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躍華,趙春華,閆海春,孫紅艷
(1.國家電網公司北京電力醫院外科,北京, 100073;2.國家電網公司北京電力醫院護理部,北京, 100073)
方艙式醫院是可按救治要求組合成規模不同的野戰救護所[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內已經組建多家方艙醫院,采用某種建筑物為載體,集中收治新冠肺炎確診輕癥患者。新冠肺炎患者不僅遭受著身患傳染性疾病帶來的軀體不適,同時強制隔離治療產生的心理應激也會直接影響到疾病的康復,使軀體疾病表現更為復雜,不利于診治。患者的負面情緒會對疾病的預后造成影響,延長隔離時間,增加社會經濟負擔[2]。因此,護理人員需要準確掌握方艙醫院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對策,以減輕疫情對患者的心理傷害,促進疾病康復和社會穩定。
2022年4月15日—5月20日支援上海疫情防控期間某方艙醫院收治新冠肺炎確診患者400例,診斷標準符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均為輕癥患者,年齡18~90歲,神志清醒,正常可交流。
1.2.1 入艙前培訓
醫護人員進駐方艙前,組織全員學習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2020年2月22日頒布的《方艙醫院工作手冊》第三版以及國家衛生健康委民政部、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20年5月13日聯合印發的《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礙康復治療方案》。
1.2.2 新冠肺炎患者心理狀態評估
患者入艙后,多表現為緊張不安、情緒低落、無助、煩躁易激惹等,特別是焦慮表現突出。護理人員采取詢問訪談的形式與患者交流,應用GAD-7焦慮癥篩查量表評估患者心理狀態,0~4分:沒有焦慮,注意自我保重;5~9分:可能有輕微焦慮,建議咨詢心理醫生或心理醫學工作者;10~13分:可能有中度焦慮,最好咨詢心理醫生或心理醫學工作者;14~18分:可能有中重度焦慮癥,建議咨詢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19~21分:可能有重度焦慮癥,一定要看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3]。
1.2.3 護理對策
1.2.3.1 人文關懷:醫護人員要加強對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屬的人文關懷,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鼓勵大家互幫互助,消除無助感。①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強,醫護人員不應歧視患者,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同時,多與患者交流,除語言交流外,還可采用肢體語言、繪畫、書寫等方式表達對患者的關注,安撫患者情緒。護理人員入艙前在防護服上標上“護士”字樣,讓患者了解自己的身份,同時在防護服上書寫一些勵志話語:“我們一起抗疫”“黨員在你身邊”“加油”“一切都會好的”等,激勵的、溫馨的話語有助于拉近護患距離;患者入院時,熱情接待,查房時耐心傾聽和安慰,也可以用豎拇指、比愛心、加油等肢體語言表達對患者的支持,消除患者緊張不安的情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②介紹環境,消除陌生感和緊張感。入院后給患者發放《患者告知書》,幫助患者了解醫生護士站的作用,有問題及時詢問;告知患者盥洗室、開水間、微波爐等設施的位置和使用方法等。③援滬醫療隊員與當地患者可能存在語言上的溝通障礙,可通過艙內會普通話的患者進行翻譯溝通,同時可將年輕力壯熱心的黨員患者發動起來,參與幫助發放物資等輔助工作,鼓勵大家互幫互助,彼此交流內心感受,讓患者感到有依靠,建立一個溫馨的環境。
1.2.3.2 了解患者的需求:①被感染的家屬可安排在家庭病床,便于家庭成員間的互相交流;將老年患者、情緒焦慮嚴重的患者安排在離護士站較近的區域,便于病情觀察。②為準備不足的患者提供必須的生活用品,如口罩、一次性紙杯、紙巾、衛生巾、尿不濕等生活用品,減少因為物資短缺引起的焦慮的情緒。③為學生患者建立方艙教室,方便進行網課學習;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坐便椅,并幫助清潔;為有其他基礎病的患者提供藥品外購服務;為老年患者、少數民族患者提供特殊飲食等。
1.2.3.3 幫助患者認識疾病的治療和康復:①方艙醫院患者多為無癥狀和輕癥患者,告知患者保持內心平和、情緒穩定,有助于激發自身免疫力,減輕癥狀。②方艙內不定時收治患者,以及燈光的影響,患者睡眠質量下降,可給予患者病床用布簾或者不透明紙遮擋光線,并提供眼罩、耳塞,或遵醫囑給予助眠藥物。③遵醫囑按時觀察患者病情,如病情加重,轉至定點醫院治療。針對中度焦慮的患者,與家屬聯系,共同幫助引導,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仍不能緩解者,可與外場溝通,由心理咨詢師、精神衛生社會工作者等提供專業幫助。④及時告知患者最新的疫情防控政策,對于達到出艙標準的患者及時與社區及接管人員對接溝通,為患者辦理出艙手續,護理人員將患者送至出院口,告知注意事項,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社區封控、不能按時出艙的患者,醫護人員及時讓外場負責人與社區聯系,幫助其轉至賓館等處隔離觀察,避免患者情緒激動。
1.2.3.4 醫護人員自身心理調適:研究[4]表明,在生物災害的環境中,醫務人員更容易出現心理不良狀況,如焦慮、抑郁等。因此科學安排工作時間,彈性排班、輪休等措施,能使醫務人員得到充分休息,可以組織專業心理科醫師及心理咨詢師,實時幫助有需要的一線醫務工作者進行心理疏導,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5]。
400例患者中391(97.75%)例存在輕微焦慮,9(2.25%)例患者存在中度焦慮,通過實施個性化心理護理措施,患者均能保持情緒穩定,配合治療,無不良事件發生。
方艙醫院內的新冠肺炎患者雖多為無癥狀或輕癥患者,但受環境、現實因素等影響,心里會感到緊張、無助、沮喪、躁動不安,擔心病情惡化,新冠肺炎造成的心理問題比生理癥狀更加突出。方艙醫院內的新冠肺炎患者行動受到限制,顧慮重重,致使產生焦慮[6]。此外,部分患者擔心學業、工作,或者是家人、寵物無人照顧,導致煩躁易激惹。心理應激可能使患者出現胃腸不適、睡眠障礙等不適,不利于治療。因此,醫務人員需要針對患者心理狀態予以干預,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方艙醫院內患者多,性別、年齡、社會背景、知識層次不一,應針對患者不同情況提供個性化的心理護理措施。本護理組將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作為交接班內容,針對患者心理問題,每班評估患者心理狀況,采取個體化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對于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的患者,及時尋求心理專業人員幫助,未發生精神心理問題導致的不良事件,無一例病情加重,400例患者均康復出院。值得提醒的是,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仍要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人文關懷,盡快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