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玲玲

立德樹人是職業院校新時期發展被提出的最新任務,因此備受職業院校重視,很多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開始通過各種途徑融入立德樹人元素,目的是在提升學生專業技術、職業能力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其能夠在后續的職業發展中堅定內心、迎難而上,切實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這對學生的長遠發展來說至關重要。本文就立德樹人視野下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展開重點論述,分析立德樹人視野下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問題,以此為基礎制定對應的人才培養對策。
立德樹人的意思是培養有品德的人才。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其對教師提出以下要求:要求教師踐行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教師在開展專業教育時保證德育為先,以此來推動學生全面發展;要求教師堅持培育學生健全人格。
就當前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實踐來說,其在立德樹人理念認知上主要表現出以下特征:缺乏對立德樹人理念的足夠認知,只是簡單地認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是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術、專業水平,道德教育次之,或者可有可無,未實現立德樹人對學生就業、發展的促進作用;部分高職院校在立德樹人工作中將德育目標局限化,將立德與職業道德培養畫上等號,其雖然提出了相應的德育目標,但卻忽視了學生在各個階段的德育教育,未對學生在道德觀念、理想信念上加以正確引導,從而使得學生的健康發展受阻。
當前階段的校企協同培育中,多注重的是對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培養,關注學生在各個階段的專業水平成長力度,其雖然可能會讓學生在畢業后適應企業的各項技術要求,但德育方面的空缺可能會讓學生本身的職業素養較低,表現為遇到困難臨陣退縮、社會責任感不強、利益至上等,這對學生與企業的健康發展來說極為不利。
會有一些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時過于注重立德樹人的核心地位,忽略了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雖然其各個方面的德育素養合格,但其專業能力不足,依然會讓其在未來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究其根本,在于對立德樹人的認知偏差,忽略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依舊是學生的專業技術、發展能力等。
1.高職院校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將德育融入學生職業培養的各個階段、各個方面,以習近平同志關于立德樹人的系列講話為依據,立德、樹人兩手抓,實現德育、人才培育同行,將德育納入人才培養目標中,并作為對學生綜合評價的關鍵指標,主要評價的是學生職業素養成長力度、工匠精神、學習能力、堅持能力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需求與自我對人生價值和生活意義判斷的結合,將規則意識、責任意識、職業精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等與學生個人價值觀進行融合,以此來避免學生在未來發展中出現以個人利益至上的弊端;在人才培養中引入立德樹人理念時,需注意通過立德樹人評價來彰顯現代職業價值取向,通過各種引導措施讓學生將其本身的職業發展規劃、技能學習等與時代發展、社會轉型需求、國家振興等加以聯系,以此來提升學生與社會發展的適配性,在德育教育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2.職業院校黨建部門能夠主動承擔責任,深化立德樹人教育研究工作。結合當前學生技能學習、專業發展中的立德樹人教育狀況,對其進行針對性培育,比如通過資料收集、現場調研等方式來掌握學生的發展規劃、德育現狀等;也可將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當作具體的科目來設定分數,衡量其各個階段的德育現狀,對其進行整體化、客觀化評價,以此來針對性地探索出一條易于操作、適宜院校自身發展的立德樹人培育道路。
在校企協同培育人才的進程中,要求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尊重企業在協同培育中的主體地位,可從以下方面落實。
1.加強校企黨委協同,推進全員育人。基于立德樹人實施人才培育,應以校企內部黨員為立德樹人的核心力量。校企黨員強化頂層設計,搭建由學校輔導員、教師、思政部、團委、就業處、工學部以及企業人事部、車間主任、師傅等為主體的育人共同體,并搭建統一的溝通平臺,用于保持雙方的定期交流、溝通,統一育人思想,避免出現較多的價值觀、話語主體沖突,以此來保證校企育人的系統性、整體性。比如及時分享學生在校、在企的表現,觀察分析其在不同地區的學習工作態度、堅持精神等,形成德育教育、專業技術教育的互聯互通,讓學生在專業知識、技術逐步增長的同時,其職業精神亦能保持同步增長。
2.將學校的師德師風建設延伸到學生的實習企業。將學生師傅納入師德模范表彰體系中,并可對企業師傅進行適當補貼,以此來提升企業育人主體的存在感、體驗感。同時,可選擇以頂崗實習為切入點,實現校企育人的有效銜接,確保立德樹人對學生技能學習、增長過程的覆蓋,提升育人效果,形成對學生的正面激勵作用,以此來推動其職業發展。此外,還可著手搭建校外人才培養基地,讓學生從大一開始即定期進入人才培養基地,提前適應職業環境,了解職業發展所需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并由教師、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學生的指導老師,從理論、技術方面給予其相應的指導,并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心理輔導、職業生涯規劃,使其能夠了解到自己未來階段的就業趨向,并將德育元素納入就業規劃發展中,從而實現定向發展。
