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生 占澤英 宋瑩瑩 樓蕾
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全國上下掀起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之際,2021年12月4日,共同富裕:浙江實踐與探索論壇在浙江財經大學舉行。論壇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自全省各有關部門,各有關市縣財政、農業農村部門、鄉鎮以及村的代表,浙江財經大學部分師生代表出席本次論壇。
本次會議由浙江財經大學副校長李占榮教授主持,浙江財經大學校長鐘曉敏教授、浙江省財政廳農業處副處長何法順發表論壇開幕式致辭;浙江財經大學地方財政研究院執行院長余麗生研究員作《共同富裕:浙江實踐的典型案例》新書發布。德清縣、龍游縣政府,縉云縣、平湖市、仙居縣農業農村局,長興縣呂山鄉、建德市楊汛橋鎮、東陽市花園村的代表作專題經驗介紹;浙江財經大學付文林教授作點評;浙江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院長司言武教授作小結。
浙江財經大學地方財政研究院執行院長余麗生研究員提出為什么要研究共同富裕基于三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共同富裕政策發展的需要。今年是中國共產黨誕辰100周年,也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第一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并提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5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7月份《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正式發布。習近平總書記8月17日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共同富裕是當前和今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歷史使命,必須把共同富裕作為高校研究的重中之重。
二是浙江共同富裕實踐的需要。浙江是中國革命紅船的起航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萌發地。是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是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浙江從區域小省、資源小省發展成為經濟大省、經濟強省,實現民富國強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底,浙江省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64613億元,人均GDP突破10萬元。財政總收入12421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248億元,其中,稅收收入6262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86.4%。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082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62699和3193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96∶1,1993年以來首次降至2以內(1.96∶1;2.56∶1)。共同富裕走在全國前列,浙江省的許多實踐經驗具有可復制、可推廣的,對全國的共同富裕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很有研究總結提煉的必要。
三是高校智庫職能作用發揮的需要。地方財政研究院是新型高校智庫,2016年就成立,為國家的戰略政策服務、為黨委政府的決策服務、為財政中心工作服務是工作職責,開展共同富裕的重點研究,是地方財政研究院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生命擔當。
浙江財經大學校長鐘曉敏教授認為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需注意幾個問題。一是如何準確理解共同富裕。共同是指大家一起富裕,強調時間上的同步性,但并不代表絕對水平的共同富裕,關鍵可從經濟、社會、政治三個維度把差距控制在一個社會可接受的范圍內;富裕是每個人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全面追求;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逐步共富;解決共同富裕問題一定要考慮再分配政策引起的效率損失問題,讓分“蛋糕”不要影響到做大“蛋糕”,強調我們需要的是高水平的共同富裕,不是低水平的均等。二是影響收入和財富分配的幾種力量。市場的力量主要影響初次分配,政府的力量在幾次分配中都可以得到體現,道德的力量主要作用于三次分配,近期學術界新提出的四次分配,源于血緣的力量,對家庭內部父母子女、隔代之間或兄弟姐妹同胞間的收入和財富的轉移會產生一定影響。
三是在一個內部各要素可自由流動的環境下,地方政府能否在本地區做到并保持持續的共同富裕局面。以2000年前后香港生育制度為例,受當地的教育、醫療、社保等一系列高福利待遇吸引,大量外來人口的流入使得香港財政不堪重負,最終不得不提高進入門檻。浙江作為外來人口凈流入規模大省,要實現共同富裕,外來人口子女與本地小孩享有同等待遇的呼聲必然成為歷史的發展趨勢,浙江省的醫療、教育、住房保證等方面能否應付得了大量流動人口的流入值得思考。四是如果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成功,在全國推廣的效果又會是怎么樣呢?不僅應考慮到經濟學上“合成謬誤”這一概念,另外還要特別注意防范政策支持“盆景化”。
