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園
(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吉林市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之一,工業歷史非常悠久,在上世紀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目前吉林省的工業發展卻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吉林省的工業發展水平在上世紀處于全國領先的地位,可是如今卻處于較為落后的位置。為了能夠盡快跟上國家經濟發展的步伐,吉林省就要對工業結構進行大規模的結構性調整,而且調整勢在必行。吉林省的工業結構進入到了改革和調整的關鍵時期,必須將工業投資作為未來吉林省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繼續將工業產業作為吉林省經濟發展的關鍵和核心,不斷擴大工業生產的規模,改善調整工業結構。
工業投資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種常見的發展方式,實質上就是根據未來工業發展趨勢將資金進行轉移的一個過程,工業投資的正確與否將會影響到經濟發展的速度。吉林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也運用到了工業投資這一方式,但是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工業投資并沒有給吉林省經濟帶來質的飛躍,面對這種問題,就更需要加大工業投資的力度和規模,將工業投資的方向瞄準高、精、尖技術工業產業,促進吉林省經濟的發展。
根據吉林省歷年的GDP數據,能夠清晰地看到吉林省的經濟發展趨勢是逐漸上升的。1997—2016年,吉林省GDP增長速度呈現上升趨勢,總體來看吉林省的經濟發展趨勢比較積極,但是能夠看到,從2014年開始,經濟增長的速度開始逐漸變慢,吉林省的經濟已經遠遠不如廣東、江蘇、浙江和山東等幾個經濟大省。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經濟體制不健全,傳統的工業轉型過程中問題較多,計劃經濟在吉林省經濟體制中依舊存在,沒有完全消除。因此,會導致對于工業改革的態度不夠積極,長期不健全的經濟體制拖慢了吉林經濟發展的速度。二是私營企業對經濟發展貢獻不大,吉林省內國企數量較多,在上世紀國企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讓吉林省的經濟快速發展,但隨著經濟形勢的改變,國企的發展模式過于老舊,已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局面。而這些年吉林省內的私營企業發展環境不足,沒有為經濟的發展作出較大的貢獻。
目前,工業依舊處于我國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吉林作為我國傳統的老工業基地,更要利用好工業產業,發揮其對經濟的帶動作用。而面對吉林省經濟增速逐漸變緩的現象,就更加讓吉林省開始重視工業結構的調整和改革。從工業結構的歷史發展過程來看,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時期:一是重工業結構時期,這一時期主要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前,這一時期的工業主要是依靠蘇聯的技術幫助以及吉林豐富的自然資源。二是工業結構調整時期,主要發生在改革開放這一時期,國家大量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深圳等東南沿海城市經濟迅速發展,但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仍受到限制。三是新型工業結構時期,這一時期主要是2010年以后,各大工業企業開始創新技術引領發展,這就導致吉林老工業基地又被遠遠地甩在了身后[1]。但是,新型工業結構給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吉林省要積極面對困境,找到經濟增長的方法。
根據歷年的吉林省工業投資總額和工業投資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率來看,吉林省的工業投資是逐年穩步增長的。通過分析數據可以發現,2006—2016年,工業投資總額從2 800億元迅速增長到13 900億元,這十年時間工業投資的增速將近20%,同時在這一時期,工業投資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率也逐漸升高。
1)工業投資規模?!笆濉睍r期,吉林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不斷增加,帶動吉林省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雖然能夠明顯看出工業投資的規模逐漸擴大,但是根據調查分析發現,工業投資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投資了一些質量較差的工業產業,工業投資的規模近幾年正在緩慢縮小。在新經濟發展背景之下,吉林省工業投資要更加重視規模發展,在工業投資規模基礎上提升經濟發展的速度。