立德樹人,除了關注德育外,還需關注學生的智育工作,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如此才能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1.結合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設置專業結構。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上,需考慮社會各個行業、領域對人才的需求角度出發,如此才可保證人才的適用度,彌補學生學歷上的差距,這需職業院校能夠關注當地與周邊相關產業發展現狀,順應需求培育專科人才。還可選擇設置環境科學、新材料科學、新醫藥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等方面的熱門專業,迎合社會所需,鼓勵學生在這些專業方面實現深度學習、研究,以此來彌補社會在該方面人才的不足,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督促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通過各種途徑接觸新的專業理念、知識、技能與動向等,保證自身發展理念的先進性,實現學生應用能力的自我培養。
2.設定人才培養目標。因不同職業院校的生源質量、教學水平、立德樹人力量分配等都有著比較大的差異,因此職業院校需結合自身的整體情況預設人才培養目標,并在培養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發展結果、反饋來實現對目標的有效調整、優化,使其能夠始終引領職業院校在各個階段的人才培養工作。一是注重生源結構與質量。在學生入校之處,即需在收集學生各項資料,并進行定期測試、溝通交流后,對學生的行為習慣、智力水平、發展性等進行客觀、合理的評價,并以此作為人才培養目標設定的參考因素,切忌在目標制定時直接參考其他院校;二是需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核心。應確保人才培養目標與職業院校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契合,并將培養學生的一線生產技術能力、知識應用能力、職業素養設定為核心目標;三是以市場發展為導向,及時更新目標,培養學生就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1.成立精英班,培養創新人才。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發展進度,其專業能力、職業發展程度不一,因此可選擇成立精英班,培養創新人才,如此能夠為一批優秀人才提供更加寬廣的發展道路,并能形成對其他學生的獎勵作用。一是結合學生的特長、興趣、潛力等因素,設置相關科目,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可持續發展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等。針對學生提出的各項創業項目,即使不具備可行性、合理性,也不應第一時間否定,而是應對其態度、理念、創新點等加以肯定,形成對其的正向激勵作用,在此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其后再指出其創業項目的不足與可優化之處,在正確引導下進行創業項目的調整、更新,讓學生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實現其相關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的實踐,切實提升其綜合能力。二是精英班人才培養可引入“3+N”模式,即學生在完成其原專業3 年學習任務的同時,還需完成精英班教師布置的各項教育任務,通過線上+線下的學習方式,靈活地應用各種碎片時間,以此來不斷地擴展學習空間,激發自身潛力。
2.導師制。在人才培養上還可推進導師制,每年可通過學生投票的方式來選擇出專業能力強、綜合素養高等各個方面比較突出的教師充實導師隊伍。每名導師可在其所選擇的專業中抽取相應名額的學生,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培育,類似于教授帶研究生,教師依據其專業能力、生活經驗等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職業、思想等方面加以循序漸進的引導。學校在各個方面需給予該項人才培育機制足夠的支持,比如給予導師相應的補貼,在硬件、軟件方面給予學生最大的便利,每年可給予導師、學生共同外出參觀企業、培訓學習等機會,讓學生能在獲得各項資源支持的同時,更早地接觸社會、深度了解行業發展,以此來做好自我定位,提升對自我的要求,并在后續的學習、發展中有所側重。此外,導師還應注重知識傳授過程與德育過程相結合、個性教育與共性教育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享有各項福利的同時,剔除驕傲心理,沉下心來深度鉆研,如此才可逐步發展為一名合格、滿足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
綜上,文章就立德樹人視野下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對策展開了重點論述與分析,總結了人才培養中的諸多問題,建議從正確認識立德樹人才培養理念、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等方面落實人才培養,以此來為人才發展塑造更好的環境,推動人才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