但與此同時也提醒大家不要過度悲觀,提前了解情況將有助于揚長避短,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比如根據比較優勢理論開展區域級的合作,達到互利共贏。浙江省的山海協作通過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之間產業與剩余勞動力的合理轉移,形成省內區域間優勢互補的局面;還有以開發區為主要載體的“飛地經濟”,通過規劃建設管理和利益分配的合作和協調機制,實現區域級的富民共贏。他強調共同富裕不是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要素稟賦特點,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并對數字化改革背景下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建設提出考慮,希望今后能有進一步研究。他認為共同富裕的關鍵在于地區間均衡發展、縮小群體間收入差距,共同富裕離不開鄉村振興。
作為全國首個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省份,浙江在探索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此,8位地方代表分別從縣政府、市縣農業農村局、鄉鎮以及村四個層面,圍繞共同富裕的探索分享各具特色的實踐經驗。
德清縣副縣長王振權認為,德清民宿的數量增長,品質提升,價格水準都成為全國標桿,形成了典型的“莫干山”現象,這主要得益于德清通過高質量發展民宿產業,一方面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推動鄉村人居環境提升,實現村村景區化,另一方面引入國際化旅游業態,成功實現國際化產業與莫干山鄉村融合。在德清縣推進城鄉共富的實踐中,最有價值的嘗試在于突破鄉村經濟發展的瓶頸、補齊共同富裕的短板。德清通過改革促進城鄉要素雙向互動、歸管并重、提質控量、以產村融合推動農民農村增收、產業增收實現產品多元增收多樣等做法實現了民宿的優質健康發展。未來德清將會堅持鼓勵民宿創新融合、以大數據手段摸準產業發展脈搏、以城鄉共富引導產業發展布局、以客戶導向做好產業發展配套,會進一步努力探索城鄉全域美麗、收入均衡的共同富裕之路。
龍游縣副縣長汪益平認為,龍游縣得益于其“萬年文明、千年古城、百年商幫”的深厚積淀,龍游縣成為了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全國營商環境百佳示范縣、全國中小城市投資潛力百強縣。這些年來,龍游一直堅持“兩化引領”,產業為王、工業強縣,堅持小縣城也要有“大夢想、大平臺、大產業、大科技、大招引、大生態”。在夢想上,龍游積極打造了融杭接滬的創新后端、聯金通甬的貿易支點、衢麗大花園的戰略前廳;在平臺上,龍游通過“公司化運作、市場化安置”的農民集聚模式,產生了“四個一批”;在產業上,龍游打造了“3+3”產業體系,實施工業強縣531工程,主攻兩大產業,致力扶大育強;在科技上,創新主題培育、平臺建設、人才引育;在招引上,龍游圍繞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滿弓發力、敢爭敢搶,成功引進了一批重量級科技型高端項目;在生態上,龍游對產業生態、自然生態、人文生態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在今后,龍游會進一步綜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找到更多推進共同富裕建設的“小切口”。
縉云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李琴認為,近年來,得益于縉云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小吃產業”發展,于2014年專門成立了縉云燒餅品牌建設領導小組,下設燒餅辦,提升縉云小吃的知名度。因此,從2014年到2020年,全國現有縉云燒餅門店(點)7千余家,產值從2.1億元增長到了24億元,帶動4萬多名農民致富,使得縉云這個古老的地方也隨著縉云燒餅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但是縉云燒餅品牌建設經過8年的培育,雖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同國際、國內的成熟品牌相比,仍有不少差距:一是品牌還不夠成熟,規模小,渠道不完善,需要從“區域小品牌”向“國際大品牌”提升;二是經營者仍然是傳統意義上的“小商販”,而不是現代餐飲的經營者,要進一步提高“烤”的技藝、提升“賣”的能力,實現從燒餅師傅向有技藝、懂經營的現代經營者轉型;三是燒餅產業產業鏈比較長,涉及多個行業,各環節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對于整個產業的管理還不完善,仍處于“放養式管理”階段,需要向“全過程監督”提升。
平湖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金莉匯報了平湖市創新發展“飛地”抱團強村的模式。平湖市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夯實基層基礎、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探索出“飛地”抱團發展集體物業經濟的新路子,持續推動村級集體經濟轉型發展。“飛地”抱團模式的核心是解決村集體經濟薄弱的問題,提高村集體在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公共服務提升方面的能力,推動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實現。“飛地”抱團模式通過資源的有效配置,優化配置,為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做出了積極有效的探索。“飛地”抱團整合了資源的有效配置,緩解了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是先幫后扶的一個具體實踐,打破區域發展的空間限制,為推動社會扶貧提供了經驗;通過“飛地”抱團壯大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的一個突破,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奮斗目標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仙居縣農業農村局總師朱水星介紹了大數據打通產業鏈條,小楊梅撬動大產業-仙居數字賦能推動楊梅產業全鏈發展的實踐經驗。