎經之原穴,復溜為足少陰腎經之經穴,兩穴相配,有金水相生之意,可同補腎肺。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之合穴,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內庭為足陽明胃經之滎穴,肺屬金,脾胃屬土,三穴合用,培土生金以補肺。二診時,患者目內眥處分泌物黏膩干結,是因火氣循行于足太陽膀胱經,聚結于眼部,故選取膀胱經之昆侖、委中,昆侖屬火,委中屬土,兩穴相配,引火入土,培土生金,達瀉火調肺之意。三診時,患者眼睛干癢癥狀加重,選穴加足太陽膀胱經之承山,其為足太陽經之樞紐,可振奮陽氣,使局部氣血通暢,以祛邪扶正。俠溪屬于足少陽膽經之滎穴,五行屬水,足少陽膽經循行亦達眼部,膽經屬木,水為木之母,瀉母以降膽氣。綜上,該患者治療原則依據五輸穴的子母補瀉,相生相克,調節臟腑、經絡,最終使肺氣調達,疾病向愈。筆者臨床發現,以五輸穴為主治療AR打破了常規取穴的固定思維,在保持療效的基礎上,臨床操作更加靈活,可根據患者的癥狀及時調整取穴,使經氣暢通,達到引邪外出、扶正祛邪之意。
AR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西醫治療方法雖見效較快,但常難以根治,且易復發。以五輸穴為切入點,采用針灸治療AR是治療思路的創新,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整體觀念。該方法通過臟腑、經絡的生克補瀉由內而外調理經氣以扶正祛邪,具有取穴較少、患者針刺疼痛感輕的優勢,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具有較好的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7],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