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潔
十年來,焦作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緊緊圍繞中央、省委的決策部署,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通過院(校)地合作、人才政策疊加、創業環境營造,人才積聚數量逐年攀升,各領域高層次人才正持續不斷地為焦作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動能。
焦作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以“發展集聚人才,人才引領發展”為思路,先后出臺了高層次人才政策、青年人才政策和急需緊缺人才政策,形成了上下貫通、層次分明的“引才聚焦”人才政策體系。針對高層次人才,以《關于引進培育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團隊)的意見》為指導,加強“1+6”人才政策全面落實;針對青年人才,以扶持高校畢業生在焦創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在焦就業、吸引青年人才來焦落戶定居、健全青年人才就業創業服務機制等政策來提高吸引力;針對急需緊缺人才,開辟“綠色通道”加大對人才引進的保障和支持力度。
一是精準引進重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團隊)。先后投入扶持資金1.03 億元支持95 個機械裝備、化工材料、農業生物等產業發展急需的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將科技創新與產業化相結合,已完成的項目在推進相關領域產業技術升級、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二是吸引培育青年優秀人才。將河南理工大學引育的高層次人才納入焦作市人才政策體系,享受相關優惠政策。與河南理工大學共同制訂畢業生留焦工作方案,重點通過專項事業編制和龍頭企業崗位吸引留住本地人才。三是加快集聚優秀創新人才和優質項目。連續十年舉辦“海外英才中原行暨焦作創新創業洽談會”,通過征集并發布人才(項目)需求767 個,吸引來自美國、日本、英國、俄羅斯等2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23 名海內外專家攜帶515 個技術項目參會,先后對接簽約項目312 個,為企業解決了技術難題116 個,實現了引進一批人才、落地一批項目、深化一批合作的目標。
一是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兼任理事長,下設科研人才、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融資、研發平臺、數字云等五個服務中心,建立人才引育、科研攻關、項目運行、資金運行、考核激勵等機制,打好創新組合拳。二是優化平臺運行模式。充分利用科學院平臺條件,協同焦作市各類自有及合作科研資源、科研設備的開放共享,建立中小微企業共享研發平臺,提供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儀器設備共享、人才培訓等公共服務。三是健全考核投入機制。遵循科研規律,突出創新、結果和實績導向,實行中長期績效管理和評價考核,構建多元化資金來源渠道,圍繞焦作市節能環保、軍民融合、創新創業、綠色發展和新興產業發展,創建了總規模71.5 億元的5 支投資基金;圍繞中小科技型企業創新創業發展,與工商銀行合作共建總規模不低于1 億元的中小科技企業融資擔?;?,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產業化進程。
一是營造人才服務環境。在市政務服務大廳設立人才綜合服務窗口,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務平臺,為引進人才提供安居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等“一條龍”服務。二是引導人才發揮優勢。圍繞疫情和汛情等突發事件,拓寬應急思路,建立醫療衛生、自然災害、安全生產等領域專家人才庫,彰顯人才的社會擔當。三是關心關愛人才生活。近年來,市財政已累計撥付9 批次青年人才生活補貼,共計6405.7 萬元;開展高層次人才認定工作,先后認定1211 人,并發放人才“一卡通”;高標準組織全市高層次人才健康體檢3000 余人次;先后組織開展10 期焦作市“人才相約·為愛聚焦”青年人才聯誼活動,促成50 余對青年人才現場牽手成功。
有的縣(市區)及市直相關部門,口頭上高喊重視人才,實際工作中沒有具體行動。如個別縣(市區)拖欠青年人才生活補貼、創新創業人才(團隊)扶持資金;有的縣(市區)還沒有出臺相關的人才配套政策,人才的生活條件、居住環境、創業環境不夠完善,沒有形成尊才愛才惜才重才的濃厚氛圍。
一是對各項政策之間的聯系認識不清,政策之間存在概念模糊等問題,系統性不強,有的政策沒有實施細則,在實際操作中不好把握;二是雖有實施細則,但不具體,導致部分政策至今得不到落實,人才的認同感、歸屬感和獲得感不高。
該市人才政策大多集中在人才引進方面,但如何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缺乏針對性和精準性。究其原因,焦作作為四、五線城市,既沒有區位優勢,又沒有經濟實力,也缺乏高層次人才干事創業的平臺,想引進高端人才十分困難。不可回避的是,該市屬于人才凈流出城市,不僅是人才,人口也在凈流出。就高校畢業生來說,該市每年考上大學的學生有4 萬人左右,但每年檔案回到焦作的畢業生不足2 萬人,這2 萬人辦理報到手續的不足1萬人。在焦作的河南理工大學,每年也有20 多名博士流失。
一是傳統領域人才多、高新技術領域人才少,主要集中在教育、衛生、農業領域,支撐產業發展特別是智能裝備制造、互聯網、大數據、文化創意、現代金融等方面遠遠不夠。二是繼承性人才多、創新性人才少,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比較短缺。三是機關事業單位人才多、企業人才少,大多數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都分布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機關事業單位,非公有制企業人才稀缺,高新技術企業人才缺口很大。四是城市人才多、鄉村人才少,城市人才主要集聚在市區和縣城,鄉鎮以下很少,這種差距仍在不斷加大。
一是創新平臺總量不足。焦作市本土創新科技創新資源相對匱乏,沒有國家級科研院所,沒有央企總部和研發機構,科研實力薄弱。二是企業科技創新基礎相對薄弱。科技投入和自主研發能力不夠,技術創新人才缺乏。
各級人才工作領導小組以及成員單位,要定期研究人才工作,結合工作實際明確不同時期人才工作的重點和舉措。各縣市區、市直部門也要堅持把創新作為抓發展的“一把手工程”,凝聚創新共識、形成創新合力、打好創新組合拳,將人才工作列入領導干部考核述職內容,定期對各縣市區和成員單位人才工作進行考核,切實把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扛在肩上、落到實處。
結合省“1+20”人才政策,不斷完善優化焦作人才政策,盡快出臺“懷川英才”計劃,解決焦作人才政策不系統、不優惠、碎片化問題。突出柔性引才和集聚青年人才兩個重點,既解決工作中的技術難題,又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既要引進外來人才、擴大人才增量,又要強力激勵現有人才、盤活人才存量。
鼓勵中小企業做大做強,突出產業龍頭培育、產業鏈、產業集群打造,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完善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的機制,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支持企業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完善面向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
要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尊重創造的鮮明導向,大力優化科技創新“軟環境”,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在創新主體培育、創新基礎提升、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環境優化等方面持續用力,健全科技創新支撐服務體系,推進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要素鏈、制度鏈深度耦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硬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