當地以質量安全為抓手,全面保障仙居楊梅品質。仙居縣實施了“百里楊梅長廊”“萬畝楊梅上高山”、“楊梅梯度栽培”等重點工程,拉長楊梅產出時間近20天。建立技術推廣網絡體系,以楊梅產業首席專家為主導、農技責任員和300多個村級技術輔導員為支撐,加強標準化培訓和宣傳。以三產融合為抓手,全面提升仙居楊梅品味。仙居建設了完整的楊梅產業鏈,將楊梅產業與金融企業、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楊梅加工企業、相關文化產業、旅游企業聯合一起形成產業鏈聯合體,聯合發展,共同致富。在完善的產業鏈建設基礎上仙居推動產業提升,探索數字化轉型,全面推進數字楊梅園、數字加工廠、數字儲運建設,實現楊梅質量數字化管理,和天貓商城、阿里本地寶平臺等電商平臺建立合作關系,“云上銷售”成為主渠道。
長興縣呂山鄉黨委副書記史瑩介紹了當地“湖羊智慧產業循環園”,推動數字化產業融合發展建設的實踐經驗。呂山鄉積極發揮財政政策作用,大力支持特色農業發展,通過實施“湖羊智慧循環產業園”項目,推動了智慧循環產業發展,增加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項目采取“政府主導、九村聯建、公司運作”模式,項目涉及全鄉9個村。該項目將上級配套財政資金、村集體資金和湖羊農合聯成員單位投入資金,按照“平等自愿、利益共享、風險有別、積累共有”原則,股權量化資產收益,實現企業發展、集體經濟壯大、助農增收、財政資金保值的共生共進良性循環。政府財政資金全部量化為優先股充實到9個村,經9個村共同成立的久祥牧業授權,政府享有重大決策權和一票否決權。引導各村聯建發展,增強“造血”功能,破解“單打獨斗”的發展“瓶頸”,通過“強村引領、弱村抱團、村企聯建、互利共贏”的發展方式,突破行政區劃壁壘,發揮集群優勢,形成連片效應,實現合作共贏。
建德市楊村橋鎮副鎮長巫林懌介紹了建德楊村橋草莓發展歷程經歷了從引進草莓陸地栽培、大棚設施適中推廣和產業化規模化發展三個階段,現如今已成為本地最具特色的產業,從浙江推向全國,甚至走向國外。目前正在逐步完善配套產業鏈,重點圍繞“一核、二園、三區”的現代小鎮布局,創建以草莓產業為基礎,農旅結合、綠色循環發展、科技引領創新的現代農業園區。提出草莓小鎮今后將朝著實現“四個之最”的奮斗目標邁進,即種植技術全國最領先、草莓種類全國最豐富、采摘游體驗全國最佳和草莓產業鏈全國最齊全,勇于創新探索草莓生產銷售新模式、持之以恒做好草莓產業規劃、搭建平臺招子大引強、推動農旅結合的發展路徑。
東陽市花園村副書記郭進武認為花園村走出了一條工強村、商興村,就地推動農村城市化的共同富裕之路。與其他同級地方相比,花園村基礎配套設施更為完善,工業發展勢力迅猛,教育、醫保、社保和養老等福利體系非常健全,領導群體管理井然有序、辦事效率高。40年來始終以富民為第一要務,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五大產業,第一是生物醫藥、第二是新能源與新材料、第三是紅木家具與木制品、第四是新建材與新建筑、第五是文化旅游與教育衛生。“十四五”時期,花園村將向著打造成為中國全面鄉村振興的榜樣,建設成為“花園城市、世界名村”繼續努力。十四五時期的重點工作任務是136工程:抓好一個試點,就是花園村小城市培育試點;新增三家上市公司,分別是花園新能源公司、花園藥業公司、花園金波;持續第二個高質量發展,就是產業發展高質量、村域治理高質量、基礎設施高質量、村民生活高質量、文化建設高質量、生態文明高質量。
浙江省財政廳農業處副處長何法順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是事關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局,而高質量發展的最優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最大的選擇在于數字賦能。從財政角度來看,在新發展階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就是要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要方向,以深化財政支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構建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的長效機制為實施路徑,通過數字化改革牽引和多元化的投入保障,創新引領打造共同富裕示范樣板。而《共同富裕:浙江實踐的典型案例》一書深入挖掘和精心收集了來自浙江省圍繞各自優勢產業推動數字化發展的長興、縉云、仙居等典型案例,是浙江省建設高質量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要經驗。
付文林教授認為可從共性和一般層面上來理解共同富裕。首先,共性主要體現在經驗總結上,他認為即便各地產品與制度有所差異,但都是在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結合所形成的這樣一個平臺中,通過市場競爭取得成績,伴隨數字化平臺建設的發展,政府在這個過程中起著質量監督的作用,因勢利導通過財政資金加強平臺建設;其次,燒餅、楊梅、草莓等農產品在浙江發展壯大的經驗值得其他地方學習。一般層面上他認為,在已有的共同富裕總結基礎上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首先要取得一個高質量發展,二是光有發展還不夠,還必須讓廣大老百姓能夠分享發展過程中的紅利。從理論上來講都離不開三次分配,在浙江經驗中,初次分配可以通過產業的發展來調節,但如果要把這些經驗長期化為一個可持續、可復制的經驗的話,可能還是要強調勞動力市場當中的一個供求關系,通過特色產業發展,使得這些有技術的農民能夠成為某一領域當中的專業人才,從而提高他們的勞動收入比例;此外,由于勞動者之間存在差異,各地的資源稟賦條件也有所區別,因此還需要通過再分配的方式,來校正初次分配不均衡存在的問題。共同富裕建設過程中應強調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結合。
(作者單位:浙江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
責任編輯:宗宇翔
3199500589256