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北京市豐盛中醫骨傷專科醫院內科,北京, 100032)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創傷骨科患者常見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甚至威脅生命安全。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腔內不正常凝結,阻塞靜脈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如未予及時治療,急性期血栓脫落可并發肺栓塞(PE),后期則因血栓形成后綜合征(PTS)影響生活和工作能力。全身主干靜脈均可發生DVT,尤其多見于下肢[1]。DVT常起病隱匿,臨床中可能無明顯癥狀或伴有肢體疼痛、腫脹等癥狀,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安全[2]。創傷骨科患者發生DVT的概率較高。據統計,國內創傷骨科患者中DVT年發生率為0.5‰~1‰[3]。多發性骨折并發DVT在臨床中常見,且大部分臨床癥狀不明顯,可引起嚴重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針對多發性骨折引發DVT的中西醫結合護理方案尤為重要。本研究總結1例多發性骨折并發DVT患者的護理體會,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86歲,3周前高處墜落左半身著地,腰部、雙小腿疼痛,不能活動,診斷為腰椎骨折(L1、L5)、骶骨骨折(S5)、骨盆骨折(左恥骨、左坐骨、雙側髖臼后緣)、左脛腓骨骨折、右跟骨骨折、左肱骨近端骨折、橫突骨折(L2右側)、胸骨體骨折。患者于2022-02-18以“摔傷致腰部、雙小腿疼痛活動受限3周”收入本院內科治療。患者高齡,合并多種疾病,建議保守治療,給予絕對臥床休息。專科查體:雙下肢肌力Ⅰ級,雙下肢疼觸覺減弱,雙下肢輕度浮腫,雙側足背動脈搏動減弱,雙下肢石膏固定,病理反射因石膏固定未引出,骶尾部可見3 cm×4 cmⅡ度壓力性損傷。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腦白質病、阿爾茨海默病、抑郁癥病史,除抑郁癥外均控制穩定。患者入院后給予一級護理,內科常規護理,低鹽低脂高蛋白飲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2500IU,1次/d。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琥珀酸亞鐵、勞拉西泮、奧氮平、美金剛對癥抗凝、降壓、改善貧血、穩定情緒。2022年03月04日拆除雙下肢石膏,左足改為紙夾板固定,雙足水腫,左側為甚,右足足下垂,著丁字鞋,繼續進行臥位訓練,患者配合度差。刻下證:神清,思維混亂,形態消瘦,語聲不清,舌嫩紅少苔而干,舌體大小適中,脈沉細。實驗室檢查:RBC3.17×1012/L,HGB83 g/L,凝血五項D-DIMER4.18 mg/L。2022年03月28日雙下肢動脈彩超提示左側股深靜脈-股靜脈內探及范圍約6.6 cm×0.9 cm的低回聲,左側股深靜脈-股靜脈血栓形成。中醫診斷:骨折病,氣虛血瘀證。西醫診斷:多發性骨折,左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給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2500IU,每12 h1次,結合中醫補中益氣湯內服,穴位貼敷、艾灸等中醫外治。2022年04月07日復查雙下肢動脈彩超提示血栓消失,轉入康復醫院繼續治療。
評估患者整體情況:患者高齡、消瘦、全身多處骨折,生活自理評分5分,屬于重度依賴他人;骶尾部可見3 cm×4 cmⅡ度壓力性損傷,Braden壓力性損傷評估12分,屬于高危;住院患者墜床/跌倒危險因素評估(Morse)55分,屬于高危(≥45分,高度危險);導管滑脫風險評估8分,屬于高危(≥8分,高度危險);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62分;Padua血栓風險評估11分,屬于高危(≥4分,高度危險)。患者病情復雜,配合度低,DVT癥狀不明顯,需采用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干預。
2.2.1 常規干預措施
2.2.1.1 出血:給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2500IU,1次/d;同時密切觀察皮膚黏膜的出血情況,有無黑便、血尿及瞳孔和意識情況;每周復查血常規及凝血酶原時間,預防突發出血;避免在患肢進行穿刺。
