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科研工作就像果實剝皮一樣,一層一層剝下去,剝到最里面看究竟是什么東西,一層層剝,解決一個問題再解決一個問題。如果科研工作方向不穩定,東打一槍,西放一炮,就很難成功?!敝袊こ淘涸菏抗俅涸迫缡钦f,更是如是做的。他六十多年如一日,始終聚焦油菜產業的關鍵技術問題,以油菜栽培、油菜育種為重點領域,堅持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扎實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人活在世上就要為國家、為老百姓做點事?!边@是官春云常說的一句話。1959年,官春云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從事油料作物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當時油菜低產,農民缺糧少油,吃的是“紅鍋菜”(即炒菜不放油)。官春云見了心里非常難受,下定決心要解決農民吃油的問題,從此與油菜結下了不解之緣。
如何提高油菜產量及其含油量?這是官春云一直思考的問題。油菜是越冬植物,常規的栽培管理是讓油菜到春天再發力。在和農民一起勞動時,一個現象引起了官春云的注意,農民播種早的、冬前管理好的、施肥多的油菜收獲時產量也高,這和當時油菜栽培的“春發”理論不符。
官春云通過對油菜的器官建成和生理生態特性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發現了油菜的一些重要生長發育規律:其一,油菜苗前期是主莖節數決定期,苗后期是有效花芽數決定期,蕾薹期是有效胚珠數決定期,開花期是結合子數決定期,成熟期為粒重、油分和蛋白質含量決定期;其二,增加單位面積上總角果數是提高油菜單產的關鍵,在較高產情況下每角果粒數和粒重也很重要;其三,油菜不同于稻麥,其生物學產量和收獲指數均對提高經濟產量有重要作用。這些規律已成為油菜栽培的重要理論指導。
在上述基礎上,官春云于1964年最先提出了油菜“冬發”栽培理論和技術體系,使我國油菜主產區單產顯著提高,每667平方米產量由50千克左右提高到100千克以上。據估測,到20世紀末僅湖南省因推廣油菜“冬發”技術增收20.7億元,長江中游四省推廣油菜“冬發”技術增收50多億元。近年官春云又建立冬發技術信息平臺,建成了國內首個油菜栽培管理專家系統。
官春云還根據油菜的感光和感溫特性,首次將其劃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冬性-弱感光型、半冬性-弱感光型、春性-弱感光型、春性-強感光型,并確定了上述四種類型的地理分布,分析了內源赤霉素含量,得到了國內以及加拿大、俄羅斯、美國等國外知名油菜專家的高度肯定。根據這些研究結果,他向有關部門建議,不宜在長江流域地區推廣加拿大春油菜,使該地區油菜生產避免了不當引種可能帶來的巨大損失。
解決了老百姓有油吃的問題后,官春云又開始了新的科研探索:如何讓老百姓吃上更好、更健康的油。
原油菜籽中,含有兩種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成分,即芥酸和硫苷。如何培養出低芥酸、低硫苷的“雙低”油菜品種,成了油菜專家爭相攻克的難題。加拿大的“雙低”油菜由于地域性較強,無法在我國直接種植,這使得許多油菜育種專家不得不考慮選育自己的品種,官春云就是其中一位。官春云想,外國人能做成功的,我們中國人也一定能做成功。他以頑強的意志、勇于攀登的精神,開啟了我國“雙低”油菜新品種的自主研發,向“雙低”油菜發起了攻堅戰。官春云認為“雙低”油菜的“雙低”品質根據它的遺傳規律來看很容易達到,但關鍵是作為一個品種必須要兼備高產和高抗才有生產價值。為此,他選種時將農藝性狀和抗性性狀放在首位,這樣基因中只要含有“雙低”的品質就隨時可以分離出來,然后進行繁殖。然而,雜交育種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官春云作為這項工程的總設計師,他以澳大利亞的油菜品種——“馬努”作母本,我國的“甘油5號”作父本進行雜交,培植選育“雙低”油菜新品種。他根據國內外資料和多年的工作實踐,設計出原始材料圃、雜交育種圃、選擇圃、鑒定圃和品系比較圃5個試驗圃的育種程序。官春云堅持一個圃一個圃地試驗,一株一株地選育,從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一步一個腳印地向“雙低”油菜邁進。從1980年開始,連續6年的加代繁育,每年對數萬株的油菜進行篩選,對3000多份樣品進行分析,經過8代的選育繁殖,1987年官春云終于育成了湖南第一個“雙低”油菜新品種“湘油11號”,把全省油菜生產的發展推上一個新的臺階?!跋嬗?1號”具有莖稈堅硬、耐肥抗倒、品質優良、高產穩產等特點,一般每667平方米產籽110~150千克,高的可達200千克,比常規油菜品種增產10%以上,是我國審定通過的第一個“雙低”油菜品種,被列為國家“八五”重點推廣品種,獲得湖南省十大科技成果獎。之后他又相繼育成了“湘油13號”“湘油14號”“湘油15號”“湘農油571”等7個“雙低”品種,解決了長江中游地區春季多雨油菜結實不良的問題,并在湖南、江西、廣西、貴州、安徽、湖北等?。▍^)大面積推廣近800萬公頃,增收20多億元,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推進油菜多功能利用,現在,官春云又在著力開展彩色油菜研究,為發展鄉村旅游業、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增光添彩。
9月開學季,官春云只要有時間就一定會出席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研究生開學典禮。
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王峰表示,“每次開學典禮,只要官老師在學校,他都會參加,還會對青年學子講幾句話”。作為官春云的助手,王峰說:“官老師經常鼓勵年輕人,也愿意幫助年輕人?!?/p>
在20世紀90年代初,時任湖南農業大學校長的官春云提出了農學專業學生“邊實習、邊教學、邊科研、邊調查、邊總結、邊做群眾工作”的“六邊”實習法,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官春云牽頭創立的發展職業教育的“個十百千萬工程”項目,于2000年也獲得了國家教育成果二等獎。為加強高素質農業人才培養,湖南農業大學南方糧油作物協同創新中心在官春云的指導下開設“春云實驗班”,實行全程導師制,圍繞前沿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直到現在,官春云仍堅持親自給學生授課。2018年,他帶領的作物學團隊還獲得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稱號。
官春云院士從教60年,培養了碩士61名、博士36名、博士后17名,其中已晉升為教授和研究員的有45名,為我國的油菜育種工作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
在官春云看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需要依靠年輕一代的力量,“希望能盡自己的能力,培養更多的優秀青年學子”。
60多年過去了,昔日的青蔥少年,如今已是滿頭華發。官春云不僅讓百姓有了油吃,還有了好油吃,更為大家能一直吃上健康油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后備力量。他現在已經84歲了,每天依舊會早早來到辦公室,與團隊成員及研究生探討科研進展,只為使油菜花開得更盛,讓金色的夢想綻放得更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