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國華,劉云超,王楠楠,王 月,董玉霞,唐 玲,鄂海燕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外一科,北京, 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肛腸科,北京, 100078;3.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護理部,北京, 100078)
腸梗阻是因腸道內容物不能正常通過腸道導致腸壁形態改變,引起腸道功能障礙,常表現為腹痛、腹脹、排氣排便減少等癥狀,是外科常見病癥[1]。腸梗阻按其病因分為機械性、動力性和血運性,由于腸梗阻的病因、部位等不同,患者可伴有不同的臨床表現,輕者以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為主要表現,嚴重者可發生穿孔、急性腹膜炎等并發癥[2-3]。多數腸梗阻患者經保守對癥處理后臨床癥狀緩解,但病情易反復發作。中醫學理論認為腸梗阻屬腸腹氣滯,寒凝血瘀證,應采取活血溫陽,行氣通腑之法,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4-5]。本文總結1例采用艾灸聯合中藥灌腸治療急性腸梗阻的護理體會,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82歲,以“腹痛2天,伴嘔吐1天”于2022年3月11日收治入院,主訴:“腹痛2天,伴冷汗,進食后腹脹,1天前進食后出現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夜不能寐”。查體:精神弱,面色萎黃,舌暗紅,苔白厚,脈弦,腹部膨隆,有壓痛。中醫診斷:腸結,辨證分型:寒凝血瘀。西醫診斷:急性腸梗阻。既往史:2型糖尿病病史25年,高血壓病史25年,冠心病病史25年,發現血脂升高25年,右眼白內障術后2年。過敏史:否認藥物及食物過敏史。腹部CT示:小腸梗阻,梗阻位置位于空腸末端,梗阻原因考慮糞石所阻。
患者入院后給予補液治療并進行艾灸聯合中藥灌腸治療。治療前患者疼痛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分為7分,Barthel指數評分50分,根據患者自身每日疼痛感進行評估,經過9天治療,患者疼痛消失,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提升。
2.1.1 疼痛評估
VAS評估是用0~10 cm的刻度尺量化患者的主觀疼痛程度,0分代表無痛,10分代表無法忍受的劇痛。評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重。本病例評分為7分,屬于中度疼痛。
2.1.2 日常生活護理評估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評估表評估,Barthel指數自理能力劃分等級:重度依賴:安全不能自理,全部需要他人照顧。中度依賴:部分不能自理,大部分需要他人照顧;輕度依賴:大部分能自理,少部分需要他人照顧;無需依賴:完全能自理,無需他人照顧。本病例評分為50分,屬于大部分需要他人照顧。
2.2.1 中醫特色護理
2.2.1.1 艾灸治療:艾灸是將點燃的灸條懸于穴位之上,通過艾絨燃燒產生的溫度、艾煙的溫熱和藥力作用[6],刺激相應穴位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取穴:神闕穴。操作前:協助患者取仰臥位,操作者立于患者一側,注意保護患者隱私及保暖,暴露施灸部位。操作中:將點燃的艾條懸于穴位上2~3 cm處,垂直熏灸,以溫熱無灼燒感為宜,并及時將艾灰彈入彎盤,防止燒傷皮膚。操作過程中,觀察患者皮膚情況,有無紅腫、水泡,詢問患者有無不適,如有不適,立即停止。施灸結束立即將艾條插入廣口瓶,熄滅艾火。艾灸2次/d,10~15min/次。操作后:清潔皮膚,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整理床單位,囑患者治療后喝1杯溫開水,冬季避免受風著涼,夏季避免吹風扇、空調直吹,注意保暖。