2.2.1.2 肺栓塞:①預防肺栓塞。患者處于DVT急性期,絕對臥床休息1~2周,抬高患肢20°~30°,并制動以利于靜脈回流。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加強巡視,每次巡視時間控制在30~60 min。注重了解患者主訴,主動詢問患者是否出現不適感。②肺栓塞的護理。患者如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疼、咳嗽、恐懼等癥狀時,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立即給予支持性護理,如生命體征監護,高流量吸氧(4-6 L/min)、建立靜脈通路等,同時安慰患者,讓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減少搬動,避免劇烈咳嗽。囑患者及護工盡量減少大幅度動作,翻身時保持動作輕柔。
2.2.1.3 密切觀察患肢情況:密切觀察患者肢體皮溫、色澤、水腫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科室制定下肢評估表,每日10:00由責任護士定時定部位測量腿圍,并準確記錄;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脫落發生肺栓塞,并且注意患肢保暖,但是禁止熱敷,避免增加組織的耗氧量,不利于患者恢復;保護患肢皮膚,預防壓瘡形成,由于患者血液循環比較差,容易導致組織缺血缺氧,應保持床單位平整、清潔,并可于足跟部、膝下墊一軟枕,預防壓瘡形成;加強健側肢體的運動,氣壓泵30 min,1次/d,7 d為1療程,以預防新生血栓的形成。
2.2.1.4 加強肢體功能鍛煉: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差,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個性化功能鍛煉表單,每日分早、中、晚由護士協助患者被動進行雙下肢功能鍛煉;患者左下肢出現深靜脈血栓后停止左側肢體功能鍛煉,加強右側肢體活動。①股四頭肌運動:主動運動—大腿繃勁,股四頭肌收縮保持10 s,3次/d,20組/次;被動運動——直腿抬高,被動抬高患者下肢20 cm,保持5 s,3次/d,10組/次,被動運動—彎腿訓練,3次/d,15組/次,每組20 s;每日協助患者坐起訓練,3次/d,每次10 min。②足下垂:足底放置長形墊,保持患者雙足功能位,每日被動進行雙足勾腳運動,3次/d,每次50個,每個持續3 s。
2.2.1.5 加強皮膚護理:安裝氣墊床,每日給予碘伏+復方黃柏涂液+生長因子+紗布覆蓋換藥1次;注意患者傷口處滲液情況,如有滲液及時更換輔料。
2.2.1.6 心理護理:患者對家屬依賴性較高,鼓勵家屬多與患者視頻聊天,幫助緩解焦慮;給患者觀看平和心境的小視頻,分散注意力;滿足患者合理訴求,給予患者紙筆,讓其通過書寫日記緩解焦慮。
2.2.1.7 改善營養狀況:記錄24 h出入量,患者24 h總入量為600~1000 mL,總出量為800~1500 mL;給予安素;少量進食,調整為5餐/d;給予口服健脾補氣中藥,增進食欲。
2.2.2 中醫干預措施
2.2.2.1 耳穴壓豆:在患者耳廓選取交感、神門、皮下等穴位,將磁療貼貼于上述穴位后立即對其用力按壓穴位,指導其按壓穴位的方法(由于患者年齡高、精神弱,指導其陪護進行此項操作),每天對同一穴位進行按壓,4 min/d,以耳廓感受到酸脹感為最佳力度[4],10 d為一療程。
2.2.2.2 穴位按摩:首先對患者健肢進行50次的揉搓,然后選取委中、足三里、環跳、雙側陽陵泉等穴位,使用中醫按摩手法中的按揉、一指禪等方式按壓上述穴位,逐漸按壓至下肢部位,患者出現酸麻、適量發熱等癥狀為最佳力道,10 d為1個療程。
2.2.2.3 穴位貼敷:將薄荷腦、樟腦、水楊酸甲酯、赤芍、川芍、當歸、生地黃、牛膝、柴胡、枳殼、桔梗、甘草等上述藥物制成粉狀后用蜂蜜制成糊狀,取綠豆粒大小放在貼膏物上,貼敷于患者雙側的環跳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穴、懸鐘穴處,貼敷需超過12 h[5],10 d為1個療程。
2.2.2.4 針灸:選取太沖、行間、三陰交、陰陵泉、陽陵泉、血海、懸鐘等穴位行針灸、欽針治療,3次/周,以達到疏肝理氣的效果。
2.2.2.5 口服中藥:給予患者活血化瘀、益氣養血中藥口服,北柴胡、升麻、桔柑梗、醋三棱、知母、酒芋肉、仙鶴草、太子參、醋雞內金、廣金錢草、海金沙、合歡皮等藥物組方,沖服2次/d,3 d為1個療程。
骨折患者長期臥床致血流動力學紊亂,且血管內皮的損傷和創傷后血液高凝狀態是引發DVT的主要原因[6]。該患者病例特點為高齡、多處骨折、自身配合程度低且并發DVT,但血栓癥狀不明顯,此類病例臨床中較常見,代表性強。患者并發DVT,嚴重者可危及生命,是護理人員需重點關注的并發癥。本病例患者的護理體現了整體護理觀念以及中醫適宜技術的優勢,即關注DVT的常規護理,又基于辨證施護,采用中醫適宜技術,整體調節患者身體情況,有效緩解了患者癥狀。在今后可以進一步將中西醫護理相結合,進而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
目前,關于中西醫結合治療DVT的護理文獻較少,在臨床護理DVT患者過程中,在采用常規護理方法的基礎上,應根據患者發病情況、臨床特點、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制定患者專屬功能鍛煉計劃及下肢觀察表,聯合應用中醫適宜技術,并不斷總結經驗,規范操作,以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可靠參考。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