2)工業投資結構。2006—2016年,工業投資的主要方向是食品加工、醫藥制造和化工行業等,吉林省最有名的是以“長春一汽”為首的汽車工業,但是從數據來看工業投資并未傾向于汽車工業。吉林省應當進一步加大對于汽車工業的投資力度,利用自己老牌的工業產業帶動經濟發展。雖然食品加工的投資力度較大,但是吉林省內大部分的食品加工依然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吉林省應當繼續加大對醫藥制造業的投資力度,要積極引進外來資本,解放思想、快速發展醫藥制造。從數據情況來看,吉林省的工業投資除了能夠保持原有的優勢之外,也正在探索向新型工業產業邁進。因此,要給予新型工業產業一個較為寬松的發展空間[2-3]。
在新經濟發展背景之下,吉林省政府作出了積極的努力,出臺相關政策試圖調整工業投資結構,希望能夠拉動經濟恢復正常。但是,由于對高精尖技術產業的投資力度不夠,技術不夠先進,吉林省的經濟開始出現明顯下滑趨勢,工業投資無法帶動經濟的發展。通過調查發現,由于長期的計劃經濟模式導致吉林省的投資方向過于保守,依舊相信傳統產業能夠帶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吉林省的大多數工業投資面向的是傳統的工業產業,對于高精尖技術產業缺乏足夠的投資,許多高科技工業產業的發展迫切需要資金的支持,而吉林省這種保守的工業投資模式嚴重阻礙了高科技工業產業的發展。吉林省必須盡快扭轉工業投資的陳舊理念,加大對高精尖技術產業的投資力度,將創新與科技合理融入到傳統工業產業當中,帶動其迅速進行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吉林省經濟快速發展。
吉林省的工業投資有許多不合理之處,對于一些較為低端的產業投資力度較大,例如:對食品加工投資力度較大,但產出卻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吉林省是農業大省,糧食產量多年位居國家糧食產量排行榜前列,但是,對糧食的加工水平卻較低。目前大部分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甚至目前還有作坊式的加工處理,這樣的加工產品質量較差,無法獲得與投入成正比的回報。吉林省要進一步提高投資回報率,將資金投入到技術的研發和創新中,將更先進的技術用于食品加工,讓加工后的產品能夠有更高的回報率,帶動經濟快速恢復[4]。
吉林省內的私營企業雖然數量不少,但是與國企相比,在規模上差距還是較大。私營企業在投資規模、經濟實力、抗風險能力、人才的吸引方面對比國企有著較大的劣勢,而且,由于吉林省對于投資的相關政策規定,限制了私營企業的投資方向,導致私營企業必須依附于國企才能夠發展。因此,吉林省必須調整工業投資的管理制度,促進私營企業快速發展。
吉林省目前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改革的關鍵時期,要制定更為科學的投資方向,不斷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重視對人才的培養。根據吉林省工業投資的突出問題,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1)合理選擇投資產業。吉林省以往的工業投資方向更加傾向于傳統的工業產業,但是巨大的資金投入卻換不回預期的經濟回報,對于能夠收獲高額回報的高精尖技術工業產業的投資力度卻太小。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工業產業也開始對先進技術加以重視。工業企業如果將先進生產技術融入進自身發展當中,生產的產品質量必定更好,與同行業其他企業產品相比更具有競爭力。而對于先進技術視而不見、固步自封的企業,終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市場淘汰。因此,吉林省要科學合理地進行工業投資,在投資企業之前進行細致的甄別,選擇高精尖技術產業,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促進吉林省經濟迅速趕上經濟發展先進水準。
2)強化對人才的重視程度。雖然吉林省工業投資總額每年都在快速增長,但是,工業投資的增長速度開始逐漸變慢,而且投資與回報不成正比。當然,這也與目前的國家政策息息相關。目前,國家對中國東中部沿海地區的政策扶持異常明顯,例如:杭州、濟南等地對人才引進有相當優厚的待遇,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前往東中部地區,造成了吉林省人才的嚴重流失。為了滿足高精尖技術產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吉林省必須要盡快完善人才引進、培養的一系列制度,根據高精尖技術產業,如信息技術產業、新能源技術產業的需求,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用更加優越的人才落地政策吸引專業人才,對于現有的人才要進行更為系統的專業培訓,進一步提升其專業技能,以滿足高精尖技術產業工作的需要。
3)發揮工業集群的作用。吉林省在進行工業投資的過程中應當要重視本省的優勢產業,利用自身老工業基地的經驗優勢,在做到將現有的工業投資水平穩定的情況下,不斷地去探索發展本省的更多優勢,提高經濟增速。由于吉林省工業投資過多集中于一些低效率落后產業,因此,要通過多區域合作的方式來緩解資源浪費,形成工業產業集群,加快吉林省經濟的發展。在吉林省未來的工業投資發展方向上,要注重與其他區域的合作,將投資的范圍拓展到省外甚至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省內開展工業結構調整的同時,開發省外新興高精尖技術產業。
通過對吉林省工業投資和經濟發展的現狀進行深入的研究,發現吉林省目前經濟過于依賴工業投資、工業投資效率較低等問題,并且針對性地提出改善吉林省工業投資的對策:通過制定更為科學的投資方向,積極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加大工業投資的力度和規模,將工業投資的方向瞄準高、精、尖技術工業產業,促進吉林省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