2.2.1.2 中藥灌腸:中藥灌腸是將中藥藥液經肛門灌入直腸或結腸,使保留在腸道內的藥液被腸道黏膜的吸收,達到軟堅散結、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排毒泄濁的目的。中藥灌腸方:炒苦杏仁,薏苡仁,豆蔻,姜半夏,滑石粉,淡竹葉,通草,茯苓,大黃、麩炒枳殼,姜厚樸。灌腸后囑患者先左右兩邊側臥各15 min,最后平臥超過30 min,使藥液盡可能完全吸收。中藥灌腸配合體位可以更大程度發揮中藥方劑的作用,能起到軟化患者集聚在腸道內糞石的作用,從而達到促進患者排氣排便的目的,緩解患者腹脹腹痛的情況。操作前:協助患者取左側臥位(必要時根據病情取右側臥位),充分暴露肛門,將中單墊于臀下,放置墊枕以抬高臀部10 cm,防止藥液流出。操作中:將藥液溫度調節至39~41℃,液面距離肛門高度不超過30 cm,用石蠟油潤滑肛管前端,排液,暴露肛門,輕插人肛管,囑患者張口呼吸放松心情,以使肛門松弛,便于肛管順利插入。肛管插入10~15 cm后緩慢滴入藥液(滴入的速度視病情而定),調節滴注時間為15~20 min,中藥灌腸劑量不宜超過200 mL。滴注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詢問患者情況,如有不適或便意,及時調節滴注速度,必要時停止操作。部分患者因腹痛和緊張,出現煩躁情緒,操作過程中可與患者交談,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適度的心理干預可減少不良情緒的出現。操作后:藥液滴完,拔除肛管,協助患者清潔肛周皮膚,用紗布輕揉肛門處,抬高臀部,協助患者取舒適臥位,整理床單位,并告知該患者將中藥灌腸液保留1 h以上,充分使中藥液直達病所,起到通腑瀉濁功效[7]。
2.2.2 常規護理
患者禁食水,持續胃腸減壓,保持胃管的通暢,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量、顏色,給予補液治療,胰島素降糖治療,給予一般灌腸,石蠟油胃管注入。日常注意避風寒,保暖,醫務人員多與患者溝通交流,指導患者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不良情緒的刺激。
腸梗阻屬中醫學“腹痛”、“腸結”的范疇,其病機為腸燥失潤、肝郁脾虛、通降失調,老年人因臟器功能減退,胃腸氣滯,常導致大便不暢[8]。艾灸是中醫常用的治療手法,作為一種輔助醫療手段常應用于臨床工作中,可以很好的通經活絡,改善患者的氣血運行,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9]。艾灸是將艾絨制成的條狀或柱狀點燃后熏灸選取的穴位,氣見熱則行,見寒則凝,運用藥力和熱力的共同作用,刺激皮膚俞穴,可使氣血協調、營衛和暢、血脈和利,具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宣痹止痛、祛除病邪之功效[10]。神闕穴是任脈要穴,位于臍窩正中央,下焦之樞紐,又臨近胃與大小腸,有健脾胃、理腸道之功效[11]。急性腸梗阻患者屬于寒凝血瘀證,運用中醫辨證思維[12],利用艾灸的溫熱及對穴位的刺激作用,可促進腸胃蠕動,改善腸胃功能,達到活血化瘀、補益腸氣、推動腹部氣機運轉,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13]。
中藥灌腸是一種常見的臨床操作,主要用于恢復、加速腸道功能,以起到加速排便的作用,屬于中醫治療中的“下”法。直腸組織有豐富的靜脈叢,且直腸上、下靜脈叢壁薄、位淺,半透膜具有選擇性吸收和排泄的功能,中藥通過半透膜吸收,經靜脈進入體循環,可達到與口服中藥相近的效果[14]。腸黏膜吸收可使藥物直達病灶所在部位,發揮局部治療作用。灌腸方劑大承氣湯源于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其藥劑能刺激腸道黏膜和局部神經叢,促進腸蠕動增加,同時能抑制Na+-K+-ATP酶活性,抑制水分吸收[15],還可促進胃腸道平滑肌的蠕動,進而促使排便增加[16]。厚樸、枳實、淡竹葉具有抑菌、解毒、清熱的效果,能有效改善腸壁吸收,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組織水腫。患者腸道濕熱內蘊、瘀毒互結,輔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既能軟堅散結,下利清谷,化瘀解毒,又能避免耗傷機體正氣。諸藥并用,蕩滌胃腸滯氣,改善氣血運行,修復腸道黏膜屏障,促進腸道蠕動,排出腸道內積存的糞石和毒素,可有效緩解腹痛腹脹等癥狀[17]。艾灸聯合中藥灌腸治療可有效改善急性腸梗阻患者癥狀,促進病情恢復,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參考借鑒。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