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韶山市委 韶山市人民政府
韶山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域推進生活垃圾資源利用化、處理無害化、源頭減量化、付費常態化、分類標準化,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率和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5%、100%,獲評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及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1.堅持試點先行,強化示范引領一抓組織推動。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出臺《垃圾分類管理辦法》。不搞“一刀切”,注重規范引導,激發各方面主動性、創造性。二抓以點帶面。以部分村和小區作為試點,各村又以組為單位打造數個示范片,實行鄉村干部分片包干、網格管理,以點帶面。三抓資源整合。盤活公路養護站、廢棄學校、農村閑置用房等,改造垃圾分揀中心,發動鄉賢捐資捐物,有效降低投入成本。
2.堅持分類施策,強化全域統籌農村重宣導。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展巾幗行動、基層大走訪活動,全方位宣傳,發動保潔員和志愿者逐戶講解,讓垃圾分類意識深入人心。城區重督導。成立專項督查組,定期抽查和考核,倒逼責任落實。開展黨員進社區活動,組建“俏奶奶”督導隊,做好小區垃圾分類。景區重勸導。將垃圾分類作為文明旅游宣傳的重要內容,常態化組織志愿者進行勸導,引導經營主體落實門前“四包”。
3.堅持問題導向,強化難點攻堅一是解決“怎么分”。根據垃圾成分和產生量列出30余個分類名錄,探索“三分法”“四分法”“四分兩桶法”模式,促進垃圾分類程序化、規范化。二是解決“放哪里”。建設垃圾中轉站8座、再生資源分揀中心199處、沼氣池和三級處理池93口,發放分類垃圾桶7萬余個。三是解決“哪里去”。可回收物由保潔員進行二次分揀后,集中交付終端處理站。廚余垃圾由農戶自行處理一部分,其余通過三級處理池、服務外包等方式處理。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由專業機構統一收集,進行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4.堅持群眾自治,強化付費激勵在“收”上定標準。建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付費服務機制,明確100~120元每戶每年或3~5元每人每月,韶山市財政按交付人數進行獎補。黨員帶頭、鄉賢引領、政府配套,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在“用”上明范圍。明確收取的資金全部用于購置電動三輪車、聘請保潔員和垃圾運輸等方面,不得挪作他用。在“管”上下功夫。將付費制納入村規民約,由村環保理事會支配,及時公布收支明細,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5.堅持市場運作,強化治理效能引進專業企業。引導環保企業參與垃圾再循環、再利用。華宇再生資源利用項目,年消納城鄉建筑垃圾25萬噸,環保水泥制品產銷兩旺。配套服務企業。與綠源環保科技等企業簽訂垃圾分類投放與收集協議,補齊了垃圾收集的短板。做強回收企業。做大做強垃圾回收站,通過采取打包、粉碎、壓縮等方式,提升地膜、泡沫等低效益可回收資源的回收率。
6.堅持機制創新,強化主體活力建立激勵機制。完善“綠色存折、積分兌換”等機制,全域推廣“湘妹子能量家園”,引導居民變“要我分”為“我要分”。建立督考機制。對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鄉鎮實行月檢季考,并納入“紅黑榜”,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建立控源機制。倡導喪事簡辦、喜事節辦,從源頭上控制垃圾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