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剛
(江西財經大學 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也是事關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根本問題。《旅游法規》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肩負培養具有“依法治旅,以法興旅”人才的重要職責,而《旅游法規》課程思政則承擔著塑造本專業人才正確價值,尤其是利用價值塑造引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全面塑造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努力培養德才兼備、懂法明禮的旅游管理人才,為我國文化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高素質旅游法律人才保障。
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中的《旅游法規》課程,既是核心主干課程,又是專業必修課。根據不同版本《旅游法規》教材,主要涉及旅游法律關系、旅游合同法、旅行社管理法規制度、導游人員管理法規制度、旅游住宿業管理法規制度、旅游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旅游資源管理法律制度、旅游安全管理規章制度、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旅游交通管理法律等內容。《旅游法規》的特點是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本課程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我國《旅游法規》基本內容,提高依法分析旅游問題,用法去解決旅游問題的能力,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為稱職的旅游從業人員和管理者。
《旅游法規》課程思政要素主要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制觀、職業道德、責任與服務意識、義利觀等[2]。通過將思政要素融入《旅游法規》課程教學,推動價值引領與課程教育相結合,形成《旅游法規》課程與思政要素協同效應,實現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法治意識、依法治旅的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旅游法規》作為旅游管理專業核心課程,課程思政融入本課程有助于實現“三全育人”人才培養目標,思政改革重點主要針對課程頂層規劃、教師教學能力、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效果四方面,提升《旅游法規》課程思政改革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完善《旅游法規》課程思政能有效指引課程思政改革順暢推進,形成部門協同與教育共融的思政改革目標。一是系統謀劃課程建設方案。科學的建設方案是實施課程思政改革的關鍵環節。首先,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相關文件與本專業特點銜接,推動建設行動方案制定落實。針對本專業特點制訂具體的、操作性強的思政課程教改行動方案,堅決杜絕虛化課程思政內容、流于表面形式等現象。其次,推動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共建共享。教務管理部門建設學校課程思政平臺,匯集教學課件、各類資料、信息反饋等功能。二是完善課程思政評價考核機制。《旅游法規》課程思政考核機制應以教學效果為導向,形成師生正負反饋激勵效果。增加課堂育人效果評價比重,課堂教學質量評估增列學生思政成績,并與學習成績一并納入入黨、推優等。同時把學生對教師課堂思政效果認可度作為教師職稱評定的師德考核的重要指標,促進課堂教學質量評估和教師職稱評聘制度的完善[3]。三是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制度保障。建設《旅游法規》課程思政需要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先行,指引課程思政內容、機制與制度建設完善。校、院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授課、親臨課堂指導、親自指導課程思政建設。校、院教務主管部門要統籌旅游管理專業及相關思政教育資源,擬定《旅游法規》課程教學與思政教學的評價標準。
課堂思政教學內容關乎《旅游法規》思政教學效果,改革課程思政內容可有效提升《旅游法規》思政教學成效。一是將教學內容模塊化銜接。將《旅游法規》各章節與課程思政內容一一對應來設計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內容,促進模塊間融合;二是創新教學內容資源融合共享。將各學科與《旅游法規》所涉思政教學內容融通共享,增加課堂教學內容,強化課堂思政教學共享。
《旅游法規》課程思政的效果取決于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教師應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4]。一是教師思政素養影響教學效果。教師是課程思政的實施者,這要求教師必須思想覺悟高、政治素質硬、品格德行優,也要在思想和行動上與黨中央大政方針保持一致,課堂教學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過程浸潤于教學各環節。二是教師教學能力影響教學效果。推行傳幫帶制度,通過獲得“金牌”講解師、教學經驗豐富教授等示范形式,幫助提高年輕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實行常態化的集體專業思政備課制度,采用討論交流、經驗互鑒等方式,充實專業課程思政內容,豐富思政課堂的手段,提升專業思政教學的吸引力。三是教學方法影響教學效果。推動專業課程思政的課堂教學表達觀念變化,要堅決放棄灌輸式教學理念,通過潛移默化、沉浸式教學手段來講授思政內容。推行多元組合浸潤式教學方式,采用案例剖析、視頻講解、新媒體等課堂教學表達形式,通過多樣化問題設置,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思政課堂教學各環節,營造輕松、自然的課程思政教學氛圍。
改革課程思政教學表達方式,提升《旅游法規》課堂思政教學信息傳遞、學生認知效果。一是增加現代教育技術課堂利用。通過網絡教學、國家省級教學慕課、學習強國等網絡教學平臺,方便學生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學習專業課程思政。同時借助微信、QQ等方式,通過非正式課堂溝通交流,推動課堂內教學向課堂外教學轉變,增加課堂思政教學生活化浸潤,極大改善教學效果。二是推行移動化時政課堂。借助學生體驗式參觀、電視臺以案說法、課堂進旅游景區等現場教學形式,開展第二課堂思政教學活動,現場生動案例教學啟發學生理解“依法治旅,以法治旅”中蘊藏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針對《旅游法規》實施課程思政改革重點內容,從教學管理頂層設計、教師思政育人能力、課程思政與內容融合、教學方法互動四方面,提出有效的改革實施路徑,實現《旅游法規》教育與育人全面融合。
系統教學管理頂層設計是《旅游法規》課程思政改革的行動指南。一是建立全員育人的領導機制。強大的自上而下領導機制是有效推進《旅游法規》課程思政改革的核心,學校分管教務副校長是課程思政改革總協調人,教務處長是總執行人,專業所在學院院長、書記是第一責任人,形成校行政—教務—院行政工作機制。同時,建立學院主管課程所在院系副院長、院黨支部、系領導組成的《旅游法規》課程思政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充分發揮院、系、基層黨組織合力,引領推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旅游法規》課程教學體系。二是建立多部門協同工作機制。《旅游法規》課程思政改革內容復雜,需要建立跨部門協同推進工作機制,建立院—黨支部—系三級領導講與聽思政課程制度,推動課程思政向一線教學單位和課程教師走深走實,提高《旅游法規》課程思政教學成效。學院要推動常態化《旅游法規》課程思政集體備課、教學案例設計與研討等,促進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三是建立多元融合的考評機制。教學評價機制是《旅游法規》課程思政改革的驅動力,完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與評價機制是營造良好改革氛圍的關鍵環節。推動課程思政納入教師教評體系,增設課程思政育人教師教學專項評價指標,將優秀教師評選、課程建設、課程教學組織實施、課程質量評價體系等方面納入重要評價指標。推動課程思政納入學生教評體系,實施將課程思政納入學生評教、學生滿意度調查、畢業生質量情況等評價指標,推動學生參與課程思政教學成效評價。
教師是課程思政主要實施者,尤其是教師教學能力決定《旅游法規》課程思政育人成效。一是促進教師主動增強課程思政理論知識學習。二是建立多種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活動。學院組織開展系列師資培訓、學術沙龍、案例研討等課程思政活動,形成定期交流、形式多樣的活動,鼓勵吸納學生參與,提高教師《旅游法規》課程思政教學能力。三是提高教師課程思政課堂教學針對性。引導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實施《旅游法規》課程思政教學,提高課堂思政學生接受度,從而提高思政育人教學效果。采用案件教學法,將思政教育元素和理論知識點融入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問題分析能力,增加對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認知認同。引入項目教學法,激發學生課堂主動參與,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借助情景模擬法,既提升學生依法治旅實踐認知能力,又增加學生用法管旅能力,培養正確的法律治理旅游發展價值觀。
《旅游法規》課程思政與專業內容應該突出融合性,重在潤物細無聲施教,實現專業課程思政育人成效。一方面從《旅游法規》課程內容中篩選出意蘊思政要素。通過課堂設計、課堂教學講解過程引領學生自然接受思政內容,增強學生依法治國、生態文明、遵紀守法、公德意識,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提高學生專業認同度。另一方面,根據《旅游法規》課程特點主動引入思政要素。通過價值引領巧妙地嵌入專業課程教學體系,采用政治內容導入提高學生牢固樹立愛國主義、依法治國意識,利用專業倫理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神,借助資源保護倫理提高學生生態文明與傳承優秀文化意識,引入核心價值內容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行思政育人與專業課程雙提升的人才培養效果。
推動教師單向講授與師生互動轉變[5],課堂教學多采用案例討論、情景模擬法等教法,避免教師課堂教學單向灌輸式講解,推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法治思想、職業道德意識等思政素養。其次,推動教師講授與行業精英課堂講解雙向互動,邀請職業律師結合旅游法律與現實案例進行講授,“金牌”導游進課堂現場講解所見所歷所悟,豐富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吸引力[6],促進學生專業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